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唯美句子合集三篇
伯牙绝弦美文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分享了关于伯牙绝弦大的美文。
伯牙绝弦美文1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每听到此,伯牙心里总会有种贯彻灵魂的欣慰。眼前这个短衣樵夫的声声赞叹,附和着自己的心声,却与这飘扬的高山流水共奏出这一曲世间天籁。若无此人、这曲世间仙乐又如何?
“或许它永远也成为不了一首能震撼灵魂的音乐吧”!伯牙常常这样想。这曲中的生气是子期赋予的,这个以打柴为生的樵夫,对音乐的敏锐,却胜过世间万人。若无那段机缘巧合,或许终此一生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在这之前,伯牙还是晋国大夫的时候,他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在楚国的这段时间、晋国发生了巨变,韩 赵 魏 三家联手灭了智伯,接着又瓜分了晋国,当他完成使命归国的时候,维系他使命的寄托已不复存在了,新成立的国家不肯接纳他,他终究成了个无所着落的漂流者,国家灭了,归宿没了,纷乱的时代,他又成了一叶飘零的孤舟。
打点好简单的行装,带上久伴身边的古琴,泛舟江上,随波逐流,却又不知该去向何方,只能凭舟顺水,随命而行。而他终于在此停下了,或许早已察觉此间有异人,也许仅仅是为此间的美景所感,他将船停在岸边,打开琴盖抚了一曲自创的《高山流水》,仅仅是想借景抒发一下自己的孤寂之情,却不曾想为一声赞叹所惊,“ 妙哉 , 高山流水尽在眼前”。他举目望去,第一次见到钟子期,一个短褶樵夫,手中还提着一担刚砍下的柴草。
虽是一个樵夫,而钟子期的眼里,却闪耀着文人雅客独有的光芒,是对文艺高雅的追求,让他有了种令人尊敬的魅力。一次偶遇,让伯牙子期这对不同阶层的人成为了朋友。平日里,他们一个弹琴一个听曲,仲子期能从琴声中感受伯牙的心声,而伯牙也能从仲子期那里体会相知的快乐,而这世间能有一人体会我的所知所想,品度我的喜怒悲痛,这或许是这世间最幸运的事吧。琴声让他们彼此了解,引为挚友,而他们称此为知音。
世间因为有彼此,所以不再孤寂。
又是一年中秋,在听完最后一曲之后,他们因故要暂时分离,彼此相约来年中秋在此聚首。岁月斗转,中秋又至先来的伯牙在此久候,却迟迟不见子期归来,或许不知,当初一别,却再也等不到相聚的时候了。
丧报是一个老农带来的,仲子期早在中秋前一月便染病去世,再也没等到聚首的时候,而他逝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再听一曲伯牙的高山流水。
琴声再起,对着的却不再是仲子期陶醉的身影,冷月凄凉,照着新坟上还未干却的墓土。伯牙席地而坐,像第一次遇到仲子期时那样,抚上一曲《高山流水》,而这一次却是为了却知音最后一个心愿。曲声悠然,依旧是那高山流水的意境,当日抚琴听曲的景象恍如昨日,而琴音却是无尽凄凉,仰天长叹,叹着此曲因知音而生,终却要因知音而逝。
曲至深处,琴弦应声断裂,同着断裂的还有那曾经炽热的心。有谁能知道,在当初人琴俱亡的结束中,消逝的,又岂止是那动彻天地的高山流水。
长夜里,是谁在寂寥中独自彷徨,又有谁能再奏一曲高山流水,带与君归去。
伯牙绝弦美文2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绝弦的背景音乐是高山流水,古琴曲的高山流水想唐代分为《高山》和《流水》。有古筝曲的高山流水,但本人觉得古琴曲的高山流水更为传神,厚重的琴音,把那种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表达得惟妙惟肖。曲子美妙,背后的故事更是千古传颂,感人至深。
时下人人都在说知己,叹知音,红颜知己、蓝颜知己更是给它披上了一抹艳丽的色彩,美不胜收。但世上如伯牙与子期这样的知音有多少?古人说相知,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春秋时,俞伯牙是楚国一风流才子,通晓音律,琴琴艺高超,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极少。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弹奏甚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早亡,伯牙摔琴断弦,“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故事荡气回肠,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境界,是其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只因再无知音。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那些今天是“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 相知相惜相亲相爱也相忆”的所谓知音,明天把私下聊天记录都公布于众,极尽鄙视贬低,这样看来知音与损友只有一步之遥,真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知音。知音要有好的人品为前提,有心灵、智慧的共鸣.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伯牙绝弦美文3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辩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高处不胜寒,到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他的秉性一如他的琴声,十指翻飞间携着凛人的才气与傲气。但凡听过他奏琴之人,都惊叹不已。然而命运的起承转合,却也注定了他在华丽落幕的角落里,独自聆听寂寞的声音。每逢夜深人静,喟然长叹间,他唯有将心事尽数付于瑶琴,如今的自己举世知名又如何?还远远不如寻到一个知音人……
伯牙也曾无数次想过,此生若是没有遇上钟子期。或许穷其一生,他都始终无法解开致命的心结。
那一年,青山绿水风景如画,他与他结识在汉阳江口,一朝缘定始于终。
