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分享一些其中的经典名句,和大家共同品读经典智慧。
【第1句】: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名句赏析】: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一人得利。
这是尧所遵循的处理公私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以掌管天下,于是破例把天下传给了舜。尧说,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一人得利。尧舜之所以被称为圣王、明主,就是因为他们从思想到实践,都是为天下着想。
【第2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史记·五帝本纪》
【名句赏析】:如果没有经过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一定是困难的。
【第3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名句赏析】: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这句话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第4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即用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第5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
两句合在一起就是“大丈夫不拘小节”,这是樊哙在鸿门宴上劝说刘邦的一句话,当时宴会上的形势对刘邦极其不利,刘邦借上厕所之机准备逃走,但又担心失了礼节,故樊哙以此劝说。这句话是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说出来的,今天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句话,因为还有一句更普世的真理——细节决定成败。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对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等细微末节也应加以重视,小的过失要时常防范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
【第6句】: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谁人知者?——《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得到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到家乡晒晒,就好像穿了一身锦绣绸缎在夜晚行走,谁能看到你的成功所带来的荣耀?
传统的农业社会,培养了中国人的家庭、宗族、乡邻地方等社团意识。作为一个家国观念十分严重的民族,荣归故里是很多人自我满足最好的表现之一。一个人发达了,要回到家乡显摆一下,就像现在的企业家要为家乡修路、建学校,暴发户、土豪总免不了晒富的冲动,特别是见了过去的熟人是要迫不及待地宣讲一番的。
【第7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名句赏析】: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这句话的背景,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这句话现在被用来比喻做事前期准备充分,后期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也比喻很有才智的人无需上阵,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战略部署,就能够让事情获得成功。
【第8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史记·孝文本纪》
【名句赏析】: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任何事情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这是汉文帝对于农业的地位—也就是农业在当时政治事务中的作用的一个精确描述。他不但肯定了“农,天下之本”的命题,而且突出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做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农业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受到的高度重视。
【第9句】:见微而知清浊。——《史记·吴太伯世家》
【名句赏析】:看到一些迹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与污浊。
这句话是赞扬季札能见微知著,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描述他高尚事迹的“季札三让”、“季札挂剑”也已成为千古佳话。他出使鲁、卫、齐、晋等国,从微小的征兆中预见将来局势的变化,对各国政治变化的预见都十分准确。
【第10句】: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名句赏析】: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掉天下的人才。
周公是古代最懂得尊重人才的人,这句话表现了他待士的诚心和对人才的重视。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第11句】: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史记·齐太公世家》
【名句赏析】: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不可亲近。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人,不可亲近。
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去见他,问道:“若你不幸离世,你看谁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这个人行吗?他知道我爱吃美味,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蒸了,做成菜给我吃。”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是可怕的。”
齐桓公又问:“公子方这个怎么样?他抛弃自己父母亲人和公子的地位,来投靠我,对我很好啊。”管仲回答:“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
齐桓公最后问道:“竖刁这个人怎么样?他为了伺候我,把自己阉割了,对我可好了。”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不可亲近。”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他的话,重用了那三个人,结果他们联合起来作乱。
管仲所说的这三句,指出了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亲近的。一个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也不会把别人的性命放在心上;一个人连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也很难相信他会爱别人。
【第12句】: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史记·晋世家》
【名句赏析】:提拔外面的人才,不拒绝自己的仇人,推荐家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春秋时,晋国的祁奚举贤不避嫌,先后把自己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举荐给晋悼公,结果二人都很称职。这则故事说明了任才应以举贤,而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无私,才能使国富民强。
【第13句】: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史记·赵世家》
