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看破红尘的词句 有哪些形容看破红尘的诗句

540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表达看破红尘的词句 有哪些形容看破红尘的诗句

【第1句】:有哪些形容看破红尘的诗句

【第1句】: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第2句】: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第3句】:佛说:皮囊好恶,原是无常。

【第4句】: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第5句】: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第6句】: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第7句】:佛说: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第8句】: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9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第10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第11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第12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第13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第14句】: 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第15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第2句】:形容看破红尘的诗句有哪些

【第1句】:《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代: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第2句】:《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代: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译文:

樽前拟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啊,此时只需要把满城牡丹看尽,你与我同游相携,这样才会少些滞重的伤感,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

【第3句】:《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唐代: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第4句】:《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第5句】:《鹧鸪天·代人赋》

宋代: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第3句】:有没有表达自己看破红尘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意思: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涵义: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第4句】:形容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第1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第2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第3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第4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第5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 魏晋:陶渊明

【第6句】: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第7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第8句】: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第9句】: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

【第10句】: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第11句】: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采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

看破红尘,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看破红尘

【第5句】:表示看破红尘世俗的词语是什么

红尘

【第1句】:红尘”一词,指人间俗世之意。

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是来自佛家的神话故事。

【第2句】:红尘指的就是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

【第3句】: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也指热闹的地方。徐陵《洛阳道》: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第4句】:人世间。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携如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第5句】:红尘是指俗世。这个词是在李唐王朝开始使用的。因为长安在西北,是黄土地质,在盛世之下的长安总是车水马龙,在夕阳下卷起的尘土在当时长安人看来是红色的,故有红尘之说,后来佛教把这个词用来形容俗世。形容女子一身红尘是说她已经有很多的经历,不是专指感情

【第6句】:看破红尘的解释————这句话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指要你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 用你的那颗心去原谅众生,宽恕众生。 学佛的每一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的,也就是说你永远都看破不了红尘

我们常认为看破红尘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想要了,不再眷恋世间,失去了感情,六根清净,所以一个人一旦看破红尘就会循道出家,而所有出家的人就是看破红尘的人。

其实,什么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呢?

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说到“尘”,我们即想起尘埃污浊。 西方容许穿着鞋子进入宗教场所,如犹太基督教堂。反观在东方的传统风俗里,每个人在进入屋子庙宇都必须先把鞋脱掉,不把鞋底的尘埃带进;以佛教的教义则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带入别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庙宇。

诚然,看破红尘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明了、体悟世间的实相。佛教认为我们是不可能在世间满足自己的追求与欲望。裟婆世界的本质是不圆满,是苦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命运。当我们深入了解无常现象,我们亦然体悟“无我”乃是一切万物的实相。这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知识与信仰认知,如犹太基督教认为我们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佛教认为看破红尘是洞悉与体悟世间的实相,而要追求永恒的悦乐则应该要看破红尘;看破红尘不是冷漠无情,六亲不认,而是在知性上体悟世间的本质:苦dukkha、无常anicca、无我anatta;在情感上不因执着而生起烦恼。

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是来自佛家的神话故事。

【第6句】:有哪些表示看破红尘之类的诗词语句

【第4句】:式 微

提起这一生,

不知道走过多少?

春夏秋冬。

年少时候心太盛,

也曾一呼百应。

至而今说与谁听?

一人无力再高歌,

更何况人情冷如冰:

听不见,

我歌声。

一梦醒来万事空,

对明镜愁恨不减,

白发徒增。

只好躲到峨眉山,

做个世外高僧,

任世间冷冷清清。

好汉都有当年勇,

不要再谈什么曾经:

消失在,

寒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