那一日,荒芜人迹的危崖险峡,因骤雨与缘分使然,伯牙的船只被迫停于山崖之下。狂风暴雨不过须臾光景,而后雨止云开,华光熠熠。
伯牙负手立于船头,瞧着雨后初霁的风景,顿时雅兴大增奏琴一曲。不承想曲犹未终,琴弦便已断裂。
花自飘零水自流,弦断知音已觅得。
岸上有人应答,自称是打柴樵夫,因狂风骤雨停留于此,恰逢闻君弹琴,不由得静心听琴。美文
伯牙骨子里始终是个自恃狂傲之人,于他而言,“琴”是他这毕生的`信仰所在,不容亵渎。他认为山野之中打柴的粗人,是怎么也配不上“听琴”二字的。于是摆手笑言间,便客气地打发樵夫走。
樵夫不卑不亢,缓缓道:“大人可曾听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大人若是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如今这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如此一番进退有度的谦和之语,反倒是让高傲的伯牙面上一红。再仔细打量眼前之人后,见他虽是樵夫的卑微出身,却也出言不凡,想来还是自己冒犯了他人。思虑之下,忙打着圆场作喜道:“岸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在外站立多时不妨进来小坐,稍作休息。”
樵夫应他邀请移至船上温酒畅谈,伯牙问:“那你可知我适才所弹何曲?”
“我若不知,便也不敢妄自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无非是孔仲尼叹颜回。不过大人心境与旁人不同,所以这首曲子被谱入大人的琴声之中,竟也别有一番韵味。”
樵夫将酒一饮而尽,豪爽洒脱,似漫不经心在伯牙心里掀起万丈波澜:“琴声无主,自是孤寂。”
只此一句,便让伯牙如获珍宝,欣喜不已。当即问他可会抚琴。樵夫失笑:“子期无才,并不会抚琴,只会听琴。”
伯牙这大半生年华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山水美景,弹奏过许多动人乐曲,见识过许多贤能雅士,痛饮过许多辛辣烈酒,却从未遇上过一个能看透他的心,听懂他的琴,堪称“知音”的人……
然,高山流水,偶逢知音。钟子期之于俞伯牙,乃是命里一生所幸。他的琴声有主,从此不再孤寂与落寞。
伯牙始终记得,那年那日,他们把酒言欢,笑言清歌不散。钟子期起身抱拳:“今日有幸闻君奏琴,果真琴艺超绝。子期别无所求,但愿明年今日你我二人相约此地,再续这琴弦之缘。”
伯牙从未笑得如此开怀,他遥遥举樽敬向知音人:“甚好!明年今日,你我不见不散。”
他一直坚定的认为,他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终有期。故而,他始终都记着这个约定,信守与子期不见不散的承诺。
此去经年,早已物是人非。伯牙十指如飞,一曲《高山流水》带着他无尽的悲痛。他从未想过那日子期与他一别,竟会是一生,从此再无归期……
触景,触琴,即伤情。
一曲终毕,他抚琴收曲,清冽之泪伴随着最后一个音节落下,砸进这天地的寂寞之中。他不可一世寂寥而高傲地走过几十年光阴,直到子期的出现才逆转了他这半生的命运。如今子期已逝,他甘愿用自己毕生的信仰来祭奠知音人,无怨亦无悔。
“砰!”的一声,今日琴声无主,从此伯牙绝弦。
曾一度惊羡过伯牙绝琴,只因再无知音。想着那该是何等的勇气与坚定,为了一个钟子期,宁可毁灭毕生的信仰。
如今终于豁然开朗,俞伯牙早已卸下狂傲的伪装,他与子期只是一对平凡普通的知己好友,坦诚相待,情比金坚。这世间只有一个俞伯牙,也只有一个钟子期。那是他毕生的信仰所在,也是他对子期的真诚以待。
他们订下来年再会的约定,他依言来到初识地,欲再续那琴弦之缘,偌大天地间,他轻轻道一句:“故人,别来无恙!”而回应他的只有致命的沉默与寂静,故人啊,别来无恙,却是只有别始终不曾有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而坟墓前那架残碎不堪的古琴,名曰“无期”……
《伯牙绝弦》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第2句】: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article/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第3句】: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soft/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伯牙绝弦》有感
《伯牙绝弦》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伯牙绝弦》有感一
非常有幸参加“岳林之秋”教学节,有幸聆听了三节精致的课堂教学展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下面,我就沈浓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听沈浓老师讲课,很是享受,整堂课总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古韵古味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那么和谐,可谓师者善教,生者善学。
沈老师的课线条清晰,这是学生学得轻松的重要前提。
古文难读,难在句断。古人写作,往往不用标点,因此今人读之,便觉得非常艰涩。虽然,我们学生的课文标上了标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的阅读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语言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从沈老师开课时的问答中我们可以证明。沈老师问学生第一次读古文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的回答几乎是同一个声音:深奥、不懂、拗口……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之后的课堂中,学生的理解都是非常轻松顺畅的。为何?正是因为沈老师在理解课文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在自己划出了停顿,范读之后,再让他们充分地读。学生学习的毕竟是母语,他们有自己的语感,在教师帮助理清句断之后,他们的读解也便顺畅了。这个把文章读通的过程,似乎费时挺长,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沈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为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做的铺垫。