【名句赏析】:靠书本来驾车的人不了解马的性情,靠古法治理当世的人不通晓事物的变化。
【第14句】: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 ——《史记·赵世家》
【名句赏析】:小人仅仅只是看到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有害的一面。
【第15句】: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史记·郑世家》
【名句赏析】:凭着权势和利益而结合的人,一旦权势和利益没有了,交往关系也就疏远了。
【第16句】: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名句赏析】: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第17句】: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史记·魏世家》
【名句赏析】: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
这句话的背景,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第18句】: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
【名句赏析】: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这句话的背景,秦在统一中国前,相继灭掉六国,魏国也难逃此难。面对秦国对魏国的蚕食,魏曾与六国合纵攻秦,但国内也有割地换和平的呼声。魏大臣苏代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之举,他认为秦国对魏国垂涎已久,魏国的土地不割完,秦国这种想法就不会改变,割地求和恰如同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事实证明苏代的观点是正确的。魏最终因合纵之策,延缓了自身的灭亡。
【第19句】: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孔子世家》
【名句赏析】: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这句话是孔子要去周王室前,老子的赠言。
【第20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名句赏析】:高山令人仰望,大路让人行走,我虽不能达到,但内心向往。
这句话是司马迁对孔子道德学问以及伟大人格的盛赞。他把孔子的道德学问比喻成高山,令人敬仰;比喻成大路,导人遵循。司马迁说,尽管我努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孔夫子的境界,但我内心却非常向往。
【第21句】: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名句赏析】:咱们这群人中,将来若有人得到富贵的,别忘了其他人。
陈涉早年雇给人家耕地干活,干活累了,在地垄上休息的时候,陈涉发出了上面那个感叹。当时人都嘲笑他:“你一个雇给人家干活的,能有什么富贵?”陈涉的回答是壮志凌云的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到陈涉真的富贵了,当初的穷兄弟真的找来了。刚开始陈涉对这帮穷兄弟还行,后来有人对陈涉说,和这些土包子在一起影响大王的形象。陈涉也就疏远了当初的穷兄弟。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今天经常听到有夫妻白手起家,创下亿万财富后,丈夫做不到“苟富贵,无相忘”,而是与曾经共患难的妻子“相忘于江湖”,别寻另一片天空和另一处美景了。
【第22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名句赏析】:燕子、麻雀怎么能了解大雁、天鹅的志向呢?
秦朝末年的统治苛酷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陈涉、吴广领导的起义队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陈涉崛起于垄亩之间,他向同伴发出如果一天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的感叹时,遭到众人的讥笑。于是陈涉发出了这样的喟叹。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后来人们常把那些没有理想,鼠目寸光的人比喻为低飞的燕雀,而把那些胸怀大志,志向高远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现在多用来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第23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名句赏析】: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吗?
这是陈涉发动起义时向广大士兵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响亮口号。这些话透露出鲜明的反天命思想,同时显示出他的远大抱负。
【第24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名句赏析】: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而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
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苦口的药虽然很难让人吞咽,但却有利于自己痊愈,逆耳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更快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第25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名句赏析】: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第26句】: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句赏析】:善于作战的将领要会利用形势,加以引导,使它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战场上,风云变幻,高明的将领善于以实力作基础,运用自己的智慧、谋略,把乱转化为治,怯转化为勇,弱转化为强,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冲击力,压倒和消灭敌人。孙膑教导田忌就是根据这个原则,用减灶的办法,给敌人以假象,智擒庞涓,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第27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句赏析】: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讲出道理,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
这是司马迁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救自身的危难的话。孙膑擒庞涓机智神勇,可不能防范早年受到的灾祸;吴起说武侯“固国在德不在险”,可他在楚国却因“苛刻少恩”而送命。
【第28句】: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名句赏析】:女子无论美丑,入宫后难免会遭遇嫉妒;士无论贤与不贤,一旦走上仕途,难免会受到怀疑。
君子以公道正义克制私欲,所以能充满爱心;小人以私利私欲取代公道,所以多有害人之心。多有爱心,则别人有技能如同自己有技能,多有害人之心,则别人有技能就必然妒忌嫉恨。
【第29句】: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商君列传》
【名句赏析】:善于听取反面意见叫做聪,能反省自己叫做明,能战胜自己叫做强。
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说明人要学会逆向思维,听取反面意见,试着从反面考虑问题,这样往往会豁然开朗;学会从反面看自己,常常反省自己,会使自己多了几只眼睛而变得聪明;能够自我克制,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聪”、“明”、“强”都是成就大事之人应有的良好品质。
