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好句子合集60句

1469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送东阳马生序好句子合集60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第1句】: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第2句】: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是手自笔录,文章描述了借书、抄书、还书的艰辛。

【第3句】: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⑴弗之怠;⑵不逾约。作者认为能“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教。作者从⑴路途远;⑵师道严方面写了求教不易。

【第4句】:文中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

[答]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第5句】: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答]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第6句】:太学生们的学习条件优越在哪些地方?

[答]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物质生活);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习环境),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师资配备),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教师态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图书资料)。

【第7句】: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叱咄”。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突出了用心不专。

【第8句】: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目的:激励马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第9句】: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谈自己求学的艰难?

[答]得书之难,叩问之难,跋涉之难,生活之难。

【第10句】: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第11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第12句】:文章中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第13句】: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14句】: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第15句】:“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求书难。 ⑵求师难。(3)求学难。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2)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好坏对学习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

【第15句】: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3分)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第16句】: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第17句】: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答案】

【第15句】:【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

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

C.跟从,跟随。

D.比得上;你。

【第16句】:【参考答案】(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及语句的通顺。援:引、提出。质:询问。

【第17句】:【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⒈假借 :借。

⒉叩问 :请教。

⒊沃灌 :浇洗。

⒋叱咄 :训斥,呵责。

⒌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第1句】:以:

⑴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⑵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⑶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⑷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⑸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⒉之:

⑴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⑵代词,指书 (走送之)

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⑷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⑸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⒊患:

⑴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⒋故:

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⒌道:

⑴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⑵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⒍至:

⑴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⑵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⒎质:

⑴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⒏色:

⑴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⑵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⒐而:

⑴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⒑卒

⑴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⑵突然 (则亡以应卒)

⒒慕

⑴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⑵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⑴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⑵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13从

(1)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通假字

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日在食(“食”通“饲”给饭吃 )

(4)与之辨论(“辨”通“辩”辩论)

倒装句

【第1句】: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第2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⒈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⒉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⒊撰长书以(之)为何贽。

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文宪集》与《宋学士文集》为同一册书。

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原文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第1句】:文学常识:

【第1句】: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第2句】: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第2句】:重点字词解释。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5) 走送之( 跑 ) (6)不敢稍逾约( 超过期限 )

(7) 既加冠( 指成人 )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才学渊博的老师 )

(9) 尝趋百里外( 快步走 )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11)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3)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 (14) 礼愈至(周到)

(15) 俟其欣悦( 等到 ) (16) 穷冬(隆冬)

(17) 负箧曳屣 ( 书箱;鞋 ) (18) 至舍(学舍,书馆)

(19) 持汤沃灌( 热水;浇洗 ) (20)以衾拥覆 ( 被子 )

(21) 寓逆旅主人( 旅店 ) (22)腰白玉之环 ( 腰佩 )

(23)右备容臭(香袋) (24)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耀 )

(25)緼袍敝衣 ( 旧絮;破 ) (26)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第3句】:译句:

【第1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第2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第3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第4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第5句】: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第6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第7句】: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第8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第9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第10句】: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第11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第4句】:理解: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求书难。 ⑵求师难。(3)求学难。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第11句】:(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2)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好坏对学习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

【第5句】:段意与中心

段意:

(1)少年时求书艰难的情况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2)成年后,求师难和求师诚恳的态度。

(3)远学从师之苦(道路难走,饭食差,衣着破)。

中心:作者以自己艰苦且勤奋的读书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附: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懈怠。抄写完了,快步跑去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未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顶撞;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了一些学识。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等走到书馆,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店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地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感到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陈谏议教子》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原文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及译文

注释

【第1句】: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第2句】:驭:驾驭马匹。

【第3句】:蹄:名词活用动词,踢。

【第4句】:啮:咬。

【第5句】: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

【第6句】:因:于是。

【第7句】:遽:马上,赶快。

【第8句】:安:怎么,哪里。

【第9句】:贾(gu)人:商人。

【第10句】:直:通“值”,价值。

【第11句】:诘:责问。

【第12句】:贵臣:朝廷中的重臣。

【第13句】:制:制服。

【第14句】:蹄:踢。

【第15句】:彼:那。

【第16句】:厩:马棚。

【第17句】:曰:说,回答。

【第18句】:汝:你。

【第19句】:售:卖。

【第20句】:戒:通“诫”,告诫。

【第21句】:劣:烈性的

【试题】

【第1句】: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 :踢

C.汝为贵臣:你 D.而偿其直:直接

【第2句】: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是马:没有看到这匹马。

B.谏议遽招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

C.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D.戒仆养之终老:让仆人养它到老。

【第3句】: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谏议“急命人追贾人取马”是怕劣马“移祸于人也!”

B.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处事为人淳朴、忠信、宽容。

C.“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是对陈谏议的赞扬评价。

D.“陈谏议教子”这则短文印证了《论语》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参考答案】

1. D

2. D(警告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

3. B

直接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情节译文

尧咨卖马: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很喜欢养马,家里也饲养着很多马匹。后来,他买了一匹劣马。劣马脾气暴躁,不能驾驭,而且踢伤咬伤了很多人。

有一天早晨,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劣马,便向马夫询问:“这马为什么不见了?”,马夫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

陈尧咨的父亲问:“那商人把马买去做什么?”

管马的人说:“听说,是买去运货。”

陈尧咨的父亲又问:“翰林告诉那商人这是匹劣马吗?”

管马的人说:“哎,老爷,要是跟那个商人说了,这匹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还会买吗?”

陈父很生气地说:“真不像话,竟然还敢骗人。”说完就气呼呼地转身走了。陈父找到儿子就问:“你把那匹劣马卖了?”

陈得意的说:“是啊,还卖了个高价呢!”

父亲生气地说:“混帐东西,你身为朝廷重臣,竟敢骗人。”

陈说:“爸,我又没强迫他买,马是他自己看中的,他愿意买,我就卖了。这哪里是骗他。”

父亲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这是匹劣马呢?”

陈尧咨嘟囔着说:“马摆在那里让他随便看,他自己看不出这马性子烈,这可不怪我。”

父亲更生气了:“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难道你没听说过《不欺买主》的故事吗?”

儿子摇摇头。父亲说:“都是我的过错,你小的时候,我光顾着教你读书诵经,很少教你怎么做人。现在我就给你补补课,教你如何做人。唐朝在武则天执政时,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他想卖掉东京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只等着买房子的人来交钱。买房的人来交钱时,陆元方说,这房子哪里都好,就是没有出水的地方,那个人听了,立刻就说这房子他不买了。买主走后,陆元方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埋怨他,而他却说,你们也太奇怪了,难道可以为了钱欺骗别人吗?”

儿子听了很惭愧地低下了头。父亲又接着说:“你手下那么多驯马的高手都管不好那匹马,一个到处流动的商人怎么能养得了它?你不把事情告诉他,这不明摆着是在欺骗人家吗?”

陈尧咨听后羞愧地说:“父亲,您别生气了,我知道是我做错了,我这就去把买马的商人找回来。”

于是陈尧咨亲自找到那个买马的商人说明了原因,把钱退给了买马的人,自己把马牵了回来,一直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启示

1: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宽容,宽宏大量。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3句】:做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

【第4句】: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

【简评】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不能坑害别人。做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宽容,宽宏大量,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劝学》原文及其翻译

【导语】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下面关于 《劝学》原文及其翻译,希望可以帮到您!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赏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