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课文阅读好句子汇编90句

7404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鸬鹚课文阅读好句子汇编90句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1句】:教学目标 :

【第1句】: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部分句子。

【第2句】: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

【第3句】: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夫捕鱼的乐趣。

【第2句】: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3句】:教学过程 :

【第1句】: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鸬鹚,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美?

【第2句】: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湖面是平静的?再挑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3)结合词句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评议。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①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出平静的感觉。

②同学们读好之后,要求他们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B、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①体会内容,问:如果老师把后面句子去掉,你读读看通吗?课文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

师:同桌互读,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

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背这句话好吗?教师引背。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这个句子或另外的句子淡化处理,不做细讲。

(4)将第一段内容整体朗读(配上优扬的音乐),读出湖面的平静的感觉来。

5)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

鸬鹚

【第3句】:学习第二段

导入 :湖面多么平静啊,你们看……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画面,谈谈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写出湖面不平静的?

(3)逐句打出,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句,读出动的感觉来,看谁读得好。

(4)学生交流、评议。

(5)比较【第1句】:二两段,感悟语言特点。

①师:同学读得真好,现在你们跟第一段比比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

②分别朗读动与静的句子。

a.两人小组互读

b.指名读

c.男女生分别读

静 动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6)小结、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动 美

鸬鹚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第4句】: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通过自学悟出课文的特点,还背出了好的句子,同学们可真能干。

《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1句】:教学目的

【第1句】: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第2句】: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句】: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第2句】: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第3句】: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第4句】: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平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平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第1句】: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第2句】: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平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平静

【第3句】: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第4句】: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平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平静

【第1句】:湖面为什么会失去平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第2句】:失去平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第3句】: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第4句】: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第5句】: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平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平静”,捕鱼时失去了“平静”,捕鱼后“恢复了平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平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 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板书设计 : 【第9句】:鸬鹚

渔人 鸬鹚 湖面

前 悠然 等待 平静

捕鱼 时 抹、抓、挤、甩 扑、钻、跳 失去平静

后 划回去 站 恢复平静

《鸬鹚》一课的电化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确定三点:【第1句】: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第2句】: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3句】: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本课时重点放在如何采用电教手段再现鸬鹚捕鱼打破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帮助学生了解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学习了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用投影在屏幕上出示练习题,在双基训练中,设计比较多层次的练习。如:动词的比较,这项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恰当之处;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一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放录相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时间、渔人、鸬鹚、湖面几方面来理解捕鱼前后在内容上的联系和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感知全文。

课文《白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第1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第2句】: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第3句】: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第4句】: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第5句】: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第6句】: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

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第7句】: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课文《珍珠鸟》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

2、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1句】:复习明标

1、课文讲了哪四个内容?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明标:

细读活动情景悟出道理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并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2句】:细读活动情况

1、整体感知内容:

⑴ 自由朗读4~6句,简要说说每一节中珍珠鸟的`活动情况。

⑵ 板书:

笼子周围屋里小桌上我的窗口

2、细读句4:

⑴ 自由读句4:

导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珍珠鸟的可爱?用~圈出有关词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用──划出有关句子。

⑵ 关于珍珠鸟的可爱:

(以句子为单位,交流圈划的词语、体会。)

①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A、读句交流词语。

B、进行补充发言。

C、1生进行朗读。

D、余生评价指名再读。

E、齐读:增加难度。

② 竟然小桌上

③ 挨近蹦俯喝茶偏瞧瞧

④ 啄笔尖。

⑤ 啄手指。

(讨论方法同句①。)

⑶ 流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⑷ 配乐朗读。

3、同法学习句5:

⑴ 指读、圈划。

⑵ 交流。

⑶ 激趣:

同桌对演,一生扮演珍珠鸟,一生扮演珍珠鸟的爸爸和妈妈,表演它们呼唤应答的过程。

4、同法自学句6:

⑴ 默读圈划;

⑵ 交流;

⑶ 想象,珍珠鸟趴在作者肩上甜甜地睡着了,它做的梦也一定会又香又甜,它会梦到些什么呢?

【第3句】:学习悟出道理

1、示句:

信赖境界

⑴ 信赖的意思?谁信赖谁?是一下子就信赖的吗?看看板书,说说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板书:

信信信

⑵ 珍珠鸟为什么会逐步信赖我?

⑶ 理解美好的境界。

(看板书回答。)

⑷ 配乐赏读:

找出文中美好的情景朗读。

⑸ 给文章插图起名字,可以用三个文末一节中的词语。

2、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珍珠鸟,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懂得了:只有信赖,人鸟才会和平共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信赖,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