【第30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名句赏析】: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皮珍贵;一千人随声附和,抵不上一个人的直言争辩。
这句话极形象地说明直言真话的可贵。历史上人云亦云的朝臣很多,敢于直言上谏的忠勇之士却很少。纵观历史,倡导直言争辩的君主,国家往往昌盛,而喜欢听媚词的国君,王朝往往消亡。
【第31句】:隐忍就功名。——《史记·伍子胥列传》
【名句赏析】: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功业。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为替父兄报仇,曾困顿窘迫,甚至讨饭度日,但他克制忍耐,最终破楚复仇,不是刚毅的大丈夫怎能达到这种地步?司马迁对此深有感慨,他受腐刑而不屈服,隐忍苟活写出《史记》,成一家之言,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们生活道路不会史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坚韧不拔,刚强自信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32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史记·苏秦列传》
【名句赏析】:宁可做鸡的头领,也不做牛群里的跟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认为宁可在小的地方自己作主,也不愿在大的地方受人指使。苏秦以合纵游说韩王,他极言韩地势险要,拥有当世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士兵英勇,人数众多,再加之韩王的英明,本应成就一番大事,现在却向西服侍秦国,拱手称臣,现在的韩国与“牛后”无异,自然遭天下人耻笑。苏秦用此激将法激韩王合纵御秦,终获成功。
【第33句】: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史记·苏秦列传》
【名句赏析】:羽毛没有长成,鸟绝不可以高飞,我们的国家大政方针还不明确,就谈不上兼并别国。
这是苏秦当时游说秦王可以尽早称帝时,秦王给他的答复。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秦惠王不被苏秦的美言打动,坚持认为只有各种条件具备时,才能进行统一大业,这充分说明秦惠王不仅具有远大的抱负,而且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正是由秦国先王不断的积累,才有了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的霸业。这句话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切合实际,不能太心急,好高骛远只能招致失败。
【第34句】: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史记·苏秦列传》
【名句赏析】: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都轻视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说了。
苏秦学纵横术,早年游说诸侯不成功,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中,父母兄长都不搭理他,嫂子见了他连织机也没下,妻子也不给他做饭烧水。苏秦后来又去游说诸侯,成功后衣锦还乡,车马行李无数,他的父母兄长、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头来看他。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态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他的嫂子回答:“因为小叔子你现在地位高,钱又多啊!”
这很像今天很流行的一段话:“如果你没有钱,你拿什么维持你的亲情,稳固你的爱情,联络你的友情,靠嘴说吗?别闹了,大家都挺忙的。”莫欺少年穷啊!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的,贫贱的时候会被人看轻。
【第35句】: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名句赏析】:把羽毛堆积起来,可以沉船,把很轻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可以压断车轴,众多的诽谤可把金石熔化,可把骨头销毁。
战国时期纵横家凭自己如簧之舌,游说于诸侯国之间,或合纵以抗秦,或连横以破六国。他们对“人言”的领悟极深。正是因为看到了“人言”的魔力,众多的说客才会穿梭于各国之间。它告诉人们,坏事虽小,如不加以制止,任其滋长,就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与此类似的论述是“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只有积小善成大善,才能成就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相反,小恶不断,小恶积累多了,必定会成为大恶,彻底毁掉一个人。
【第36句】:利令智昏。——《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句赏析】: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是非。
司马迁借此语讥讽平原君平庸贪利。公元前262年,秦进攻韩国,韩王割上党地区给秦。上党守冯亭不想归顺秦国而想降赵,派使者向赵王游说。赵豹反对,平原君却贪图冯亭的17座城邑,劝赵王接受冯亭的投降,最终因此引发长平之战,赵国40万军队被白起坑杀,赵国几乎灭亡。
【第37句】: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史记·魏公子列传》
【名句赏析】:领兵在外打仗,为了国家的利益,君主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
战争有关国家的兴亡,战争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国家的利益。将领在战争中拥有特权,对无助于战争胜利,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命令,可不去执行。
【第38句】: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史记·孟尝君列传》
【名句赏析】:事物发展有它必然的归宿,人情世态有它本来的面貌。
自从齐湣王由于毁谤而罢免了孟尝君,众宾客都离开了。后来齐湣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爵,冯驩去迎接他,孟尝君深有感叹,冯驩说:“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富贵者有很多门客,贫贱者很少有朋友,这就是人情世态的本来面目。您难道没有赶集市的人吗?早晨,人们斜着肩膀争夺入口挤进去,太阳落下之后,经过集市的人们,甩着胳膊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早晨厌恶傍晚,而是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在傍晚的集市里已经没有了。您失去了职位,宾客都离开了,不值得因此埋怨士人,从而徒然断绝了宾客的来路。希望你照过去那样对待宾客。”虽然冯驩用士大夫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理所当然的现象,然而他主张不以怨抱怨,而以豁达大度待人的处事态度则是值得人们称颂的。
【第39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春申君列传》
【名句赏析】: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处事果断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处事果断的人,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善于抓住时机,毫不迟疑地采取措施和行动。那些遇事优柔寡断,当决不决,踌躇不前的人,往往会坐失良机。司马迁感叹当初春申君游说秦昭王,以及献身安排楚台子回国,头脑是那么明智。后来却受制于李园,没能采纳朱英的意见,又何其糊涂,因而当断不断是春申君晚景悲凉的原因,这是后人应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