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沈老师则紧紧围绕两个“善”字,目标明确,以点带面,使课文的读解非常轻松而有条理。
首先是理解“善鼓”“善听”。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相应的语句加以验证,由伯牙志高山,子期得高山;伯牙志江河,子期得江河,乃至伯牙志清风,子期得清风;伯牙志明月,子期得明月等等,充分地感受到了“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感受到了他们对音乐的“知”。
其次,是“善哉”之“善”引导学生读好子期之赞叹。“读”与“解”,“解”与“读”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伯牙与子期对音乐的敏感与热爱,从而读透了“知音”的字面意思。
那么沈老师教学的第三个层面便是读解“知音”的深层意思:伯牙与子期的“知心”。
沈老师由伯牙与子期的偶遇入手,让学生明白了伯牙失意之后遇知音的欣喜、愉悦、兴奋、激动,体会了他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融通,感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舒畅淋漓,也更深一层地读解了伯牙在子期死后摔琴之举的合情合理。有学生书写的感受可以佐证。
古文教学应循序渐进,正因为沈老师教学有序,则理解有味,也正因为理解有味,才致体悟有境。
另外,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绝妙之举。
如课前的“词组积累”。
虽名为“积累”,实则一箭双雕之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积累了许多ABCC式的词组自不待说,而且为文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理解作了铺垫,更明白了词组中叠词运用的巧妙,体会到了叠词运用的情味。最为巧妙的是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体悟拓展,练习句式,埋下了伏笔。
《伯牙绝弦》有感二
久未听课矣,纵然听之,亦茫茫然也。皆因吾不识今人之肢解课文,于点点圈圈中让人不知所云,亦因某些文章此含义那情感令人无法捉摸,教者必强加于人,听之毛骨悚然,极不自然。
今日至中山小学,听《伯牙绝弦》,令人耳目一新。一是因为本人好古文,二是教者善于抓住知音这一重点,拓展开去,在自然中使学生感悟人物之情感。且看课文之读,有初读、再读,在读中指导读,在读中初步领悟情感。再看关于知音之重点,紧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边读边指导边释义,听之相当的.自然而亲切。更难能可贵的是,教者从高山流水拓展开去,指导学生用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等词,使学生真正明白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中,古今结合,学生写出了伯牙对子期绵绵不绝的情义。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达到了高潮,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水到渠成也。
后来,教科所祝老师评课,说到课件的运用与文本的关系。她说,文本乃是根本,能用文本,就要善用之,切不可滥用媒体也。常见某些教师切割文本之片断,投影之,然后就丢了教本,分析媒体内容,我总感觉不是滋味,今日听祝老师之言,与吾所见略同,幸甚之至。
常感慨自己老矣,跟不上现代人上课之妙处,也上不了点点滴滴的细课。但我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者,化课文之繁为简也。老师若能从长长的课文中提纲挈领,则能事半而功倍也。至于学生懂不懂,让他们自己去慢慢领会吧。
写到此,我回想起前些天上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篇老课文了,我不知别人是怎么上的,反正我是简单地完成了,自己也甚感满意。五壮士,壮也。任务之壮,痛击敌人之壮,引敌上绝路之壮,绝地杀敌之壮,跳崖之壮。处处皆壮,读之壮也。
不是说老年人不思上进,是有些事确实让人无法上进。比如说教研吧,皆为年轻人之天地,为他人评职而上。好像老年人评了职,就不必,或永远不必上公开课了。其实教研是为了研,当处处公开课,处处一种腔调的时候,人人阴柔无阳则之时,着实让人提不起听课的精神。
百花齐放春色好,教研也如此。希望能听到风格各异,有粗也有细的课。
今日听课,得到很多,感想也挺多。如我这般年纪之人,心湖微起波澜,这样就好。
伯牙绝弦课文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课文原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人教版六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峨峨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解析】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内容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第二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