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颁奖典礼好句子集合80句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一
教学目标
【第1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第2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难点: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第1句】:导入激情
【第1句】:同学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上的某些时刻更让我们铭记。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盛大的典礼。(齐读课题)
【第2句】:观看录像,回顾中国屈辱历史
(1)请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2)师:旧中国是人间一座地狱,人民群众受尽了痛苦、灾难和屈辱。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第2句】: 重点品读“盛典”部分
(一)理解“庄严的宣告”句子
过渡: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典礼终于开始了。
【第1句】: 学生自由朗读 5—10自然段
【第2句】: 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振奋人心的歌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第3句】: 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终于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第4句】: 出示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1) 问:新中国成立了,你此刻的心情怎样?(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无比兴奋)
(2) 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 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录像)
【第6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谁来读第7节
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 指名读。
(2) 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人民此刻的心情。(板书:欢呼 欢跃)
(3) 理解“欢呼”和“欢跃”。
(4) 大家兴奋得又蹦又跳,多激动啊!谁再来读。
(5)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还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就带着这份激动再来朗读第7节
(7)自由练习背诵
(二)品读“三次掌声”句子
经受了痛苦、屈辱、灾难的人民群众,今天终于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他们无比激动、无比兴奋。人们通过欢呼鼓掌来传递这份心情,读读5—10节,找找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句子,画下来,动情地诵读。(板书:掌声)
出示句子:(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3)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有感情地诵读。
(2)这一次次的掌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人民群众爱新中国,爱毛主席,爱国旗)板书:热爱新中国
(三)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句子
(1)当人们热爱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观看?(崇拜敬仰)
(3)从哪些词中体会到?(肃立、瞻仰等)
(4)“瞻仰”是什么意思?(仰望,恭敬地看)
(5)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俯视、瞧、仰望、眺望)
(6)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你知道为什么?
(7)五星红旗是神圣的,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人民,所以说,学生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8)注意“站”字,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心中的话写出来。
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
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交流。
【第3句】:自学“典礼前”部分
人民群众的这份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描写典礼前的部分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学1—4自然段。
【第1句】:学生自学。
【第2句】:汇报,交流。
【第4句】:总结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昂首站起来的日子,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日子吧。
【第5句】:布置作业
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开国大典教案二
教学目标:
【第1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第2句】: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第3句】: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
【第1句】:导入释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第2句】: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
出示: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 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共产党
指名读,齐读。
【第3句】: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
【第1句】: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 参加的人数 人员 会场的布置 群众队伍的场面
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板书:大典前)
【第2句】:自由读课文其余部分,完成学习小纸条上的流程图。
【第4句】:再读:整体感知说内容
【第1句】: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 )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 ),接着( ),然后( )。升旗以后,毛主席( ),在这之后,( )开始,最后是( )。
【第2句】:方法总结:(大屏幕出示:文路阅读)
【第5句】:三读:字里行间品大典
【第1句】: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第2句】:重点品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
(4)大家再细细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华的版图)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6)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方法总结:文采阅读
【第6句】:结课:意犹未尽赏文采
师: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处场面描写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赏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7句】:作业布置:
【第1句】:将课文中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第2句】:课外去收集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
课文《开国大典》的优秀教案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第1句】: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第2句】: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第3句】: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第4句】: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第5句】: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第1句】:“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第2句】:“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第3句】:“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长文短教,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开国大典》说课设计
“说课”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创造性的教研活动,方兴未艾,已经成了小学学科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头联系着“备课”,另一头联系着“上课”,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调节作用。现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开国大典》为例谈谈搞好“说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备而未必述,述而不求全。
【第1句】:“说课”必以备课为源头为基础
这是说好课的前提与保证,不能离开个人的独立备课来侈谈“说课”,中心“说课”人尤其要认真钻研教材,务求深入、具体、周详、细致。《开国大典》的备课先要次序有第地看一遍教材,包括目录、第二组导读、课文预习要求、课文、课后生字、思考·练习和相关教材即本组读写例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接着对照教材,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再图示读、备速读、下水作业,尔后,在比较熟悉教材、教学用书的.情况下重点考虑教学设计,怎样把教材变为学材,怎样使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怎样调配教学资源,合理落实课时教学内容任务,怎样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质疑。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要了然于胸并且有自己的见地。
所有这些备课中的体会收获、酸甜苦辣,自然无须留在“说课”时全盘托出,这就叫“备而未必述”,但是这个较真的备就极为重要,“说课”就可以有备无患,切中肯綮,洒脱自如,游刃有余。
【第2句】:“说课”必以“上课”为标的以同仁为对象
这是说好课的关键所在和成功所系。“说课”就要说清“准备怎样上课”,而听你“说课”的不是学生而是你的同仁,所以就要考虑说得对大家上好课有助益。《开国大典》说课,说“教材”,就要说到这是一篇长课文、讲读课文、龙头课文,题材珍贵、陌生但并不难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务必适当联系建国五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就,民族有今天祖国有今天人民有今天,“开国大典”乃是一个划世纪的里程碑;说“教法”“学法”,要突出以“读”为纲,教师要搞好范读、引读、品读、默读,要突出训练速读,按全文-自然段-段三层推进,辅以细读、精读,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意思比较深的句子,朗读要突出本课“朗诵”的要求,反复训练一般朗读- 感情朗读- 抒情诵读- 背诵;说“教程”,第一课时安排快读训练(全文,自然段),做思考练习,让学生质疑问难;第二课时安排细读精读,做思考练习【第2句】:3,师生共同解疑释难(如“54门”标志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28响”表示中国1921年成立,走过28年的光荣历程,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第三课时安排做思考练习【第4句】:5,突出朗读、诵读、背诵指导与训练;说“具体建议”,是本课预习安排在课内,以便速读,这一新要求的训练得到严格、亲切、有序的指导,二是课外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的影视,三以“开国大典到五十周年大庆”为范围自行取材命题作文。这就叫“述而不求全,但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