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最佳中考满分作文--陕西卷_满分作文
2006最佳中考满分作文--陕西卷
陕西·课改实验区
【原题回放】
(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卷)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45分)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力求有创意。②文体不限,不少与600字。若写成诗歌则不少于20行。③凡涉及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英文大写字母A、B、C……代替。
⑴命题作文
题目:和你在一起
⑵话题作文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座山峰,甚至一种精神……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激起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还有那难以磨灭的记忆就会从心底涌起……
请以“仰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文题诠释】
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中考作文试题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命题的时代性。它延用了2005年中考选题作文的命题形式,给考生写好作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符合“新课标”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组题的科学性。该选题作文采用的是“二选一”的组题模式,其中第一道题属传统的命题作文,第二道题属较为时尚的话题作文。这样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组合,就使该作文试题在组题上显得很有科学性。
三、要求的一致性。虽然两道备选题形式不同,但命题者对两道作文试题提出的“要求”却是相同的,这就保证了评卷标准的一致性。
四、文体的开放性。该作文试题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态度坚决地给了考生选择文体的最大自由,主要表现在它对诗歌作文的“宽容”上,最大程度地照顾到了全体考生的利益。
下面简单谈谈两道备选作文试题的写作要领:
第一道备选作文试题:
一、要明确作文标题中“你”的所指。一般来说,我们既可以将“你”理解为具体的人、事、物、景等,又可以将“你”理解为抽象的理论、情感等。
二、要时刻不忘围绕“在一起”作文。如果不能围绕“在一起”作文,我们的作文势必会出现脱题的致命硬伤。采用开头切题、中间点题、结尾应题等办法,可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
三、要有鲜明主旨和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说,作文主旨要明确,要有一定的新意。否则,我们的作文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摆设或味同嚼腊的“陈芝麻滥套子”。
第二道备选作文试题:
一、要搞清“仰望”的含义。“仰望”最基本的含义是“抬头向上看”,除此之外,“仰望”还有“敬仰而有所期望”的含义。
二、要找到切入话题的口子。可结合“引话题”提示,找到可供我们“仰望”的熟悉事物,然后再以这个事物为切题点,对话题进行阐释。
三、要大胆地进行创新表达。就是说,要尽可能使用我们能够使用好的多种作文创新办法,让我们的作文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注意了以上的写作要领,我们说,写好2005年陕西省课改区中考作文就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佳作点评]
仰望中,你就会发现……
陕西一考生
疑难问题:仰望中,你会发现什么?
分析探究:
思路一:三国时期,有一次,曹操带着军队去打仗,当时,烈日炎炎,附近又没有水源,士兵们都口干难耐,浑身大汗,精疲力尽,人人都走不动了。眼看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曹操非常着急。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见他便举起马鞭,向前方一指,对士兵们说:“看!前边不是有一片茂密的梅树林吗?那些梅树上可都结满了大大的梅子,咱们还是赶到那里再来休息吧。”士兵们一听前方有又甜又酸梅子吃,口水直流,也不觉得口渴了,都来了精神,他们加快步伐,很快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小结一:仰望中,你就会发现机遇。
思路二:探究滑铁卢战役前期,惠灵顿将军带领的英国军队曾一度被拿破仑带领的法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屋破偏遇连阴雨,这天,溃不成军的英国军队又遭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惠灵顿将军只得下令全体士兵躲进附近的一座森林避雨。半夜,劳累的士兵都已经进入了梦乡,但惠灵顿将军却难以入眠。他走出帐篷,无意中抬头仰望,却发现一棵大树上有一只蜘蛛正在风雨中奋力地缝补破了的蜘蛛网。看到这,惠灵顿将军一下子有了克服重重困难的强大勇气。靠着这一点,最后他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取得了滑铁卢战役的胜利。
小结二:仰望中,你就会发现勇气。
思路三:少年时期的莫泊桑非常仰慕文学大师福楼拜,好在福楼拜是他母亲的朋友,所以他非常容易地师从了福楼拜学写作。在福楼拜的悉心指导下,他的文学才华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所以他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结三:仰望中,你就会发现才华。
总 结:仰望中,你会发现机遇、勇气、才华……
【名师点评】
“仰望中,你会发现机遇、勇气、才华……”的观点虽不是很新颖,但难能可贵的是,这篇考场作文的小作者在将这一观点进行阐述的时候,却采用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办法,并最终使这篇作文成为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的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具体来说,该文以“探究疑问”的形式构架全篇,形式上极为引人注目,开头的“疑难问题”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论题,接下来,小作者分别用了三个较为典型的实事论据,从三个不同方面的“思路”对论题进行了“分析探究”,结尾水到渠成地对“分析探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全文条理清楚,结构紧凑,说服力强,很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