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二)
过年了(二)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旧时称"元旦"。孙中山的民国,标新立异,立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一月一日定为春节。其实,传统春节另有其日。初一早,男儿开门,先放"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迎接新年。近年来初一放爆竹,越演越烈。不是庆贺,而是喧泄,玄富,烧钱,成了扰民。特别是春节晚会一结束,迈入新年的一刹那,惊天动地,乾坤颤抖。传说"年"乃恶鬼,放爆竹是为了驱鬼,爆竹三发,"年"鬼退避三舍,如按现在燃放爆竹的势头,是人鬼一起驱。天堂,人间,地狱一锅端。心脏不好者真受不了。连家中的狗都吓得不知所措,躲在身傍,哆嗦发抖。
正月初一穿上新衣裳,新帽儿,新鞋子,怀里揣着压岁钱,儿时,我的阿娘还用红线穿一枚铜钱挂在我的脖子上。早餐定是汤圆,温州人还喜欢吃松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甜中带咸,别有风味。
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画像,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
我印象中,初一拜年,给阿娘跪拜过,给爷爷的真画像跪拜过,给母亲鞠躬问候过,与兄与弟拱手祝贺过。拜年仅此而已。如今父母仙逝,以后拜年,只需拱手了,不必在乎男儿膝下有黄金了。不知受人跪拜是一种什么感觉?不是演戏噢,是真心跪拜。我想感觉一定很好。不知能否让我的孙女给我跪拜?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初一家里拜,初二外出拜。但真正亲朋至交互礼不多了,也淡漠了。街面儿上奔波拜年者,如过江之鲫,乃为权为名为利。此陋习,而今为烈!悲哀也。从个人向上级拜年,发展到科长带着付科长向处长,付处长(主管付处长)拜年,处长带着付处长向局长,付局长(主管付局长)拜年,一级级往上拜年,钱怎出?AA制?不可能!只能出之小金库。汉朝就有"团拜"了,我们的世故,巧滑,平庸,卑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这个老了不能再老的"民族"一员,都该在这可笑的行列里。
过年终究是喜事,是大庆之日。因此话说回来,现在只要在年里,相逢就咧着大嘴拱拱手说"新年好,恭喜发财",也不知喜从何处来,财从何处发。不过只见人人慈祥,彬彬有礼。个个善意,和蔼可亲。这种氛围真好!但愿人际天天如此。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七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没有什么元宵节,唯有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节,八一军节,十一国庆节,加上元旦,而春节是节中的小媳妇,在革命化之列。
其实四0后,五0后,六0后,元宵节的知识与感官,与七0后,八0后,九0后,差了不多。解放后几十年所谓革命化,元宵节一类的传统节目打入冷宫,禁如寒蝉。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谁还会去玩那劳什子。
老舍先生曾说:"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杭州过元宵节,是正月十二开始到正月十八落灯。十二日这天,将新做成的龙灯(两眼暂不点睛)抬至城隍山龙神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曰"开光",俗称"抬龙上山。元宵灯火以舞龙灯为最热闹。元宵观灯又猜灯谜,热闹中又有书卷气。
关于灯会猜谜有许多趣事。记载,东北辽阳,自古谜风很盛。元宵节,临街人家纷纷张灯悬谜,供人猜射赏玩。如果第一天悬挂的灯谜被人射中,第二天会重新补上。若是又被猜中,必再设之。流传至今的一个故事十分有趣,城中一位老中医,第一夜悬挂的灯谜为"诸侯朝于天子",打七言唐诗一句,被人以"万国衣冠拜冕旒"射中。第二天,他以"万国衣冠拜冕旒"设谜面,打曲牌名一个,又被"朝天子"射中。不料他于第三天,以"朝天子"设谜打一字,那知又被猜出是"现"字。"现"字由"见","王"二字组成。谜制得巧,猜的人亦思维敏捷,一时传为佳话。元宵猜谜的风流韵事,不胜枚举。
过年以元宵十八落灯结束,就现在而言不管南北,元宵灯会,空前绝后,想方设法,挖掘老祖宗元宵灯会的文化,展现元宵灯会的风彩,当可称是"盛世"。
新春快乐!龙年吉祥!
我有《感动白沙岛》,请你多多指正!多多支持!http://blog.66wz.com/index.php?uid-214510-action-v iewspace-itemid-65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