【第40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名句赏析】:太阳正中以后就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亏缺。
这句话就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达到极盛之后就要衰落。人只有随时势变化进退伸缩,才不失为圣人。蔡泽以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的不幸结局启迪范雎,在充分地肯定了范雎的功绩之后,用“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告诫他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衰落,顺应自然规律,适应形势变化,急流勇退才是圣贤之道。接着又从范雎个人怨仇已经了结,恩德已经报答,身高位尊,富贵荣华,心愿全都实现为由,劝告他如不隐退,否则会重蹈商鞅、吴起和大夫文种的覆辙,而他们就是在功成名就之时,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造成的。蔡泽以此劝范雎,功成身退,保全功名。
【第41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史记·乐毅列传》
【名句赏析】: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
乐毅在给燕惠王书中,以此申明己志,表达不愿为昏主效力的决心,表现其强烈的抗争精神。
【第42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句赏析】:把国家存亡放在前头,把个人恩怨放在后边。
国家强盛依靠忠臣良将的团结合作,精忠报国。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就演绎了这样一曲爱国主义赞歌。正是由于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私怨,而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赵国才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国阻挡秦兵东进的屏障。
【第43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名句赏析】:整个世道混浊不堪,唯独我清白;众人都昏醉,唯独我清醒。
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派,遭靳尚、令尹子兰及郑袖嫉恨、谗害,终被放逐江南。面对风雨飘摇的楚国,屈原已无力挽救,作《怀沙》自沉江中。此句是屈原徘徊江边,自沉前回答一位渔翁的话,悲愤地道出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其中包含着对楚国国破的伤痛,对昏君、佞臣的愤恨,以及对楚国政治前景的担忧。
【第44句】: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名句赏析】:灾祸傍依着福,幸福隐藏着祸。
一切事物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哲学上的一条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福”与“祸”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们遭受灾祸而能够吸取教训,就可以让灾祸成为过去,而让幸福来临。如果人们在幸福种骄奢淫逸,那么幸福就会离开而让灾祸来临。
【第45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名句赏析】:壮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女子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逃到山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表现了一种报恩、重义的精神;女为悦己者容,可以说是对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个人都有体会。上下半句表现不同的意思,但至今仍均受用。
《刺客列传》后面还有类似的一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把我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国士的态度来报答他。
【第46句】: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史记·游侠列传》
【名句赏析】: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这是司马迁对游侠品格的精辟概括。他认为游侠的行为举止虽然不依循于正义,但他们说话讲信用,行动勇敢果断,答应人家或者承诺人家的都必定履行,不贪生怕死,敢于赴汤蹈火,救人危难,在经历一番生死搏斗之后,则不夸耀自己的能耐,不矜夸自己的功德,这就是可以赞美的地方。唯有讲求信用,讲求真诚,才会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帮助。只有当机立断,果断处事,抓住时机,付诸行动,才会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第47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史记·李斯列传》
【名句赏析】: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
面对宗室大臣逐客的呼声,李斯上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昌盛在于人才的引进,有良臣在朝,事业才能兴旺,逐客无异于自断贤路。秦国若要“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就必须广纳贤才。这一观点说明了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人才,为己所用,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第48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
【名句赏析】:一个人是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
李斯年轻的时候做一个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厕所里,看到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在官府的粮仓里,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深有感慨,说了上面那句话。
这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学,他认为生长的环境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就算是老鼠也有粮仓老鼠和过街老鼠之别。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平台。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这对于我们人生选择也有一定启发。当然,人类社会有不同的阶层,有贫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和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保障社会的公平和谐也是很重要的。
【第49句】: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史记·李斯列传》
【名句赏析】: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知道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而且李斯还说,大家都知道钱和功名很重要,却仍然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个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这大概是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区别吧。
