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听看闻触造短句合集50句
有关琵琶行并序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篇一:《琵琶行》知识整理
【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同“划”。
【古今异义】
【第1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于是;为,写。
【第2句】:明年秋 古义:第二年。
【第3句】: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冲出。
【第4句】: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
【第5句】: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以前,刚才,副词。
【第6句】: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脸色,容貌。
【第7句】: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第8句】:秋月春风等闲度 轻易,随便
【第9句】:梦啼妆泪红阑干 纵横的样子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今夜闻君琵琶语名作状语,在夜里
·其间旦暮闻何物 名作状,从早到晚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名作动,摆酒席
·命曰《琵琶行》 名作动,命名,取名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以为轻,轻视。
【文言句式】
【第1句】:省略句:
·(予/吾/我)歌以赠之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
【第2句】:介后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一词多义】
1言:·感斯人言言语,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命:·遂命酒 命令,吩咐,动词
·命曰《琵琶行》.名作动,命名
3为:·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
·初为霓裳后绿腰 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
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5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6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便,随意,动词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讲信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信用,名词
7使:·使快弹数曲让,命令,动词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使者,名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 出使,动词
·竟使遇哨,无不死 假使,如果,连词
8始:·千呼万唤始出来才,副词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始:未曾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这次运动的口号)。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写作艺术】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第4句】:描写音乐的手法:(1)以声喻声(听觉角度) 、以形摹声(视觉角度),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2)大量运用拟声词、叠音词,既描摹了美妙的琵琶音乐,又使语言具有音乐美。(3)用景物描写、人物的反应等侧面描写,烘托气氛。(4)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作者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琵琶女过人的音乐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孤独,从而寄寓诗人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
【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理解性默写】
【第1句】:《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
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第2句】:《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3句】:《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第4句】:《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
5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冷涩的特点句子是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第6句】: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第7句】: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文中还运用环境描写来间接表明“我”内心异常苦闷的句子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8《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9句】:《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 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篇二:语文必修二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推荐】
【字】
【第1句】:通假字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实词】
【第2句】:古今异义
【第1句】: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
【第2句】: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
【第3句】: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
【第4句】: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
【第5句】: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
【第6句】: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
【第7句】: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第1句】:鼓出来。【第2句】: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第3句】:使超过..
一般。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
【第3句】: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动词,命名、题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v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n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悄悄)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8)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9)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10)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n做状:在夜里)
2. 遂命酒。(n作v,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adj词“重”“轻”的v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第4句】: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第5句】: 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第5句】:文言句式
【第1句】: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第2句】: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第3句】:被动句
感斯人言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第4句】:其他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
·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江州司马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篇三:琵琶行知识点
通假字
【第1句】: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第2句】: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第3句】:曲罢曾教善才伏:同“服”
词类活用
1.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第4句】: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第5句】: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第1句】:鼓出来。【第2句】: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颜;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
6.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第10句】: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一词多义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第3句】: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第4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第5句】:感我此言良久立。(话,名词。)
数
1.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第4句】: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暂
1.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其他重点字词
左迁:降职
贾人:商人
悯默:忧伤不语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总共
弦弦掩抑声声思:悲
低眉:低头
信手:随手
间关:鸟鸣婉转
凝绝:凝滞
铁骑:带甲的骑兵
等闲:轻易,随便
去来江口守空船:助词,无义
阑干:纵横的样子、
呕哑嘲哳:声音嘈杂凌乱
良久立:很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
掩泣:掩面哭泣
文言句式
【第1句】: 状语后置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第2句】: 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第3句】: 被动句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衍生成语
【词目】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
【词目】江州司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原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文本含义】代指白居易自身。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典故
杜鹃啼血: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第1句】: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第2句】: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第3句】: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第4句】: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第5句】:文言句式
【第1句】: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第2句】: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第3句】: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第1句】:文言实词
【第1句】: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第2句】: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第3句】: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第4句】: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第5句】: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第2句】:文言虚词
【第1句】: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第2句】: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第3句】: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第4句】: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第5句】: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第6句】: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3句】:文言句式
【第1句】: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第2句】: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第3句】: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4句】: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关于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第1句】: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直译为: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解释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年号。予:我。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崇右,以右为比较尊贵的地位,而将贬官、降职多称为“左迁”。九江郡:本为隋代郡名,唐代暂改为浔阳郡。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州刺史的佐官,实际为闲职。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的贬官身份。
【第2句】: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直译为: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平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解释为:出官:京官外调。此处有被贬谪的意思。恬然:安然的样子。斯人:指琵琶女。迁谪:贬谪放逐。
琵琶女的话触动了诗人的情绪,“情动于中必发之于外”,诗人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
【第3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直译为:我和主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
解释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为互文手法,意为,我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为管乐。琴、瑟、琵琶之类为弦乐。
诗人写临别饮酒无音乐的`遗憾,由此引出琵琶女的出场。
【第4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直译为: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解释为:间关:鸟声婉转。花底:花下,花里。滑:流畅。幽咽:形容遇塞不畅的水流声。
诗人把难以捉摸,难以用语言表现的音乐给形象化、具体化了。
【第5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直译为: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被同行歌伎嫉妒。
解释为:善才:又作“善财”。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技艺高明的琵琶师。服:佩服。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用作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诗人在这里表现了琵琶女年轻时候的色艺双全,与后面的琵琶女悲惨的命运进行对照,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
【第6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直译为: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
解释为:天涯:天边,这里泛指各地。
琵琶女凄悲的音乐和悲惨的身世强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根寂寞、伤感的神经,同情琵琶女的同时也自伤身世并与其有了心灵的共鸣。
【第7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译为:在座的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大全
答谢中书书作为一篇陶弘景的佳作,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文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归纳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呢?
【人物介绍】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重点注释】
【第1句】: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第2句】:晓雾将歇 歇:消散
【第3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第4句】: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第5句】: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重点句子翻译】
【第1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第2句】: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第3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常考点】
【第1句】: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第2句】: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3句】: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第4句】: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第5句】: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第6句】: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第7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第8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第9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