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一种赔本的药-成长视窗
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一家药品公司的研究员坎贝尔博士受邀赴西非进行调查研究。
坎贝尔和同行们发现,在西非多个国家,共有几千万人染上了一种叫河盲症的病,这种病使患者遭受着极大的痛苦,有人甚至因此而自杀。
可让人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药物能够治疗这种病。
1978年的一个傍晚,坎贝尔在实验室意外地发现治疗河盲症的方法,他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出于科学家的责任感,他没经过太多考虑,就怀着极大的热情,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研发这种特效药的申请。
这家药品公司的管理层很快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坎贝尔申请研制的新药需要耗费巨资不说,关键是无法盈利,甚至无法收回成本,因为那些患者属于非洲地区的赤贫人口,根本无力支付昂贵的药费。况且,当时这家药品公司陷入了财政危机,本身就濒临破产,若批准研发这一新药会令公司雪上加霜,但如果不研发的话,又有违人道主义精神。
董事会围绕是否研发这一新药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最后,公司的CEO慷慨激昂地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生产药品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救死扶伤,而不是赚钱。当你想象一下那些患者的母亲,她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遭受极大的痛苦却无能为力,你们还认为应该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吗?当然,如果放弃了药品的研发,尽管没有人责备我们,但恐怕上帝不会原谅我们!”
CEO的一席话点醒了那些反对者们。最终,这家公司批准了上亿美元的预算,着手研发治疗河盲症的特效药。
经过辛苦的研发,花费了巨资,这家公司终于研制出了治疗河盲症的特效药——异凡曼霉素,并且常年向非洲患者免费提供,给无数河盲症患者送去了福音。
令管理者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无私的举动为公司赢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吸引了大量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前去工作。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曾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