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好句子汇集5篇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文原文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文原文,欢迎查看。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写作特点:
《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例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例文。
【第1句】:例文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第2句】:重点要学习例文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第3句】: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例文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落花生》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落花生》赏析:
【第1句】:主题思想。
《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第2句】:写作手法
《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满着温馨气息的阖家欢乐图呵。这里有慈母的爱,严父的情,兄姊的宽厚,小弟的聪颖。从这里,当母亲的可以寻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亲的可以觅得妻子的温柔,儿女的厚爱;做儿女的也不难体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养育之恩。总之,任何人都可以从中领会到家庭的温暖,天伦的乐趣。父亲与膝前儿女们亲切的闲谈,热烈的讨论,家常的絮语,品评着人世间一件最常见而又微小的事物。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也无阐幽发微的“春秋”大义,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了人世间所有父亲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
当然,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也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普希金曾说:“精确与简洁,这是散文的首要美质。它要求的是思想,没有思想,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
《落花生》的行文的特点是简沽明快,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絮絮叼叼,没有天高地远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晦涩费猜的玄机妙语,更无刮古搜今,广引博征的自我炫耀和卖弄。然而它在家人的闲谈中流露出的一种朴素的思想,却可以使人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引起遐想和深思。
有人认为,只有写景打情的散文才能托物言志,而记叙散文只能写人记事。恰恰相反,《落花生》虽属记叙散文,却也正是物托言志的典范。作者正是借“落花生”这个最平易,最常见,而又有益于人类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朴实而可珍贵的志向。文章中的父亲将花生与“鲜红、嫩绿的苹果、桃子、石榴”相比,揭示了花生的可贵品格:质朴无华,不求外表美观、不讲虚荣,不慕显赫,只求于世有用。在这里,作者将对花生好处的知识,自然贴切地移接到对人生社会的知识上。这就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爱僧、好恶、及默默献身人类的朴实可贵的人格。“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作者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冷静地观察和思索着人生的真义。他蔑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封建说教,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僧恶追名逐利钻营投机之徒,抨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驱民水火的“伟大、体面”人物。由此,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落花生》为文短小,平易、浅显、清淡、质朴,由此达到了美的极致。它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除了这种极致的美之外,更由于它以意取胜,具有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它的象征和暗示,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那种朴实无华而又优美崇高的思想情感,使人们能倍受其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1941年8月病逝),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1年,与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1927年,回到中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落花生课文原文
《落花生》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教学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爱慕之心”。
2 、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关键: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重、难点。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1句】: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20 、落花生
【第2句】: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 、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 、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3句】: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认识生字新词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 、本文主要内容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4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讲读父亲的话
(1 )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什么意思?
(2 )、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 )、“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第5句】: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 、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第6句】: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
【第7句】:讲读“我”的话
1 、什么叫只讲体面?
2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 、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第8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9句】: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板书设计:
20 、落花生
谈花生——论花生(要……不要……)
小学语文《落花生》课文原文
《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小编准备了小学语文《落花生》课文原文,供大家参考。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拓展1:《落花生》教案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思想,由花生的生长特点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切忌教师一厢情愿地说教。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第1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第2句】:分清课文的主次。
【第3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落花生的特点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第1句】:激趣导入
【第1句】: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第2句】: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3句】:“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第4句】: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句】: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第2句】: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第3句】: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第4句】: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第5句】: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
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3句】:学习课文的第【第1句】:二部分
【第1句】:默读第【第1句】: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第2句】: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第3句】:指导感情朗读。
【第4句】:布置作业
【第1句】:熟读课文。
【第2句】: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第1句】:谜语引入。
由谜语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大家猜猜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指多名同学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
【第2句】:学习课文
【第1句】:教师范读课文,要求画出重点词语,作好记号。
【第2句】:老师今天带来了花生,大家想不想尝尝,检查生字情况。(出示动画)
【第3句】: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些什么?
【第4句】:对作者影响的是哪件事?
【第5句】: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第6句】:分角色朗读(出示阅读要求),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第7句】: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出示课件)
姐姐说:哥哥说:
我说:爸爸说:
【第8句】: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
【第9句】: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10句】:练习填空作比较。(出示课件)
【第11句】: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第12句】:自己读一读讨论: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第13句】: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多名同学读爸爸的话。
【第14句】:爸爸仅仅在说花生吗?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第15句】: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从哪儿看出来?
教师总结: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第16句】: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第17句】: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18句】: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教师总结:文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第19句】: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出示课件讨论)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种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过收获节 我们谈
谈花生 赞花生
父亲谈
学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拓展2: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