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好句子汇集60条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第1句】:文言实词
【第1句】: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第2句】: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池(细密)
【第3句】: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左?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第4句】: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第5句】: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
【第2句】:文言虚词
【第1句】: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第2句】: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第3句】: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第4句】: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第5句】: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第6句】: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3句】:文言句式
【第1句】: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第2句】: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第3句】: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4句】: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第1句】: 通假字
【第1句】: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毋,不要)
【第2句】: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无,毋,不要)
【第3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
【第4句】: 涂有锇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第2句】: 词类活用
【第1句】: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动,击鼓)
【第2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第3句】: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动,归罪)
【第4句】: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
【第5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动,称王)
【第3句】: 重点字词解释
【第1句】: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第2句】: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第3句】:河内凶亦然(亦然,也是这样)
【第3句】: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不如,比不上)
【第4句】: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第5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
【第6句】: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词,无义;既:已经。)
【第7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
【第8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走:逃跑)
【第10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第11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
【第12句】: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时:季节)
【第13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第14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
【第15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
【第16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第17句】: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第18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异:区别)
【第4句】: 古今异义
【第1句】: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指黄河;今指一切河流)
【第2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义跑,今:行走)
【第5句】: 一词多义
【第1句】:数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shuò)
D、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
【第2句】:发A、百发百中(发射)
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调,派遣)
C、涂有锇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
【第3句】:直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
C、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
【第4句】:兵A、非我也,兵也(兵器)
B、穷兵黩武(战争)
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D、草木皆兵(士兵)
【第5句】:胜A、驴不胜怒,蹄之(能忍受)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E、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第6句】: 文言句式
【第1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
【第2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
【第3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短语后置)
【第4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第5句】: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宾短语后置)
【第7句】: 翻译句子
【第1句】: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第2句】: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译: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迁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迁移他的小米到黄河以北。
【第3句】: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别国的政治,比不上我用心。
【第4句】: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第5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
【第6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第7句】: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第8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第9句】: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死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第1句】: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2句】: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第3句】: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第4句】: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5句】: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第6句】: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第7句】: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第8句】: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第9句】: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第10句】: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第11句】: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第12句】: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第13句】: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第14句】: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第15句】: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第16句】: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兵
【第1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第2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第3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第4句】: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第5句】: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第1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第2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第3句】: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第4句】: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第5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第6句】: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第1句】: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第2句】: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第3句】: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第4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第5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第6句】: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第1句】: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第2句】: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第3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第4句】: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第5句】: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第6句】:期年不听朝(朝政)
【第7句】:坐南朝北(对、向)
爱
【第1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第2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第3句】: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第4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第5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第6句】:古之遗爱也(恩惠)
【第7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第1句】: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第2句】: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第3句】: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第4句】: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第5句】: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第6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第7句】:衣食所安(养生)
【第8句】: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第1句】: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第2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第3句】: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第4句】: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第5句】: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第6句】: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第1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第2句】: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第3句】: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第4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第1句】: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第2句】: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第3句】: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第4句】: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第5句】: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第6句】: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第7句】: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第8句】: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第9句】: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故
【第1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第2句】: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第3句】: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第4句】: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第5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第6句】: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第7句】: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第8句】: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第9句】: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第10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第11句】:病故,物故(死亡)
固
【第1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第2句】: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第3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第4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第5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第6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第7句】: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