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3
原标题:【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3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3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疫情的反复,让很多人、许多事陷入困局,但却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别开“新局”。比如,随时语音留言的作文批改可以反复听,对高三学子来说,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新面批”;老字号“试水”菜品,制作直播线上外卖,反而找到了老餐饮的“新生意”;靠品牌赞助的“线上演唱会”,赢得了上千万人“隔屏互动”,为歌手找到了歌唱的“新天地”……
材料二:《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书中曾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于现状。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于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从疫情造成的“困局”切入,列举了冲破困局、缔造新局的一系列事例:线上的作文随时留言让高三学生疫情下的学习得以柳暗花明;老字号不墨守成规,转换了思路,积极创新,才有了老餐饮的“新生意”;以品牌赞助为推手,歌手演唱会执著探索,从线下到线上,万人互动,破茧成蝶……它们都是从线下的“困局”中出走,以困局为挑战,不退缩、不消沉。材料二中,“不法古”是因为古代的方法措施再好,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而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不修今”是因为拘泥于现状,则会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不效法古代”,可理解为把握当下特点,矢志创新;“不拘守现状”,可理解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所以,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均指向不拘守于现状、困局,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对困局或者新局面时都要勇于创新思维,寻求新的发展。个人、团体、家国、事业、社会、人类等,在前进与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局,只有积极乐观应对,执着坚毅进取,不畏惧、不叹息,转换思路,以困局为挑战和契机,这样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行文可先确定“转换思路,勇于创新”这一立意,从疫情常态化大背景入手,举例材料中一些人或行业将疫情“困局”转变为发展“新局”的相关内容,来阐述转换思路、勇于创新对于个人学习生活、时代发展等的重要性。对此,还可列举毛相林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及螺蛳粉出口从受阻到井喷的实例,再结合一些在困局或顺境中墨守成规毫无出路,甚至转胜为败的相关事例,来进一步论证发展需要于困局中寻出路,于变革中求发展的观点。最后,还可从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少年,更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更具有前瞻性和挑战力的力量。
【参考立意】
(1)以困局为挑战,在创新中发展。
(2)不惧新挑战,求新迎变局。
(3)困局中从容乐观,自有新局柳暗花明。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询问陪侍在身边的颜回、子路二人的志向,子路希望把自己的车马衣裘跟朋友共有,哪怕自己穿得破旧也不感到遗憾。颜回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而孔子认为,让年老的人得到安乐,让朋友相互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二人沉思良久,点头称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孔子、子路和颜渊三人的志向,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孔子与弟子“论志”的对话,体现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子路的志向是“把车马、衣服皮袍和朋友分享共用”,体现“心怀他人”的博大心胸,侧重于物质分享。
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体现“平和不自夸”的品格,侧重于个人修养。
孔子的志向是“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养护”,体现心怀天下众生的仁德,主张对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爱。
在听了孔子的志向之后子路、颜渊表示赞成。考生要注意思考二人肯定孔子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孔子的理想就是以礼治国,使社会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人人各得其所的境界。即人人知礼,社会大同。因为这是志向的更高境界,所以值得称道。
写作情境是“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孔子与弟子论志的内容展开讨论,从孔子、子路和颜渊三人的志向中选择考生感触最深的志向,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在行文的过程中,考生要明确自己感触最深的志向是什么,并且说明理由,要有充足的论据,适当运用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照法进行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观点一:认同子路的志向,可以是如下理由:(1)帮助朋友是爱心的体现;(2)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
观点二:认同颜渊的志向,可以是如下理由:(1)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2)夸耀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3)自我夸耀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
观点三:认同孔子的志向,可以是如下理由:(1)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2)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参考立意:
1.存大同之志,蕴圣人情怀。
2.天下大同,吾辈之志。
3.安天下之人,立天地之心。
4.修身立己,平和不矜。
5.心怀他人,坦荡仁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比利己的社会更适合于生存,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利他主义行为”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部分可以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义,二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原因分析。学生的审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材料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利他主义行为”,文章的议论分析要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这一概念在写作中不宜被替换成“利他主义”或“利他主义者”;学生作文中对“利他主义行为”的阐发可依据材料中的定义,也允许重新定义,但要合情合理;材料中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四种理论解释属于提示性材料,而非限定性材料,考生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原因分析可以以这四者为基础,也可以超越这四种理解;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如果考生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或共同富裕等历史、现实情境加以阐发,判卷时可适当提升得分等级。
“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义中有三个要点,一是“对别人有好处”,二是“对自己没有好处”,三是“自觉自愿”。而探究“利他主义行为”原因的诸多学说也并非全部合理,需要考生去思辨。如“人性向善”固然有道理,但全靠“本性”的利他主义能走多远?“亲族选择说”则更加狭隘,因为利他中的“他”很多时候并非与“我”有血缘关系;“互惠利他说”有一定道理,但也无法解释有些利他行为并非要求回报;“群体利他说”相对来说更为大气、宏观,这个说法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处理世界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写作时考生应充分理解何为“利他主义行为”,思考其表现,分析其原因,阐述其意义。还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利他主义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下现实思考如何运用利他主义行为解决矛盾、争端。可以在“利己”与“利他”的思辨中思考如何合理地“利他”,或如何合理践行“利他主义行为”。
【参考立意】
(1)“利他主义”助力理性互惠的世界秩序构建。
(2)以向善之心,行互惠之利。
(3)理性与感性结合,让利他主义走得更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朱光潜《无言之美》)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宋·戴复古《寄兴》)
请综合理解上述材料,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交流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由两则名言组成:
第一则材料选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这句话观点比较明确,就是阐述缺陷与完美的辩证关系。世界因为缺陷的存在才完美,缺陷为趋向完美提供了空间,提供了希望,提供了可能。
第二则材料选自宋朝戴复古的诗,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在说明再美好的事物也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不要求全责备。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立意,要辩证看待缺陷与美的关系,事物因残缺而显得真实而完美,缺陷为趋向于完美提供了空间和希望。
作文要求考生在综合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不能脱离现实,要有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在班会上交流考生自己的思考,这一要求明确了写作的场景,已经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的对象是同班同学,活动场景是班级讨论。
“写一篇发言稿”,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发言稿,因此,一定要有发言稿的格式,并且注意与同学的交流互动。
参考立意:
1.缺陷让世界更完美。
2.缺陷也是一种美。
3.让缺陷成就完美。
4.世间完美与缺陷共存。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鱼问鸭子,说:“为什么人们写诗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竟成了千古名句?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
鸭子想了想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含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材料的主要信息是:鱼质疑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成千古名句鱼不满,因为事实上鱼先知;鸭子说人类看不到鱼;鸭子在水面,鱼在水底。
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中心对象“鱼”“鸭”“人”进行思考。从鱼的角度说,想要被看到,要能从水底浮出水面,调整位置,表现自己;不被赞美,默默做事,幕后付出有时也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命运使然。
从人的角度说,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赞扬表面的东西,那传言千古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表象和本质有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被表象所惑,方能寻到真理。
从鸭的角度说,有时享受赞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因位置、命运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台前,成为台面,善于表现自己的确更容易被看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联想,“能被看到”是一种心理需要,适时表现自己,不要一直沉在“水底”;“水面”上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要有穿越表象,探骊得珠的勇气;努力向上,哪怕事与愿违,很多事情是命运使然,在台前,我努力绽放,不沾沾自喜;在幕后,我孤芳自赏,也不争不抢。
立意参考:
1.以一角而窥冰山。
2.见皮相,亦见骨相。
3.以慧眼看透红尘纷扰。
4.台前幕后,共筑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