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句子
【第1句】: 表现苏轼豁达的诗句有哪些
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
中的句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参考链接
【第2句】: 苏轼在身处逆境时,用“ ”来表达他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第3句】: 苏轼一些豁达乐观的诗句、
【第1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译句: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第2句】: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译句: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第3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译句: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第4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译句: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第5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译句:驾着小船从此离去,就到江海中度过未来的岁月吧!人在失意或是对眼前生活感到厌烦时,总会盼望脱离旧环境,到一个新地方去享受一下自由逍遥的人生。
【第6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译句: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第7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译句:山更高了月亮看起来更小了,水退下去了,水里的石头就显现出来了。
【第8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译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第9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第10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列》
译句: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
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第4句】: 苏轼一些豁达乐观的诗句、
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句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第5句】: 怎样看待苏轼的人生观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还感叹于木师相教前人的一些评价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使得我们这些弟子们有了新的内容.我在这里写的无非也只是简单的转述一下苏轼的生平来表达我队木师观点的赞叹,以及粗浅的谈谈苏轼人生观的.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书反对,结果被谪至密州.密州之迁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是如何对待的呢?我们可以从他在当时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略窥一斑.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自22岁进士以来,苏轼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宁年间新法实施,苏轼虽然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反对,自请外任,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后因作诗被指为“谤讪”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狱.又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哲宗元佑年间,保守派执政,又因反对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绍圣初年,新党上台,被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后遇赦北归,病死在常州.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虽然是其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这样的经历使他的内心充满了重重矛盾.例如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此词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长期以来对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难以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既向往“琼楼玉宇”的纯洁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的恶浊又留恋人世的温暖,在词里我们可以感知这一层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琼楼玉宇”般,但却是“高处不胜寒”.只能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从少年时就饱受濡染的儒学入世思想站了上风,不可能放弃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于是倾向了“人间”,选择了仕途,只是在这当中又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即在个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为主,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情状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上阙中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下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理智又战胜了情感.这也正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在苏轼内心猛烈的交锋. 第三,浸染释、道的思想又令苏轼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 .并非苏轼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他是在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载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这跟他读书的过程有莫大关系.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在几次大起大落的仕宦经历中,苏轼却最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 第四,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也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
【第6句】: 【关于苏轼写海南的诗句能突出景色之美,以及他豁达的心境】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到达惠州后,更觉得惠州风物,确实名不虚传: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他每到一地,都会对那里产生深厚的感情。
苏轼在惠州先后住过三个地方:合江楼、嘉皊寺、白鹤峰。 他在《迁居》诗序中说: 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
是月十八日,迁于嘉皊 寺。2年3月19日,复迁于合江楼。
3年4月20日得归于嘉皊寺。时方卜筑白鹤峰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 《迁居》诗写道: 前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
去年家水西,湿面青雨细。 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
今年复东徙,旧馆聊一憩。 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苏轼初到惠州住在合江楼,即惠州东门楼。楼位于东江、西江汇合处,海山葱胧,江流环抱,秋风初凉,百鸟合鸣,有如仙境。
他在《寓居合江楼》诗中说: 海山葱胧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苏轼在这里住了不久,就迁居嘉皊寺松风亭。苏轼以前赴黄州贬所,经过湖北麻城的春风岭,遇上梅花盛开。
这次贬官惠州,住在嘉皊寺松风亭又遇上梅花盛开。苏轼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中写道: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谯雨愁黄昏。 苏轼贬官惠州,一住又是几年,他深感“中原北望无归日”,就开始作长远打算。
他在白鹤峰买了几亩地,筑屋二十来间,凿井四十来尺深,并栽上各种果木。他对果木树秧的要求是不大不小,太大不易栽活,太小又怕等不到果木成林,自己就死了。
苏轼在惠州期间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安闲自在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再韵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这是在赏梅:“烂煮葵羹斟桂醑(美酒),风流可惜在蛮村。”
(《新酿桂酒》)——这是在酿酒;“初日下照,潜鳞俯见。意钓忘鱼,乐此竿线。”
(《江郊》)——这是在垂钓。苏轼偶尔也曾访僧会友,惠州太守詹范对苏轼很好,曾携酒拜访苏轼,可能还在经济上帮助过他:“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尚叨地主恩。”
(《新酿桂酒》)又说:“欲求公瑾一穂米,试满庄生五石樽。”(《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循州(今广东龙川)太守周彦质也曾在经济上帮助过苏轼:“未敢扣门求夜话,时叼送米续晨炊。
知君清俸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答周循州》)苏轼在惠州期间,他的表兄程正辅为广州提刑,曾到惠州看望他:“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
……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
(《闻正辅兄将至,以诗迎之》)在程正辅到达惠州后,他们曾一起游白云山、香积寺等名胜。总的来说,苏轼在惠州还过得不错:“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答陈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