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李生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商河李生[1],好道[2].村外里余,有兰若[3];筑精舍三楹[4],跌坐其中。游食缁黄[5],往来寄宿,辄与倾谈,供给不厌。一日,大雪严寒,有老僧担囊借榻,其词玄妙。信宿将行[6],固挽之,留数日。适生以他故归,僧嘱早至,意将别生,鸡鸣而往,扣关不应。
逾垣入,见空中灯火荧荧,疑其有作,潜窥之。僧趣装矣,一瘦驴繁灯檠上[7].细审,不类真驴,颇似殉葬物;然耳尾时动,气咻咻然。俄而装成,启户牵出,生潜尾之。门外原有大池,僧系驴池树,裸入水中,遍体掬濯已;着衣牵驴入,亦濯之。既而加装超乘[8],行绝驶[9].生始呼之。僧但遥拱致谢。语不及闻,去已远矣。
王梅屋言:李其友人。曾至其家,见堂上额书“待死堂”,亦达士也。
翻译
商河县有一个姓李的书生,喜欢佛法。在他们村子外面一里多地,有一座庙。里面建有斋舍三间,李生就在那里打坐修行。四方云游的和尚道士,来来往往也都暂住在这里,他就和他们倾心交谈,供给饮食,从不厌烦。有一天,天下着大雪,气候极其寒冷,有一个老和尚挑着行装前来借宿,老和尚说出话来,很是玄远奇妙。住了两个晚上就要离开,李生诚心挽留他,又住了几天。正巧李生因为有别的事情回家,老和尚就嘱咐他早点回来,意思是将要和他告别。第二天鸡一叫就回来了,李生敲门没人答应。
跳墙进来之后,看到屋里的灯火还荧荧发亮,怀疑老和尚在干什么,就偷偷地看着他。老和尚正在急忙收拾行装,一头瘦驴被捆在灯架上。仔细一看,不像是个真驴,很像是殉葬的物品,不过耳朵和尾巴到是不时地动一动,还气乎乎的样子。不大一会儿,行装准备好了,打开门就把驴拉了出去。李生偷偷地尾随在后面。大门外面原本有个大池塘,老和尚就把驴系在池塘旁边的树上,光着身子就跳进水里,把全身用手洗完之后,穿上衣服又把驴拉进水里,也给它洗了一洗。过后带上行装跨上驴背,驴足不点地,飞快而行。李生这才大声叫他。老和尚只是远远地在那拱手表示谢意,说话的声音却听不到,走得已经很远了。
王梅屋说过:李生是他的朋友。他曾去过王梅屋的家里,看到他的堂上的匾额写着“待死堂”三个大字,也是一位旷达的人士啊。
注释
[1]商河:县名,今属山东省。
[2]道:此指佛法。
[3]兰若:佛寺。详《画壁》注。
[4]精舍:此指居士诵经修行的斋舍。三楹三间。楹,量词,屋一间为一楹。
[5]游食缁黄:指四方云游的僧道。僧人缁(黑色)服,道士黄冠,合称“缁黄”。
[6]信宿:两宿。
[7]灯檠(qíng清):灯架。
[8]超乘:本指跳跃上车,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此指腾身跨上驴背。
[9]绝驶:谓驴足不点地,飞奔而去。绝,绝尘。驶,驰。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