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古代城市的优美文案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形容古代城市的优美文案

描写古代城市

东汉雒阳城  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

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25米。

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但仍可复原其位置。

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米,总长合汉代约三十一里。

全城共设12个城门。

东面 3个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秏门,西面3个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4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北面2个自东至西为谷门、夏门。

夏门遗迹保存较好,经钻探,有3个门道,推测其它城门亦如此。

  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

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这可能便是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洛阳二十四街”。

据钻探,大街的宽度约20~40米不等。

据记载,每条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书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

据记载,南宫在西汉时已有一定的规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居住在南宫却非殿。

以后不断扩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宫建成规模最大的前殿。

南宫的遗迹虽未发掘,但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中东门大街之南,秏门-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

北宫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据记载,北宫中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规模宏伟。

北宫的位置,亦可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断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其范围较南宫为大。

据记载,南北两宫相距七里,有复道相连。

据实际的勘察看来,“七里”应为“一里”之误。

  勘察工作证实,太仓和武库都在城的东北隅。

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马市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西晋潘岳的《闲居赋》说“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言的。

  魏晋洛阳城  曹魏在东汉雒阳城的废墟上重建都城,其规模不超过东汉。

西晋时城的形制和布局亦无多大的改变。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邺城西北部筑铜雀台等“三台”(见邺城遗址)的经验,在洛阳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镛城。

据勘探,金镛城南北约1080米,东西约250米,分隔为三部分,各有门道相通。

它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势高亢,可俯瞰洛阳全城,具有至高点的作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洛阳争夺战中,是双方必争之地,当时称为“洛阳垒”。

勘探和研究证明,由于魏晋时战乱频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洛阳城的西北城墙外壁和金镛城的外壁设置了许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马面”,这是中国古代城制上的一个创举。

  北魏洛阳城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

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

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上西门改称阊阖门,雍门改称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

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

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

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

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其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甚大。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

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门已废绝,雍门大街亦不存在。

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

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

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

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

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

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

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

“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

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见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创了先例。

  南郊的礼制建筑和太学  东汉的辟雍、明堂和灵台,都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

辟雍在开阳门外大路的东侧,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70米,四面筑围墙。

据记载,辟雍四面门外有水沟,其上架桥。

曹魏和西晋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晋武帝三临辟雍碑及其碑座。

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

明堂在开阳门外大路的西侧,平城门外大路的东侧,东距辟雍约150米。

遗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240米,其中有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台基,为主体建筑之所在。

明堂的这种形制,正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

西晋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应在东汉明堂的旧址之上。

灵台在平城门外大路的西侧,东距明堂约80米。

遗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筑围墙,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约50米见方,残高约8米。

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铺砌的“散水”。

上层比下层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间,用长方砖铺地。

东面房屋壁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红色,北面涂黑色,是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学说设计的。

曹魏和西晋,都沿用东汉的灵台。

西晋末年的战乱,使灵台受到严重破坏,北魏时遂废弃不用。

  太学遗址范围很大。

经勘探和试掘,主要遗迹有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附近曾发现石经碎片,可以认为是东汉太学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遗迹保存较好,平面亦成长方形,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四周筑墙。

据记载,东汉的太学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屡经扩建,至顺帝阳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学生多达3万余人。

灵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经于太学,称“熹平石经”。

汉末董卓烧洛阳宫庙,殃及太学。

魏文帝黄初五年,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太学,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西晋初年,依汉魏之制兴太学,而咸宁二年(276)又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存。

  长安城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

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

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

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

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

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

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

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

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

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

  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

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

城外挖有护壕。

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

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

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

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

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分为长乐宫和未央宫  [编辑本段]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

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

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

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

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

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

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

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

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城内商业  [编辑本段]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

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

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

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

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

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

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

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

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

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

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

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

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

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

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

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

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

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

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

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

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

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

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

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

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

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

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

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

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

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

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

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末长安城被毁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廓城与宫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

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

元代为奉元路城。

明洪武年间改称西安,置秦王府,并向东、向北扩展面积约1/3。

穆宗隆庆年间,又在夯土城垣外侧包砌了青砖。

明西安城平面长方形,周长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汉唐长安城资料看这里

描写古代街道繁华热闹的句子有哪些

夜市,我国大约殷、周之际。

最早记载夜市的文献是桓谭的《新论》《离事一》中说:“扶风漆县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曰,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

这里的“夜市”,就是指夜间的集市贸易。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邠亭夜市的记载。

《说文·邑部》中“邠”字解曰:“幽美相亭,即幽也。

民俗以夜市。

”(幽,古地名,今陕西甸邑县)。

  汉代市场名目繁多,有直市、狱市、肉市、军市、官市、关市等;按经营时间来划分,则有早市、大市、夕市、夜市4种。

许慎在谈到邠地夜市时,特地加上了一个“俗”字,强调此地的夜市是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

  隋唐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夜市。

唐朝人方德元在他的《金陵记》中就记载了金陵的夜市:“富人贾三折夜方囊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

”到了唐代,夜市的发展由北方向南方推进,全国的大中城镇都有一定规模的夜市活动。

诗人杜牧在《泊秦淮》诗中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就描写了金陵秦淮河边纸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到了南宋,夜市更是盛况空前,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尤甚。

据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鱼鲜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仅从风味小吃来看,李仁坊卖澄沙团子,秦安坊卖十色汤团,市西坊卖泡螺滴酥,太平坊卖麝香糖等。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

”有些城市冬季亦有夜市,尤其是娱乐场所,饭店酒肆营业至深夜;一般卖到三更以后,除固定摊点以外,还有头顶肩挑沿街串巷叫卖的零担。

宋朝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称其“与日间无异,坊巷市井,买卖并朴,酒楼歌唱,直到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桴动,甚至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天伦四时皆然。

”临安的夜市在江南颇有盛名,夜市直早市,通宵达旦。

  明朝时,田汝成在他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明人翟宋吉还有一首诗描写杭州夜市的盛况:“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场箫。

”诗中情景交融,描绘出繁华的夜景。

描写古代商业城市繁荣的古诗

长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另外两个地方么

还真不知道

求描写古代洛阳和其他城市繁华的句子或山地凶险的句子

洛阳地势凶险么

有么

不觉得阿

最多是谷地,易守难攻

形容古代城市或风景美丽的成语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财雄。

唐 卢照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