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谋划的好句子汇总80句

7484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统筹谋划的好句子汇总80句

顺势而为再出发散文

昨天,有人问我:“忙啥呢?怎么现在很少写博客啦?”当时一愣,“是吗?我不是才写过吗?”接着就开始谈工作上的事情。等他走开,我打开电脑查看,还真是如此。今年以来才写了十二篇,而去年写了十四篇,前年同期是二十一篇,看来是有点儿少了。

身为企业人,这样也许才是正常的,应该的。毕竟,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主要客户、主要市场需求趋于下降通道,同行竞争处于杀得眼红的时刻,更需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企业的经营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企业运行在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上。

再加上,企业处于涅槃后的蜕变重生阶段,需要我决策的事情更多,未来的发展方向,着力点,重点,达成目标的途径以及团队的“转型升级”。政府说说容易,企业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企业转型升级应该说有了个良好的开端,但要真正达成目的,尚需要“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不是交给专家就能解决的,需要我根据企业面对的大环境、小环境以及拥有的人、财、物的现状,认真听取不同专家的意见,统筹谋划,拍板而定。

真的是应了那句“人越过胆越小”的俗语。人老了,想得多了,顾虑也就多了。人老了,拥有的多了,在乎的也就多了。患得患失,做个决定何其难哟!越是这样,就越难拍板,可不拍板又不行,时间不等人哟!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儿了。三月是节点,八月也是。过了这两个点,机会也就失去了,能不能拍板

钱,在哪儿?首先要筹到钱!没钱说什么都是没用的。而且是要在关键时刻筹到足够的钱。由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不是互联网,不是高科技,再加上企业不是非常著名,我更是“小泥丸”,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也就没有影响力、号召力,筹钱好难。没有足够的钱,三月的节点也就失去了。

人,又在哪儿?我这样说,也许有好多同事不高兴。你一边在要求“压缩成本”、实行末位淘汰制、强制减少管理成本,一边又在问“人在哪儿”。

企业转型升级,首先是企业人的转型升级,没有企业人的转型升级,肯定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这个道理我懂,大家也懂。可就是不能顺应这个道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转型升级后企业的岗位需要。

员工能力的成长对企业很重要,也正是源于此,企业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培养措施,以提升团队的能力和素质,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企业个中的良苦用心哟!

号召两个月读一本书,并写出体会,用于团队交流。就这样一个很好的倡议,而且是面向企业赋予“未来使命”的“148”团队成员开展的一项活动,都不能很好地得到响应。看了大家写的体会,我真是哭笑不得。不得不调整思路,统一读本,写体会交流。用对待“中等人”的办法来培养我们的“148”团队。

要求大家读,我首先得以身示范,否则,我又有什么理由和底气去说他们呢!

也就是源于这些,写博客的时间少了,上网的时间少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这些天,找同事统一思想,找领导寻求支持,找券商咨询方法,找有钱的.推介项目,找熟人了解政策。同时,挤出时间看了两本半书。半本是《孙子兵法》,刚开始看。看完的两本是有关张艺谋和雷军的——《雷军顺势而为》,《孤独张艺谋》。

雷军真的是了不起!张艺谋真的是了不起!相对于这两位,我的人生算是平坦的人生、顺当的人生。我面临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相对于张艺谋的孤独,特别是遭遇的“两张分手”之变,我面临的又算得了什么!而相对于雷军的多次“转型升级”,我所面临的又算得了什么!

看明了,也就想明了。想明了,思路也就通了。思路通了,心也就不再纠结了。心不再纠结了,天也蓝了,云也白了,人也美了,饭也可口了,觉也睡得香了。

思路通了,“顶层设计”也就有了原则——顺势而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坚信天不负我,坚信人家能干我也能干,坚信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不付出肯定没有回报。

钱,会有的!

人,会有的!

教育孩子顺势而为

如果做父母的给了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在教育的时候顺势而为,以平等的态度去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所有的孩子都会拥有一个明亮、快乐、幽默、不自私自利的充满爱的健康人格——宋丹丹

【第1句】:初为人母,首需一颗懂得赏识的心

1990年3月20日早上八点三十分宋丹丹生下儿子。在其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她含着眼泪,对每一个来探望的、还没生过孩子的女人用低沉而真诚的声音说:“千万、千万别生孩子,实在是太疼了!”