【第50句】: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史记·李斯列传》
【名句赏析】: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和贪欲而献计献策的一份奏章中的内容,也是他奉行的法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劝秦二世施行苛政。他认为,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和察处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这一主张是法家政治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法家学说已从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变成了促使秦灭亡的反动论调,它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的进步作用,反而加速秦的灭亡。将它与《谏逐客书》相比,同一个李斯,前后判若两人。
【第51句】: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名句赏析】: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
这句话的背景,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陈馀比张耳小,他对张耳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因为张耳、陈馀对于恢复赵地的功劳是同样的,就想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发现受骗后,就投向了项羽一方。韩信与张耳破赵地,斩杀了陈馀。有一话说:“再没有比曾经是朋友的敌人更恶毒的了!”越是最初相交深厚,一旦决裂,对另一方的怨恨越深。这句话也表现了嫉妒的可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人只要一旦有了攀比之心,负面情绪便随之而来。
【第52句】: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史记·韩长孺列传》
【名句赏析】:强弩发射的箭飞到末程,连鲁国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吹到最后,连飘起鸿毛的力量都没有了。
这句话出自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之口。当时,北方匈奴派人到汉朝来求和,汉武帝同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王恢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觉得匈奴反复无常,与其和好终非长久之计,应该用兵,将匈奴彻底征服。御史大夫韩安国却力排王恢,反对出战,他指出,倘若去攻打匈奴,汉军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长,人马拖得累,未必能打胜仗。上述比喻形象地指出了出兵匈奴劳师远征的不利因素。针对当时汉军羽翼尚未丰满的实际情况,韩安国的建议也不无道理。“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一个人的力量再强,也不能不考虑外力的影响。倘若盲目自大,视任何制约因素于不顾,那么终究会碰壁。
【第53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名句赏析】: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第54句】: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名句赏析】:千金之贵的裘皮大衣,不是用一只狐狸腋下的软皮就能缀好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树的枝材就能修建的;累及三世的际遇,不是通过一代人的智慧就能预设的。
司马迁认为刘邦建立汉朝是集中了群雄智慧的结果。他说,汉高祖出身平民,平定天下,筹谋方略和领兵作战的人才可以说是全都具备了,就像刘敬放下车杆提了一个建议,就建立了长期安定的格局;叔孙通着眼世俗,根据当时事物变化而制定礼仪,进退去留依照时势的变化,终于成为汉朝的儒家大师,因此,一场伟大的斗争,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就是力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55句】: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名句赏析】:亨:通“烹”。狡猾的兔子被捉完了,猎狗就要被煮着吃了;飞鸟被射光之后,再好的弓箭也要被收藏起来;敌国被攻破了,谋臣就要被杀害了。
此句常用来比喻封建社会一些当权者对有功之臣的忘恩负义的态度和一些贤能之士的悲惨遭遇。《史记》当中两次引用到它,一次是越国谋臣范蠡给大夫文种的信中,以说明越王勾践是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欢乐的人,劝大夫文种急流勇退,赶快离开他;一次是韩信被刘邦用伪游云梦之计逮捕之后所发的慨叹。无论是作为范蠡对勾践为人本性的揭示,还是作为韩信对高祖刘邦杀戮功臣的谴责和不满,以及对自己功成身死的命运的慨叹,都极为恰切,也极为深刻。
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而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第56句】: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
【名句赏析】:坐了人家的车子,心中就要考虑人家的患难;穿的衣服是人家给的,就要怀揣着人家的忧愁;吃的东西是人家给的,就要忠心为人家做事。
今天看来,这和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有点接近,选择了一份工作来作为谋生手段,就应该为企业、单位负责,尽职尽力。
【第57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名句赏析】: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这几句话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要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第58句】: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釐之小计,遗天之大数。——《史记·淮阴侯列传》
【名句赏析】: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
【第59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名句赏析】: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
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时代,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这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诚挚,才会有强烈的感召力且深得人心。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第60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名句赏析】:人本来就有一死的,要么死的比泰山还重,要么死的比鸿毛还轻。
该语出自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回信《报任安书》。信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现出了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千百年来,这句话称颂了多少伟人烈士,又讽刺了多少无胆鼠辈,鼓励了多少在困境中迷茫无助的人。
【第61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
