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你拥有的,去限制你无限的可能-人生
如果你手上拿了一杯水,接下来你要干什么?
很多人的回答是:喝了、倒了、泼了、洒了。于是,我忽然想到一个哥们儿的故事。
第一次遇见C,是在网上。那时我想要去拍一部微电影,于是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说如果你想拍电影,无论你是否专业,只要你还有演员梦,都希望你能加入我的团队。
C是一所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他平常都是玩游戏或者昏昏欲睡,无聊地刷着网页,然后思考着毕业后要去哪家酒店工作。
C给我投了一份简历,然后很快我们就坐在了一起聊剧本。从加入我们剧组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勤勤恳恳地跟着剧组跑戏。一次拍到了凌晨两点多钟,瑟瑟寒风下,我和两个摄像师带着他,拍天桥的戏,冻得手不停地发抖。进宾馆后,我们的手已经不能动了。
半年后,我们成功开启了第二个项目,拍摄第二部电影。C从主演变成了幕后监制,他开始筹划前前后后的事情:地点、时间、物资分配。偶尔,他还会提出一些分镜头的建议。再过了半年,我们成立了工作室,C成了合伙人,做起了真正和电影有关的事情。
第二年,C从学校毕业,当大家都在讨论去哪个大酒店当服务员,去哪个小酒店当经理,去哪个国家申请相同专业的时候,他毅然地走进电影圈,当上了制片人。因为大学四年有一些拍摄电影的经验和作品,所以他很快就被电影界认可了。
过了很久,我们在一家酒店拍戏,看到了他的朋友,已经当上了经理。经理看到他,大喊:这不是C吗?怎么开始拍电影了?
C笑着应付了两句。回到路上,他跟我说,要不是他当时来剧组实习拍戏,说不定也在做酒店。
我说,做酒店也挺好啊。
他说,可那毕竟不是我喜欢的。
曾经有很多大学生问过我,我学法律的,以后能不能当主持人?我学美学的,以后能不能当历史学家?我学电气的,以后能不能当导演?看似完全不相干的职业,但我的回答都是,能。
因为这三个例子,分别是撒贝宁、易中天和高晓松。
我们走进大学校门,被迫或者不得不选择一个专业的刹那,忽然发现,自己的视野变小了。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要为专业课服务;我们的未来,一定要和专业有关;甚至找工作的时候,别人第一个问的是你是什么专业。可是,谁规定,一个人大学读的专业就一定是自己以后要走的路?谁规定,一个人上的大学种类,就一定要决定日后从事的工作?
没人。
或许,你学的是机械,可如果你喜欢英语,为什么不在大学四年去自学英语,多参加英语社团的活动,去参加大家英语比赛去证明自己的实力,然后通过这些比赛,认识一些圈里的朋友,从而泰然跨界?
或许,你学的是英语,但你喜欢影视,那为什么不去让自己多去剧组实习,多认识一些圈内的牛人,或者,趁着别人都在玩的时候,准备考一个电影学院的研究生?
路是自己的,越走越宽或越走越窄,是你自己决定的,跟你所拥有的无关。
既然如此,为何要用现有的东西,去限制自己的选择和未来呢?
回到开篇的问题,如果你有一杯水,接下来你要干吗?答案很简单,你要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无关。这杯水,可以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专业、是我们的学校,总之,是我们现有的东西,可是,多少人都只是盯着这杯水,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生活的目的。
你完全可以放下,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一杯水,而停止了步伐,限制了你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