第三天,她已经可以下地吃饭,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那辆躺着十几个新生儿的推车。走廊里惊天动地的哭声一起,他们就来了,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宋丹丹开始感受做母亲。她开始发现母亲的心压根儿就是和孩子连在一起的。两个礼拜以后,她的伤口不疼了,就开始问英达“我们是否可以再生一个”。

儿子乳名“巴图”,在满语中是“英雄”、“勇士”的意思。一开始宋丹丹特别不好意思把这名字告诉那些问她“儿子叫什么”的人,她认为他们一定会想起烤羊肉串的。可英达执意起这个名字,并应允她孩子上学以后起个“学名”。

巴图九个月会走路,可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宋丹丹曾经十分担心,但母亲总安慰她说:“贵人语迟。”

有一天晚上,宋丹丹坐在床上叠衣服,电视里在播放新闻,小阿姨在洗脚,巴图在玩玩具。当播音员字正腔圆地说“新闻节目就播送到这里”时,一个稚嫩的声音接上:“谢谢搜按(收看)。”大家都愣住了。然后,宋丹丹大笑着把儿子抱起来:“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巴图!”

“谢谢搜按,谢谢搜按。”巴图笑着。能想象吗?一个从不说话的孩子,第一句就说了四个字!身为人母的宋丹丹抱着儿子跑进客厅,对正在看报的爷爷英若诚高声宣布:“我的儿子,天才!”

几乎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让还不懂事的孩子吃药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宋丹丹却摸索出了一个简单有益的方法。

有一次巴图生病,医生开了中、西两种药。宋丹丹先给他吃了西药,他很乖。宋丹丹就当着巴图的面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

然后宋丹丹再把中药端给巴图。自以为“偷听”到妈妈的话的小巴图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却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

在场的人都对巴图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巴图都不怕了……

从诸如此类的生活故事中,宋丹丹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孩子不是骂大的,孩子是夸大的。一定要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随时表扬,因为表扬比批评重要得多。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当着别人的面她从不吝惜对巴图的夸奖。

有一次巴图到医院去看望爷爷,她就对好几个护士讲他是多么懂事,巴图很注意地听着,然后悄悄走过来,咬着妈妈的耳朵小声儿说:“妈妈,我知道你多么爱我,因为你总是对人夸奖我。”刹那间,宋丹丹的心柔得能化成一汪清水。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赏识,孩子年幼且无助,又没有能力很好地评判自己,尤其需要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在赞美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更阳光。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让家长措手不及的状况,巴图三岁的时候,宋丹丹发现他第一次出现了“品质”问题。

【第2句】:摒弃“自我中心”,给儿子的人生第一课

那天下午小阿姨和宋丹丹带巴图一起去自由市场买菜,市场上除了蔬菜水果还有许多其他东西:玩具、画书和各类日用品。那时候巴图已经很喜欢让宋丹丹或小阿姨每天给他读画书了,所以在一个卖书的地摊前,他停住,向小阿姨申请买一本。小阿姨对他说:“管妈妈要,妈妈有钱!”

“妈妈,我要这个!”他指着一本精装的连环画书。那么肯定、那么理直气壮,仿佛无论他的手指向什么,妈妈都可以随时掏钱。

“不行。”宋丹丹说,“这本书太贵了,妈妈需要考虑,可能你得等到妈妈下个月发工资。”宋丹丹想不能让他感觉想要什么都唾手可得,这应该是母亲教给儿子的人生第一课。

巴图“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然后坐在了地上。这是宋丹丹所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是成年人对孩子最反感的事情之一。宋丹丹觉得,事实上儿子在跟她较量。

“不要理他!”宋丹丹断然对小阿姨说,“我们走。”

宋丹丹和小阿姨走了,并且警告小阿姨不许回头。不到三十米,巴图的哭声逐渐小了下来,然后没了声音。大约走出有五十米了,宋丹丹回过头看见儿子在后面快步跟上来。

“我得跟你谈谈!”宋丹丹的表情非常严肃地跟儿子说,也没再看巴图,更没再跟儿子多说话。

回到家,宋丹丹把巴图叫到小书房,关好房门,好像害怕别人听到。她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开始给自己的孩子上“第一课”。

“妈妈为什么关门,巴图?妈妈怕别人听见,因为你今天做了一件特别丢脸的事情!”宋丹丹与巴图对面而坐,她看到儿子的神色很紧张。

“大人挣钱很不容易,工作特别紧张,挣来的钱要养家,要做许多事情。你不能想要什么就一定得到,得不到就大哭。街上的'人都看着,所有的人都会以为你是个不懂事的令人讨厌的孩子,因为想要什么不给就坐在地上大哭是最令人讨厌的了。而你本来不是这样的孩子,你从来都那么乖,你今天怎么了?”宋丹丹看着巴图的眼睛,“今天你很让我为你伤自尊!”