【名句赏析】: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此语出自《论语·子路》篇,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第62句】:兴必虑衰,安心思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名句赏析】:兴盛时要考虑到衰败,平安时要想到时刻都会有危险。
虽然人人希翼时时幸运、平安,事事顺利,但是“万事如意”,这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会和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利时要时刻想着困难、挫折甚至打击会伴随而至,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摧人奋进,积极进取,面对困难才能无所畏惧,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63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名句赏析】:家中有千金,不坐在堂屋檐下。
司马相如上疏汉武帝说:“聪明的人能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智慧的人在无形中可以躲避危险,祸患往往藏于隐蔽的地方,但发生在人们忽略的时候。所以有这样的谚语:‘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司马相如以此告诫汉武帝在国富民安时也要做到居安思危,小心谨慎,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64句】: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名句赏析】:大凡世上一定要有非同寻常的人,才能有非同寻常的事;有非同寻常的事,才能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
汉武帝时期,不但北征匈奴,对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经营,武帝决定开挖修筑通往西蜀的道路,劳师动众两年,却不见成效,引起许多人不满。司马相如作《难蜀父老》,一方面宣扬汉廷通西南夷的意义,一方面又为蜀地人民的沉重负担代言。这几句话为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行动作有力的辩护。汉武帝对这话也非常欣赏,以至二十多年后他在命令州郡举荐贤才的诏书中还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武帝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位“常人所异”的帝王,他一生中所用的也确实多是“非常之人”,做的是“非常之事”,成的是“非常之功”,让平庸的后人感到不可思议。
【第65句】: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名句赏析】: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后来众人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分了,他竟然表示:现在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人生在世碌碌无为,便没有了存在的证明。这句话是利己主义者的座右铭,虽然放到现在仍然有人信奉,但并不符合我们的普世价值观。
【第66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汲郑列传》
【名句赏析】:当人们处在生死关头,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贞与否;当人们一会儿贫穷,一会儿又富有起来,才能看出友情的深浅;当人们一会儿得势升迁,一会儿又失势贬谪,才能考验出友情的真假。
司马迁有感于汲黯、郑庄显赫时宾客趋之若鹜,因罪贬官时宾客纷纷离去,就引了翟公的几句话抒感慨,作评语。这几句话说明真诚的友谊只有在一个人地位发生急剧变化时才看得最清楚。借用这几句说明现在一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十分恰切。
【第67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名句赏析】:这种鸟不飞翔就罢了,要是飞翔便会冲向广阔的蓝天,不鸣叫就罢了,要是鸣叫就会使他人惊讶。
齐威王喜欢使用隐语,即不直述此事而借他词来暗示的话语。一次淳于髡用隐语对他说:“国中有大鸟,止之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鸟是齐威王的自喻,用大鸟的一飞冲天,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充分表达了齐威王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以后的史实也证实了齐威王的自喻。现在多形容,某人的低调或者是隐忍是为了厚积薄发!不飞、不鸣,是要积蓄力量,为以后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打下基础。就像《易经》的乾卦初九所说的“潜龙勿用”,才能为以后的“飞龙在天”打下基础。这也正好和“大蓄卦”相呼应。
【第68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名句赏析】:鸟将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要死时,他说的话也是善良的。
这是世人对禽情人性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遍心理——在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出于对人生的珍惜和眷恋,总是愿意将自己内心最美好的东西留下,奉献出来。
【第69句】: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史记·儒林列传》
【名句赏析】:学者要依据学术真理发言,不要为了阿谀世俗权势而撒谎。
汉武帝征召辕固生入朝廷做官时,公孙弘也在被征召之列,当时辕固生瞪着眼睛,对公孙弘说了上面那句话。公孙弘做官后果然曲学阿世,证实了辕固生的先见之明。
陈寅恪曾说过一段话:“古今中外,哪里有作学问能完全脱离政治之事?但两者之间,自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作学问是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学问。因为作学问与政治不同,毕竟有它自己的独立性的。”这段陈氏的夫子自道,正可以作为“未尝曲学阿世”一语的注脚。
【第70句】: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史记·礼书》
【名句赏析】:水满了若是不减少一些,它便会漫溢出来;器皿满了若是不加以扶持,它就会倾倒。
这是个很浅显的比喻,但其中包含了普遍的哲理,它提醒人们: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所节制,都要有个限度,超过了限度,不加节制,便会招来或“溢”或“倾”的后果。
【第71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名句赏析】: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司马迁在义利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在探寻古今之变的过程中,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他认为“求利致富”是:“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是为了求富取利而奔波忙碌。
【第72句】: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史记·货殖列传》
【名句赏析】: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困,所以君子富有,可以更好地表现其美德;平民富有,也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有了,仁义也会依附他们了。
司马迁认为“仁义”是依附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是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紧密联系的,道德并不是天生的,仁义也是受制于经济条件的。司马迁不脱离物质利益而空谈“仁义”,并把求富取利看作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反映了他在封建伦理道德上具有的革新精神。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南暖日摆桃万棵。西凉月影飘百叶,北寒時出香十村。
