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生活
《伯德小姐》是一部口碑和票房俱佳的青春片。在讲述女主角的青春成长故事这条主线之外,影片还安排了一条非常出彩的副线——女主角和母亲从对抗到和解的关系变化。
亲情关系一点也不简单,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影片里描述的父母和子女之间那种既有爱意又互相角力的复杂关系,让全世界的年轻人看了都心有戚戚焉。就像豆瓣网上一段评论所说的:“青春期与原生家庭的冲突方式是普世的。年轻人与父母一辈的裂隙、爭吵、代沟,无论文化差异如何,都会在一个特定时段以一种相差无几的方式表现出来。”
1994年出生的西尔莎·罗南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个平凡普通又有点自命不凡的18岁女孩。长相不算惊艳,只能在学校音乐剧中当个跑龙套的角色;学习成绩普通,不够上耶鲁这样的顶级常春藤名校;家境就更普通了,父亲一把年纪突然被辞退需要重新找工作,母亲是医院的护工,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哥哥没找到工作,只能在超市收银打零工,一家人20多年没有换过房子。
但不太普通的是,她内心自命不凡,不愿意被人控制,不愿意服从权威。这样的性格,正是遗传自她的母亲。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母亲和女儿躺在同一张床上。相似的发型、睡衣和睡姿,如同复刻。也正因为如此,叛逆的女儿和母亲因为生活习惯和人生道路选择上的种种分歧而频繁地产生了各种矛盾。
最初母亲帮她规划好了未来要去的学校,萨克拉门托本地的城市学院,因为学费比较低。但她恰恰不喜欢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加州首府小城萨克拉门托,觉得这个地方沉闷无趣,缺乏人文气息。她向往纽约,向往东海岸,所以她瞒着母亲悄悄申请了纽约的大学,想要彻底逃离萨克拉门托。
她不喜欢父母起的克里斯汀这个普通的名字,固执地要求所有人叫她LadyBird,希望自己像鸟一样能够自由高飞,她甚至在考卷上都这样署名。
影片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关键情节,母亲陪着女儿去平价商店选购毕业舞会的服装。女儿试穿上自己喜欢的裙子,满怀期待地想要得到母亲的赞许和肯定,但一向爱挑剔的母亲说:“你不觉得有点太粉嫩了吗?”女儿一下子感到备受打击,说:“你就不能称赞一下我好看吗?我希望你能喜欢我一点啊!”
更衣室外隔着门的母亲没有听清,含糊地回应道:“我当然是爱你的。”于是女主反问道:“我知道你爱我,可是你喜欢我吗?”
人的感情太复杂了。爱是无法割舍的血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喜欢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情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必然就会转化成喜欢。如果爱和喜欢出现了脱节,那冲突和分歧也就产生了。但是,严格来说,这种脱节又是一种错觉:既然有爱,怎么可能没有喜欢呢?
伯德小姐之所以会有母亲不喜欢自己的错觉,是因为她和母亲的性格都过于强势和激烈。她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去和对方争吵,既因为去哪里上大学这样的大事,也因为早上该谁煎鸡蛋、晚上衣服该怎么叠这样的小事。
伯德小姐和父亲的关系就非常融洽,父亲每天早上送她去学校,告别前会对彼此说“我爱你”。而她和母亲之间,缺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表达爱的仪式。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伯德小姐经历了种种事情以后,意识到自己以前过于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她对母亲的态度也逐渐有所改变。但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她到纽约读大学以后,她在自己的行李箱里发现了一叠皱巴巴又被揉平的信纸,那是母亲写给她的若干封信。
原来,在她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确定要离开萨克拉门托到几千公里之外的纽约读大学后,母亲提笔给她写信。
“怀上你是个奇迹,我当时都已经42岁了……”
“很抱歉我们吵架了,我爱你,我不是故意的……”
母亲写了一个又一个版本,但最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把信给她看。是细心的父亲暗中把这些信留了下来,塞进了她的行李箱。看完这些信的女主角,郑重其事地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郑重其事地对母亲说了一句:“我爱你。”
在那一刻,仪式完成了。她和母亲之间过往的所有争吵、冷战都烟消云散,她和母亲实现了和解,也和自己实现了和解。
爱得到了确认,也因此得以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