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不完美的小人物身上有文化自信的味道)
《我和我的祖国》在去年得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肯定,等于给《我和我的家乡》增添了一份无形的压力。还是一样的全明星阵容,还是一样的拼盘形式,从“祖国”到“家乡”,辉煌还能得到延续吗?
显然,本片交出的这份答卷是令人满意的。有笑点也有泪点,从观影的感受来说,我们甚至感觉不到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就冲着这一点,本片也值得我们送上一个大大的赞。
为了不剧透,就没有必要详细介绍本片的剧情。但电影里的五个故事,在叙事结构上高度相似——基本上都采取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后半段来个“神转折”,接着升华主题。这不难理解,作为一篇命题作文,诸位导演还是首先要“保底”,在不出错的情况下寻求出彩。
但在我看来,本片的亮点不在于这五个故事有多么“精巧”,有多么“好玩”,还是它把目光投向了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而且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小人物。其实广大观众在进入影院前就知道,本片的主题不是别的,就是要歌颂我们的家乡,展现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可几位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一种轻松的语调表达严肃的观点,这里头,确实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北京好人》里的张北京,和前作《我和我的祖国》一样,还是由葛优扮演。有葛大爷在,我们不用担心“笑果”,但难得的是,该角色的人物性格,在本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如果说前作让不让一张北京奥运会的门票还是人生中的小插曲,那这一回要不要把买车的钱让给二舅,那就是人生中的重大抉择了。张北京有犹豫,也有私心,并且还动起了“歪脑筋”。但这些缺点非但没有损害他的形象,反而让他更接地气了。张占义扮演的二舅老实巴交,但也有木讷兼抠门的缺点。不管是北京还是衡水,导演想要表达的都是平民人情人性的可贵。
顺带说一句,如果观众看过《平原上的夏洛克》再看本片,“食用效果”会更佳。这位貌不惊人且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具有独特的冷面幽默的气质,即使是和葛优这样的大咖对戏,也不落下风。兴许,专攻喜剧片的导演们,都该多注意注意他。
《天上掉下个UFO》里面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手工耿”附体的黄渤,也不是“唐探二人组”,而是乡村干部王砚辉。为了招商引资,也为了搞活村里的经济,他显然走了点弯路。他没有“焦裕禄”式的高大全形象,却让角色多一份亲切和可信度。
《最后一课》还是一如既往的感人,范伟老师的演技已入化境,这些都不用多说。有意思的是,刻画一位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的好老师,本片没有从正面入手,反而突出了他失忆后“滑稽”“搞笑”的一面。事实证明,这样的手法是成功的,也是高明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观众在看到这部短片的最后一幕时,红了眼眶。
《回乡之路》里的邓超,爱吹牛,也爱装成有钱人,在短片的大部分时间里承包了笑点,也是其他角色的“出气筒”。闫妮扮演的电商大佬,有心回报故乡,但表现出来的“高冷”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显然,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治沙英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凡人。这反而更让我们感觉到这一群体的难能可贵,也让短片中出境的真实的英雄更令人心生敬佩。
《神笔马亮》出自开心麻花之手,在几部短片中的完成度是最高的。沈腾扮演的丈夫有艺术才华,更有搞扶贫工作的崇高理想,但在本片里最突出的特点是“怕老婆”,还自带“窝囊”属性。马丽扮演的妻子虽然善良,也很支持丈夫,但“凶悍”的外表还是很抢镜。这两位不是“模范”夫妻,却让农村建设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上,而是多了一份烟火气。
马丽在本片里称赞沈腾是“全国各族人民都喜爱的艺术家”,结果后者怯生生地回答,“这里是观景台,不是主席台”。你看,敢于解构一些崇高的符号和话语,把它们转化为普通观众也能看得懂也更愿意接受的“段子”,这一方面说明眼下艺术创作的空间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对待很多问题的态度上,中国人都已经更自信、更大气了。这不,电影院里传出的一阵阵笑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的确,不管是农村建设、外卖行业、环境治理还是乡村教育,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和家乡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中国交出的成绩单更让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我们的底气这么足,那么开开自己的玩笑,调侃一下现实生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电影结束后,当《我的祖国》的悠扬歌声响起,我亲眼看到,身边许多观众久久不愿起身,都想把这首歌听完。可见,在表达方式上不断“升级”的主旋律电影,早已经换了一种活法。不过,这可能也给后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知道这一系列还会不会有续作?如果有的话,还会不会有更多探索、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