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十八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①,以其无以易之②。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④,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⑤。
〔注释〕 ①之:水。莫之能胜:犹莫能胜之。 ②易:代替。以其无以易之:王弼注:“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 ③受:承担、承受。垢:屈辱。 ④不祥:灾难、祸殃。 ⑤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说:“此句疑是后人注语,不是《老子》本文”(高亨《老子注译》)。
〔赏析〕 本章老子又一次以“水”喻说柔克刚、弱胜强的道理,并由水性趋下居低处卑来阐发卑下屈辱不争的观念。
《礼记》说:“水近于人。”所以常人往往因近于水而溺于水,君子则往往见大水必观之(子贡说孔子)。同样,“法自然”的老子也在仰俯天文地理时,舍火而法水,于是就有了《老子》中的“以水喻道”和“以水德喻道德”,这在《文子·道原》中有具体的阐述:“水为道也,广不可极,深不可测,长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于不訾,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不可得而穷极,微不可得而把握,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绰约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沦天下,有余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先后,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
表现在本章,老子藉“水”之“器圆则圆,器方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河上公注)来喻说“柔弱”特性;老子还借“水”之长久滴点穿石、磨铁消铜来说明柔之胜刚;老子还藉“水”能灭“火”、阴能消阳来说明弱之胜强;老子更借纳各种污秽之水流入溪谷低洼来喻说卑下屈辱不争之观念。
总之,老子能因近于水而喻“道”之一切、悟人宜柔宜弱宜不争。
然而,宜柔宜弱并不是这样就算数,看看“水”的表现就知道,宜柔宜弱为的是克刚胜强;同样,卑下屈辱、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也为的是最终成“社稷主”、为“天下王”。所以这被一语道破:“正言若反。”
正因为“正言若反”,所以《老子》中的许多言论都可作如此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等,总之“正言若反”。所以,说“柔弱”是为了“胜坚强”,说“不益生”是为了“长生”,说“无为”是为了“有为”,说“损”是为了“益”,说“益”是为了“损”,相成却相反,相反也相成。因此,这“正言若反”是解开老子《道德经》三玄言的钥匙,同样还是打开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钥匙。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