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有学问-生活
出门在外,或者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免不了向别人问路。向别人问路,看起来比较简单,其中也有很多讲究,你注意到了吗?
个案再现
一个年轻人急匆匆地走在一条乡村公路上,看似在寻觅什么。可是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他东张西望,十分焦急,好不容易看到一位老大爷。年轻人喜出望外地走上前,问:“喂,老头儿,请问去青山沟怎么走啊?”老大爷没有说话,而是用手指了指前面。年轻人往前看了一下,那是一条狭窄的山路,旁边长满了杂草和灌木。这样的路能走吗?于是,他没好声地说:“都说乡下人实在,我看也未必,怎么让人往草里走呢?”
老大爷听了,脸上浮现一丝不悦,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低着头继续赶路。
年轻人一屁股坐在地上,喝起水来。正值中午,太阳很毒,这里不通风,呼吸显得有些困难。
半个小时后,一位阿婆从对面走过来,年轻人迫不及待地问:“老太太,去青山沟怎么走啊?”
阿婆耳朵有点聋,问:“小伙子,你说什么?”
“我问去青山沟怎么走?”年轻人提高了嗓门,阿婆还是没听清。年轻人一连问了几遍,都没问出个所以然来。他生气地向阿婆挥挥手,让她赶快离开。年轻人闷闷不乐,继续在公路上东张西望……
交际点评:
无论是问路,还是与人交流,都应该表现出诚意,并有礼貌。其中,称呼很重要,这直接表现出你对他人的态度。上例中,年轻人在问路时没有注意说话的语气,不礼貌的称呼让他陷入了困境,以至于不知道往哪里走。出门问路,要细心观察对方,根据对方的年龄、着装,恰当地称呼,在尊重对方的同时,不让对方因听到你的称呼而感到不舒服。像“老头儿”、“老太太”这样的称呼就很不礼貌。当遇到村民的遇冷时,年轻人不自我反省,还趾高气扬。其实,并不是村民不友好,而是年轻人的问路方式有问题。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求于人,还理直气壮,这怎能让人接受呢?另外,个人的行为举止也要注意。比如问路前,要停下脚步等待对方走近,或缓步走向前方;切忌疾步向对方走去,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怀疑。当然了,问路前别忘了说声“打扰了”,这样的话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又显得彬彬有礼。在对方讲话的时候,还需认真聆听,表示出十足的耐心。
个案再现
上个月,刘鹏飞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高中生数学联赛。临行前,英语老师让他给在市里读大学的女儿捎点东西。比赛结束后,刘鹏飞便坐公交车去给老师的女儿送东西。到了大学门口,刘鹏飞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便问:“打扰了,请问大哥,去外语学院怎么走啊?”那个人说:“从正门进入,往前走1000米再左拐,看到一个红色的教学楼就是了。”刘鹏飞按照这个线路往前走,20分钟后来到红色的教学楼前。刘鹏飞到收发室去打听,可根本就没有他想要找的人,一问才知道,这是外语学院研究生院,而他要找的是本科学院。于是,刘鹏飞又向一位老师打听,才明确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结果,他又走了半个多小时,从校园的东面走到西面。事后,刘鹏飞心想:以后一定要把话说清楚,免得浪费时间
交际点评:
问路时,不仅要礼貌地称呼对方,还要把内容表达准确。也就是说,要把话说清楚,尤其要把地址说准确;否则,一字之差,就会谬以千里。上例中,刘鹏飞只说出了“外语学院”,却没区别“研究生院”和“本科生院”,结果白走了一趟。有的人明确了目的地,却因为表意不清而给自己带来麻烦。当然了,也不能太啰唆,因为路上相遇是暂短性的,对方也许没时间听你详细说完。所以,要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不能占用别人太多时间。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语速,不宜过慢也不宜过快,让人一听就明白。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小常识。
个案再现
周末,刘力扬和张岳结伴而行,来到位于市郊的棋盘山游玩。他们的第一目的地是点将台。刚一下车,他们便询问去点将台怎么走。这时,迎面走来一个30多岁的中年男子,张岳跑上前问路,没想到那男子不耐烦地说:“没长眼睛啊,我也是刚来的。”张岳吃了闭门羹,这才感到自己的冒失。于是,他们走出车站,准备再找人问问。一个摆摊的阿姨见他们走来,很是热情。她还以为他们来买东西呢,没想到是来问路的。“不好意思,我对这里也不太熟悉。”两个人只好顺着马路往前走。最后,一个清洁工出现了,他们才明确了点将台的方位。点将台又叫罕王点将台,位于秀湖东侧,据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时调兵遣将的遗迹。
交际点评:
出门在外,向谁问路也有讲究,要问熟悉地形的人。比如:可以问看上去和颜悦色的当地人,如果附近有警察那是再好不过了。上例中,张岳就因为没问对人而吃了闭门羹。相同的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不妨多问几个人,再结合自己的判断来确定到底该怎么走。另外,有些人最好不要问,比如:车站上流动的人,衣着、行为怪异的人。这些人有可能是不良分子,会趁虚而入,误导你。尤其是在人烟稀少、夜幕降临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性,不给不良分子作案的机会。
总之,问路的目的是为到达某个地方。多动脑筋,细心观察,礼貌周全,表意明确,就一定能尽快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