阅读教学中词句训练的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进行语用训练
【第1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进行语用训练
有可能你正在为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水平而觉得苦恼,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提高小学阅读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读,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带你了解小学阅读辅导提高阅读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阅读的意义)阅读理解的三大步骤【第1句】:阅读全文,掌握一般思路。在回答阅读理解时,学生应首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注意标题(中)、开头段(视图)、结束段(结论)和每段第一句(主题句),理清文字的脉络,了解基本概要,不要花时间在困难的词语上。
每次仔细阅读一段时,都应及时总结其含义。【第2句】:浏览考试并仔细阅读答案。
掌握了文章的意义后,学生可以浏览论文背后的主题,然后第二次仔细阅读这些问题,以达到有目的的阅读。仔细阅读主题中的每个单词并找到原始文本中的一般范围相当于回答问题的一半。
【第3句】:重复全文以验证答案。当答案完成后,学生应该从头到尾检查整篇文章的答案,以确保答案正确,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总结:【第1句】:通过全文,掌握主要目的。【第2句】:严重的问题,定向扫描。
【第3句】:筛选组合,定向表达。五次阅读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为了强调本书应该阅读更多,防范阅读,不是真正阅读了一百遍、看到数千卷。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可以阅读几次,学习效果会更好。
特别是,学生使用的语言教科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精美的作品。平均文章不读三到五次,有些文章不到十次。
在这里想向学生推荐一个“五次阅读方法”供高考参考的学生。第一次:在课前为老师预读课程。
第二次:课后,仔细研究文本并复习老师的内容。第三次:学完单元后,仔细查看单元的第一课到单元的最后一课。
第四次:整书完成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南,再次阅读整本书。第五次:最后一次,即测试前几天,结合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测试,对教科书进行粗略评审,并对课堂教师的重点进行评审。
(从小开始)以上的五次阅读法以及阅读的三个步骤都是非常实用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拿去实践,那么学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阅读辅导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提高。
【第2句】:试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袁景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吕淑湘先生也曾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谈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基础工具性。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阅读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即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这个层面。然而对于课文内容,学生只要认真读几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
这样的教学过后,学生头脑中只留下一个文章的梗概,没有对语言的品味与学习、理解与运用,又何谈语文的工具性,阅读教学的效率又怎么会高呢?应该说,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只是第一回合的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妙,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才是阅读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
第二阶段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还有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第1句】:训练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和玩味重点词句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总是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的。
正象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首先,老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要入情入境地置身于文本当中,投入其中,去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不仅可以理解文本的内容,而且轻而易举地就领悟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如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蝙蝠和雷达》句中的终于,体现了科学家的研究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也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教学时,让学生先朗读这句话,然后把终于这个词去掉后再让学生读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作者的感情。
又如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在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教学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第2句】: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表达方式、计划生育布局是一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如《桂林山水》一文中,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不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
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评估,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都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续不断等词语写一估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在课文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妞妞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是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在教学这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段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第3句】:读中品悟、积累语言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如光着头赤着脚一个钱一根火柴,把这些能突出小女孩可怜境况的词语重读,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样子。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便可内化为己用,需要时就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第3句】: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1句】:语言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 ”、“合作 ”、“ 探究 ”、“ 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2句】:《语文课程标准 》 的有关理念《语文课程标准 》 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语言是工具 ,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 ,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 ,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 ,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 ,而需重新构建 ,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 ,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 ,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 ,是统一的.三.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第1句】:向教材借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小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稚拙的,同时又是可塑的.新教材在编排上增加阅读量,增加了经典诗文、优美词句的积累.许多课文都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让文章更优美生动.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继而寻求写作中可供借鉴的突出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体会“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句话所运用的比较手法后,继而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
【第4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第1句】:教师备课要备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备课时,就要把“读”作为一项重点目标来考虑,要重点备“读”。如一篇课文要读几遍,每一遍要用什么方式来读,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读,准备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哪些句段要重点读,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等都要备好。教低年级的教师备课还要备范读,如范读哪些语段,怎样读,为什么要范读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句】: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第3句】:教师范读引导
语言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内涵等,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非得通过朗读体会不可。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又决定了他们对许多课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碍,所以有时候一篇课文已经讲完,而学生仍旧只是一知半解。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 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总之,老师范读时语感要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老师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得着。老师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景入情”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更好。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成生动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也能把教师的情感、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具体、深入。
【第5句】:语文阅读中如何抓重点词句教学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1句】: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不管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都不可能理解课文,感悟情感。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自学检测,注重读的训练。
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测,以便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教学《一千根弦》一文时,我首先从重点词句的检测入手,先依据自学导航(1)小题中的A部分,抽学生带拼音读生字词,学生交流识记难字的方法,再去掉拼音采用多种形式读字词、识记字词。
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读书的大致情况。
最后,检测学生的读书情况:请学生读想读的自然段;老师让学生读难读的自然段等,再结合学生自评、同学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中肯的评价,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第2句】:巧抓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前提【第1句】: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有些文章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
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做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颐和园》开头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其中“最美丽的”、“皇家园林”正是全文的中心。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了不起”一词,就能很好地表现这对父子的不平凡。
【第2句】: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看不见的爱》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安详、微笑”,从中可以充分体会母亲心中的话语,那一定是爱、鼓励和信任,这是文章的中心。
【第3句】: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如《颐和园》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与最后一个自然段“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前后照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3句】:理解重点词句是悟情的保证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对于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第1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进行理解。
如《生命的药方》一文中写道:“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在这里我们需在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因为艾迪对德诺一直以来的关心与照顾,使不幸的德诺感受到了友爱,从而使德诺快乐地走完短暂的一生。
【第2句】: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如在教学《水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两组句子对比着读:(1)“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2)“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扇面”。通过对比读,学生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口写得形象逼真,读起来亲切、自然,给人以美感,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水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3句】: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白纸”一张,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在理解语句、课文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感受。【第4句】: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实现。
而文中的重点词句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个性化的读,能更深入地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如在教学《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课时,学生以小组汇报形式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感受。
他们通过朗读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语句体会小女孩看到假发时的欣喜和激动;钱不够时小女孩的无奈和窘迫;为换回假发小女孩付出的辛苦;听了老板的话小女孩表现出的坚强和失望,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对妈妈真挚的爱和大胡子老板美好、善良的品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汇报和交流,学习气氛非常融洽和谐,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第5句】:积累重点词句是悟情的深化为了培养学生语感,更进一步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常将背诵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6句】: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
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
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
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
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1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第2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第3句】: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第4句】: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第5句】: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第6句】: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第7句】: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第8句】: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第9句】: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第10句】:以旧带新法。
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是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是语文测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学生仅仅掌握方法是不够的。
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点评: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方法,就是一个词语在理解时所用方法也是多样的。
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情境,并灵活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词语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