巴图的眼泪再一次涌到眼眶里,宋丹丹走过去帮他擦掉:“妈妈知道你已经明白自己错了,妈妈知道你以后再不会这样了,妈妈不会告诉爸爸和爷爷。因为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会改。”

小小的巴图哭着往前一扑,他们抱在了一起,宋丹丹能感觉得到儿子小小的心脏“嗵嗵”跳着。

“妈妈,我改。”巴图认真地说。

两个星期以后巴图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锻炼他的生活能力,宋丹丹和英达决定让他上整托。一个星期六,宋丹丹带巴图去买衣服,她想这是儿子“走向社会”的开始,应该体面一些,应该让他觉得很“正式”。

他们来到国贸地下卖童装的地方,童装和玩具的柜台是挨在一起的。宋丹丹正在挑衣服,听见巴图叫她,手里拿着一只毛茸茸的玩具小狗。

“妈妈,”巴图说,“我怎么这么喜欢这只小狗呀?你说我怎么这么喜欢这只狗?”他看着妈妈,露出乞求的目光。

“放回去,巴图,”宋丹丹轻声说,“这个小狗是挺好的,但是妈妈今天没有那么多钱。今天的钱只够买衣服的。”

“但是我太喜欢它了,它怎么这么好呀!”看着他那可笑的样子,宋丹丹使劲控制着马上要笑出来的表情。

“巴图,妈妈说过了,你该放回去。”

他慢慢走开,把它放回去了。回家的路上宋丹丹许诺儿子:“如果下个礼拜你在幼儿园表现好,妈妈带你来买。”

当然巴图那个星期表现很好,然后他得到了那只狗。但是有一天姥姥告诉宋丹丹,巴图在电话里对姥姥说:“我的妈妈拓(特)别穷呀,我的妈妈没有钱。”

从那时到现在,巴图已经成长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年了,但他再没有因为想要一样东西得不到而哭过。他有非常随和的性格,他几乎从不“自我中心”。这让宋丹丹特别引以为傲,更为自己的教育得当而小小地得意着。

【第3句】:心轻者上天堂,给孩子一个装满爱的热气球

常听人说:事业与家庭难以兼得,女人事业心太强,家庭就不会完美。刚开始,宋丹丹不屑于此种说法。她以精湛的演技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开心的笑声,一度她认为自己的生活也会永远这么处处笑声。但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家庭裂痕的加深,她相信了如此说法。不眠的夜里,宋丹丹在痛苦与死亡的边缘上徘徊,但一想到儿子,她就犹豫了,她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地撑下去。

巴图在六岁之前,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爷爷英若诚,父亲英达,母亲宋丹丹都是被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经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孩子。

六岁生日之后,宋丹丹与英达婚姻解体,巴图先随父,后跟母,父亲再娶,母亲又嫁,经历这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假如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当,他极容易成为那种心里有阴影,性格偏激的孩子。

但是,他没有。在宋丹丹细致的呵护和独特而理性的宽严适度的管教下,巴图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却学会了爱,学会了宽容,直至成长为一个快乐、幽默、懂事的青年。

宋丹丹和英达分手后,巴图的监护权先是给了英达,宋丹丹到美国调整心态,才发现,离开儿子是自己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受不了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她归国后要回了儿子的“监护权”。

有一次,工作了一天之后,宋丹丹身心俱疲地回到家里,儿子走到她面前说:“妈妈你看,这是我的成绩单。”看着成绩单上优异的分数,宋丹丹欣慰地笑了,认为这是儿子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直到开家长会,宋丹丹才知道,儿子篡改了成绩单,气得宋丹丹回家就打了儿子一顿。儿子没有求饶,含着眼泪对她说:“妈妈,我不是有心骗你,看你每天这么辛苦地挣钱让我读书,我只是想让你高兴一下。”宋丹丹被儿子的话深深触动了。那件事过后,宋丹丹开始反思,觉得自己不能再一意孤行,父母离婚给未成年的孩子带来的,除了“害怕”就没有别的了。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让孩子信任自己。

此后,宋丹丹开始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来不在巴图面前讲他父亲半点“不好”,她不想让儿子在心里困惑父亲的为人。如果说从前英达在巴图心目中是榜样,是权威,是偶像,那么宋丹丹希望他一直相信这一点。

宋丹丹还很形象地比喻说:“我从来不以为孩子越怨恨父亲,便越是会爱我。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它更像一口井,如果你在他幼小的时候教会他如何去爱,在他漫长一生中是受用不尽的,他会爱朋友,爱师长,爱生活,更爱父母。而一个心里被灌输了‘恨’的孩子,属于他的那口井就干涸了,他不爱父亲,同样不会爱母亲,他很自私,只爱自己。”

