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峰评点2023年上海高考作文:呵护童心童言
坦率地说,今年的上海考题比全国卷好,很平实,很语文,很有味道,没有跟风,总体上保持了上海的风格与特色,依然延续多年以来的主客观要素关系的材料组织模式。
“发问”意味着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对象世界的好奇和主动追问,是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呈现动态的、不确定的追求;“结论”意味着客观性的存在,则是主体性削弱的表现,带有更多被动接受的倾向,呈现静态的、确定的取向。同时,又以“小时候”“长大后”的时间跨度作为预设的条件,隐含了时空关系、条件关系的变量。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写这个题目要注意两个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一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人的好奇心、对对象世界的探索欲是与生俱来的,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看世界,爱问为什么是孩童的天性。
可是,到了成年,这种天性越来越被磨损,随着现成知识的增多,渐渐失去,以致到了老年几乎丧失殆尽,这种现象,不仅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如此,只是程度不同,我国比较严重而已。
什么原因?(1)现在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孩子束缚在标准答案里,扼杀了他们提问的能力的。应试教育只重答案,轻视过程,束缚了这种天性,在从小以被投喂被灌输的教育方式下对于探索欲也有所损害; 而且越往上读,问题越少,到了高中就只关心标准答案了。(2)我国的教育大多是知识教育,灌输教育,知识教育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主体认知惰性探索精神的缺失;(3)当下社会上紧张的、功利至上、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严重影响人们的批判性思维,造成了一种不需要独立思考的氛围。结果习惯于不提出质疑,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创造力!(4)因为多媒体的发达,信息与知识的易得也是造成我们习惯于接受“送来的结论”。
于是乎,到了成年老年便没有了探究的冲动,只看重最后的结果,重答案,重功利,功利主义横行!
我在《人是怎么不见了》一文中,提出了束缚教育的五条绳索,便是这种现象的真实表达。
这就是事实判断。
但我们写文章尤其要注重“价值判断”,要有价值追求。首先要呵护孩童好奇心探究欲,不但要保护,还要激发。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成年人来说,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和追求一种想一探究竟的好奇状态,追求多问一个为什么的情怀,永远保持童心,不能人云亦云,凡事不加思考。这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
写此文应该观点鲜明,不要犯“假辩证”的毛病。所谓“ 假辩证”指的是,结论也重要,过程也重要,质疑也重要,看上去四平八稳,其实什么也没说。学生应该针对某一方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庸俗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这道题其实不但紧紧地联系现实,批评教育现实,社会现实,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思辨性,并且也是人才观的一种思考,要人们思考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人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怎样写好这篇文章?
在明确以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思辨性路径。
漫画:高考作文 视觉中国 资料图建议:
1、时间的发展是否是充分条件?时间的推移在客观层面加强了教化力量、权威的施压等,在主观层面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可以构成充分条件。
2、是否是必要条件?未必,长大后也可以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好奇、质疑、批判、追问、变革的意愿等,这并不必然受时空关系的影响;长大后有意识地复归“童心”,寻找失落的“自然”,也是扫除积弊,改变看重结论、轻视思考过程的有效途径。
如果从小就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兴趣,加之教育缺乏引导甚至误入歧途,很可能加速这种看重结论的形成。
3、如何看待现成的知识,应该如何从已有知识中汲取力量。正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如何尊重前人的认知和创造。
4、如何看待“看重结论”?生存空间的大小,生命境界的高低,决定了“看重结论”的价值判断。生存空间窘迫,功利性就强,生存空间广大,功利性就减弱。生命境界的主动求索与拓展,可以从主观上克服这种功利性的影响,生命境界的向下沉沦,则会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和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