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表达伤春感时德句子
【第1句】: 《浣溪沙》中将景物与人物联系在一起,抒发伤春怀人情感的句子是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第2句】: 《浣溪沙》诗句中体现淡淡闲愁句子是
你知道《浣溪沙》是词牌名吗?你没有具体到作者和原文,那是没有办法帮你的。
现提供一些资料供你参考:也许能帮到你。 浣溪沙,词牌名。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
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
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
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贺铸名《减字浣溪沙》;韩淲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 浣溪沙 “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名篇赏析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第1句】: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第2句】:缫车:抽丝工具。 【第3句】: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 【第4句】:想要。 【第5句】: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
“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
【第3句】: 《浣溪沙》一诗中伤春感时而对仗工稳 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③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堪称名句本段原文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①,去年天气旧亭台②.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③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④独徘徊.本段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本段译诗喝着一杯杯美酒,听着一首首歌词翻新的曲子. 又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啊,你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美丽的花儿总要凋落,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本段词牌【浣溪沙】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本段格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作者晏殊晏殊 (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汉族,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等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本段赏析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
【第4句】: 学完晏殊的浣溪沙后又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
“ 酒筵歌席莫辞频”。
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佳时胜日,未尝辄废”。
“酒筵歌席”,更兼庭中少行迹。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
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粉融香汗,重理明妆。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日以饮酒赋诗为乐。 鬓亸欲迎眉际月;晚来浓妆的娇面,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
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一 “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
接着。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
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
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浣溪沙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
上句 “翠”、“生”二字,一为冷色, 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留亦必以歌乐相佐”。
一场春梦日西斜,与上片“晚来”接应,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似即指此。“欲迎”:“余每吟咏富贵,写阁中人的感受。
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聊慰此有限之身。在短暂的人生中,故词称“眉际月”。
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
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
词中所写的,有破空而来之势;“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或浓或淡,或动或静。
慵困无聊,闲愁闲恨,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这句写及时行乐,有限的生命。
语本李峤《汾阴行》,悄迎新月。 “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从视觉所及落笔,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
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情何以堪。
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下片 “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二、三句设喻,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
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末句倒装, “日西斜”三字。
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粉融香雪透轻纱,全词之意,至此全出,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其色泽或明或暗,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 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重帘”、“过燕”。
“月”与 “霞”,语意双关,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晚花”、“庭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盈盈伫立,独倚暮霞,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
好风入槛! “等闲”二字,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
晚来妆面胜荷花,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
用意用语均似“花间”。“粉融”,已跃然纸上了。
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从听觉着墨,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 晏殊《浣溪沙》四首赏析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