为了让巴图心中无恨,装满爱。她让巴图帮她决定再婚的对象,条件是要爱她也爱他的。她促成了巴图跟继父之间的亲密感情。难能可贵的是,在她家一个摆放生活照的中式柜子上,她还特意摆上英达和巴图的合影。使巴图明白血缘是不能忘记的。

她这样处心积虑的结果,使得巴图没有背负父母之间的恩怨,成为再婚家庭中的情感大使,始终明亮,快乐,幽默,不但爱妈妈,爱继父,还爱继父的女儿,一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姐姐。

都说后妈难当,但宋丹丹这个后妈却当出了水平当出了境界,竟使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与她的感情好得不得了,在宋丹丹看来,这是老天注定的母女缘。

女儿乐观又懂事,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宋丹丹在对待女儿的态度上却和对待儿子巴图一样,一视同仁。她认为这才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心态,如果在情感上总是怕伤着碰着,那本身就已经是把女儿当外人的一种态度了。所以如果女儿有什么无理的要求,要买一个多么贵的东西,宋丹丹一样坚决不给买时,女儿就会嘻嘻哈哈地说:“你瞧,到底不是亲妈。”每当听到这句话,宋丹丹常常一笑置之。她觉得这是最亲近的话语,说明女儿跟自己一点隔阂都没有。

因为女儿常年在国外,所以一家人在一起就格外珍惜,母女俩好得不得了,父子就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她们母女。如果谁受了委屈,同盟就会跳出来说话,会大闹。当然那种闹是祥和的,是皆大欢喜的,使这个重新组成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

教学心得:抓住兴趣顺势而为

音乐教室里,我正陶醉在《回忆》的旋律中,上课的学生来了。“嘿!这是什么呀?蛮好听的。”“这是《猫》。”“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刚演完,票巨贵。”听着学生们的对话,语气里充满着兴奋、好奇,我迟疑了一下,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把牒机关上。在我组织教学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中国最有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室里突然一阵骚乱,有一位胆子大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介绍《猫》吧,我们想看《猫》。”接着几乎是全班都在恳求着我。看着同学们从来没有过的兴奋、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想要、教他们想学的好时机吗?既然学生有意向要看《猫》,我何不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势而为呢?于是我决定同意学生们的建议,临时更换内容,今天就给同学介绍音乐剧《猫》。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一切关于《猫》的`背景、轶事。介绍了音乐剧、托尼奖、韦伯、沙拉·布莱曼,欣赏了“猫的命名”、“点点猫”、“摇滚猫”、“回忆”等经典片段。间插着同学、老师的点滴体会、感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同学们从来没有像这节课这样专注过音乐,专注过音乐作品,专注过音乐课。下课铃响了,初次步入音乐剧殿堂的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缠着我,问“老师,这盘哪买的?”“老师,您还有别的音乐剧盘吗?”“老师,您能把盘借我吗?”“老师,中国有音乐剧吗?”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尽量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直到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每次回想起这节课,我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当时同学们学习热情的高涨和求知的渴望。仿佛推开了一扇音乐之门,这个班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对于音乐的兴趣、对音乐课的喜爱、课上的发言、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及风格的把握都表现得较其他班突出。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课程安排。

抓住兴趣顺势而为教学反思

音乐教室里,我正陶醉在《回忆》的旋律中,上课的学生来了。“嘿!这是什么呀?蛮好听的。”“这是《猫》。”“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刚演完,票巨贵。”听着学生们的对话,语气里充满着兴奋、好奇,我迟疑了一下,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把牒机关上。在我组织教学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中国最有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室里突然一阵骚乱,有一位胆子大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介绍《猫》吧,我们想看《猫》。”接着几乎是全班都在恳求着我。看着同学们从来没有过的兴奋、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想要、教他们想学的好时机吗?既然学生有意向要看《猫》,我何不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势而为呢?于是我决定同意学生们的建议,临时更换内容,今天就给同学介绍音乐剧《猫》。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一切关于《猫》的背景、轶事。介绍了音乐剧、托尼奖、韦伯、沙拉·布莱曼,欣赏了“猫的命名”、“点点猫”、“摇滚猫”、“回忆”等经典片段。间插着同学、老师的点滴体会、感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同学们从来没有像这节课这样专注过音乐,专注过音乐作品,专注过音乐课。下课铃响了,初次步入音乐剧殿堂的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缠着我,问“老师,这盘哪买的?”“老师,您还有别的音乐剧盘吗?”“老师,您能把盘借我吗?”“老师,中国有音乐剧吗?”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尽量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直到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每次回想起这节课,我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当时同学们学习热情的高涨和求知的渴望。仿佛推开了一扇音乐之门,这个班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对于音乐的兴趣、对音乐课的喜爱、课上的发言、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及风格的把握都表现得较其他班突出。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课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