工作中是淡泊名利还是积极进取
淡泊名利还要积极进取,这样更好。
年轻人应该安于现状,还是不断拼搏、积极进取
谢邀简答:我来毫不含糊且坚定地回答:所有的年轻人都不能安于现状,都应该不断拼博,积极进取。
一、毛泽东主席1957年11月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曾教导我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你们身上。”他老人家的谆谆教导,正说明青年人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国家之所以受到世人的睹目,与老一辈先躯者,在年轻时候的顽强拼搏是分不开的。
二、从古到今,有许多人仁志士的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也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劳创业。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等。
三、在我们生常生话中,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如人们常说的:“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媳妇有还隔道手。”
四、在当今社会中,不论你是白富美,富二代,还是高大帅。一个人不拼搏,就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来源就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能力。就会被邻居、同学、朋友看不起。靠啃老子出来混的人,只是暂时的享受、显赫,日子不会常久。家有金山,不如日进斗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脑子灵、身体壮、接受快、适应能力强。又遇上当前千载难逢的好政策。所有的年轻人都要抓住机会,趁势而上,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打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当你回过头来看到自己取得的成就时,你会骄傲的对身后的年轻人说:“干吧!年轻人,你就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第1句】: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第3句】: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积极进取的名言有哪些
【第1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第2句】:任何事业都可能受挫折,虽然为事业而奋斗的人是伟大的。——本涅特
【第3句】: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去消除它。——赫胥黎
【第4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
【第5句】: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罗兰
【第6句】: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第7句】: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第8句】:孩子们的心里总是演着好多小小的戏剧。父母不跟他们太亲近时,他们就会觉得伤心。可是,这些悲伤却像奏乐的豪雨,雨水中欢笑着初升的太阳。——罗曼·罗兰
【第9句】: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第10句】: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没有知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约瑟夫
【第11句】: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茅盾
【第12句】:愚公未惜移山力,壮士须怀断腕观。——董必武
【第13句】: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第14句】: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第15句】:青年人,我们要鼓足勇气!不论现在有人要怎样与我们为难,我们的前途一定美好。——雨果
【第16句】: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冰心
【第17句】: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第18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第19句】:气节要体现在人的精神内涵中,而不是外在的傲气。——佚名
【第20句】:坦荡的大道,只要你大踏步前去。——瞿秋白
【第21句】: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第22句】:成功是用努力,而非用希望造成。——约翰赫斯金
黄巢写过什么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黄巢流传于后世的诗总共有三首,最著名的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一说,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出自黄巢这个“反贼”啊。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真不是这一句,《题菊花》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才是真有气势,本来,这菊花就是九月重阳前后才开的,可黄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战,今后我要是当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这一现象改过来,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看看,这得有多狂妄,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反映出黄巢敢于向威权挑战的宏伟气魄,与孙悟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倒有几分相似。而事实证明,黄巢也确实实现了他的梦想,只不过自然规律说说而已,任谁也改变不了,但他却建立了大齐政权,并在长安称帝,直接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灭亡。
虽然黄巢的最终结局是败亡自杀,但其敢于抗争的精神和气概,却为后人称颂,完全对得住“冲天大将军”这个称号。
黄巢留下的三首诗,前两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满“反意”。
【第1句】:《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2句】:《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3句】:《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千古名词:人生诺只初相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上古诗歌,演说都有深远议意,楼上几位大神精通古诗,记述了上古爱情伤感诗歌!都经典。金庸景色,梁玉生的对联盛盛金典。
千古名词,诉了怎样的故事,就是记述那作者写出的感叹痛伤之曲,和情人离别滴沮如滴血之感!
……相识好比初相逢,
……人生诺只初相见。我两句话混起来就变了些议意,初识、初见初学,不管是文化科学,高科技,恋爱爱情等等,让他去学习,磨练,深研,经久之练,人才乃矿石之金!。
……人生诺只如初见,天地乾坤分四季,春草夏花跃眼夺目,青春年华艳艳视仙,情感她芳眼说话,不言而合对爱佳。相知相爱金童玉女,但苍桑有格,南通北国。其其回故之乡,眮眮送目,它时芳草今陆䒵。敬请我师批评指正,草草跑题了。
……谢谢头条!谢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