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老地名的石碑词句 有没有描写翰园碑林石碑的句子
【第1句】:有没有描写翰园碑林石碑的句子
我们现在来到是开封著名景区翰园碑林,它是国家4A级景区,与西安碑林、曲阜碑林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
它占地120亩,镶碑3000多块,整个景区分为南半部的园林风光和北半部的主体碑廊区。主体碑廊区总长达6华里,分为历代碑廊、现代碑廊、中山碑廊、篆刻碑廊、少数民族碑廊、国际友人碑廊和名人书法碑廊等。
在中国的三大碑林中唯有开封的翰园碑林是私人投资兴建的,它是由开封市的退休老干部李公涛老先生带领全家集资所建,李公涛先生现生活在我市东郊,生于1927年,现在已是81岁高龄,他原籍是在河南巩义,从小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 1951年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因为身体原因而提前退休。退休后的李公涛先生与开封市的许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文人雅士研究书法、切磋技艺,1984年时,看了开封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重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事业的大讨论”,李公涛先生大受启发,决心要在开封建这样一座碑林,就是要广收天下墨宝,隽刻于石,为后代人留下一座文化不动产。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全家人说后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拿出全部积蓄2万元做为筹建资金开始了筹备工作,还取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像该园的120亩地就是市委市政府无偿提供给他使用建设碑林的,而且还有社会各界的捐款来支援碑林的建设。在此李老非常感动,在碑林创建之初时就立下一则家训碑,这块碑刻立于我们南大门轩辕黄帝像下面,他要求全家人在碑林的建设过程中“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全部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子孙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的利益。”
这是一块有形的家训碑,而他在家庭内部还立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他要求在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从1985年建碑林开始至今已二十三年了,这二十多年来全家已投入资金高达1600多万元,他的这种精神与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精神十分相似,所以现代人亲切的称他为“当代文化愚公”,而在2005年开封市人大常委会也命名他为“开封当代文化愚公”的称号,而我们的翰园碑林也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和书画碑林”。
各位朋友,了解完李公涛先生后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主体碑廊,它是在1996年落成,总建筑面积10150平方米。走进碑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先生所书写的《前言》,通篇采用的是欧阳洵的欧体,字体清丽古雅,结构严谨,可谓是国内的一流水平,整篇是900多个字,是田英章先生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写成的,可见他的书法根底非常深厚。
整篇记述了翰园碑林的发展过程和概况,田英章先生是天津人,现生活于北京,他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是国家唯一的一位手写任命书的书法家。 首先我们来参观一下历代书法碑廊,它上起殷商,下至清末,共镶碑822块。
我国的西安碑林和曲阜碑林主要是展出我国古碑为主,非常珍贵,而翰园碑林的特色是展示我国的书法发展和文字演变史,所以我们的历代碑廊都是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篆刻的。 汉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世界上的文字一般都源于图画,我们首先看到的两块是我国最早文字的一种――甲骨文,它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1898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古殷都废墟中发现的,当时出土了十几万片,大概五千多字,而专家能识别的只有二千多字。这种文字一般用刀刻写,因而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形状。
这里选刻的是在龟甲和牛髋骨上的卜辞,下方就是它翻译过来的内容,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研究甲骨文,例如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等等,特别是罗、王二位在甲骨文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甲骨学初期称为“罗王之学”。在这个时候还都是象形文字,到周代以后我国的文字就有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时期人们喜欢把字刻在青铜器上,由于古人把青铜称为“吉金”,所以这些文字又被称为是金文或钟鼎文。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字形显得工整一些,笔画趋于圆润,已经带有书法的美感。
据文献记载,周宣王时有位叫籀的太史,他把当时存在的文字进行整理,著大篆15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后人把太史籀之前的文字称为“古文”,把太史籀以后的文字叫做“大篆”,也叫“籀文”。周代文字都是大篆,它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周代初期,中期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在周代时期我们选刻的有周康王时的《大盂鼎》另外还有中期的《散氏盘》《毛公鼎》(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其中毛公鼎被誉为“镇馆之宝”)等。
说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除了有大篆文字之外还有一钟石刻作品非常有名,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鼓文》,它是在唐代初年时在陕西凤阳县出土,后来因为宋徽宗非常喜欢书法就将它运到了开封,在后来金人攻入开封后又将它运到了中都(今北京),现在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所以称它为石鼓文,是因为发现时所刻的石碑都是圆形像鼓一样,据专家们考证,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秦人的作品,与小篆已经很接近,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
【第2句】:已故先人 勤俭持家 本分做人
德行感桑梓
品节昭后人
先人德望在
后辈业绩高
百世昌隆赖先辈
千秋功德垂子孙
一生辛勤德传梓里
终身节俭范式亲朋
念前辈克勤克俭创业
勉后裔课耕课读振家
佳城福地慰父母一生艰辛
青山绿水荫子孙万代兴旺
(含青城山三字)
以上是我在对联集锦中挑选出来的,如果不满意全文附上可自选。
其他全文
/blog/static//
【第3句】:子孙们刻在石碑上的好成语
流芳百世liú fāng bǎi shì
[释义] 流:流传;芳:花草的香气;比喻好的名声;百世:古人以30年为一世;形容极为久远的时间。美好的名声在后世永久流传。也作“流芳千古”。
[语出]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正音] 流;不能读作“liū”。
[辨形] 流;不能写作“留”。
[近义] 永垂不朽 名垂青史
[反义] 臭名远扬 遗臭万年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人。一般作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