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乡情优美作文
高中思乡情优美作文
思乡情,就像一壶酒,酒越浓,情更浓。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作文:思乡情,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第一篇 思乡情
那是一个初秋的星期五,因为要布置考场,所以我回家的时候,正赶上上下班高峰期,天也黑透了。在地铁站和同路的同学分别后,我踏上了拥挤的立交桥,努力地想要穿过人流,到达对面。然而就在我快要成功的时候,人流又把我挤到了栏杆边,几次努力未果后,我放弃了挤过这波人流的想法,站在原地,静静等待着大波人流的涌过。
扶着栏杆,我第一次仔细地观察夜幕降临后的北京,在灯光的照耀下,即便是夜晚,北京也依然璀璨。车道和人行道一样拥挤,在暖黄色的路灯光和耀眼的车灯光的交织下,一条灯河远远地蔓延开来,仿佛看不到尽头。这条灯河的光芒遮住了银河和星星的光辉,连月亮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黯淡无光。北京的夜晚虽然和白天一样耀眼,但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感。
眼神随着灯河越飘越远,飘啊飘啊,仿佛飘回了我的故乡——四川。虽然我很少回四川,但是春节的时候我一定会回去。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香喷喷的年夜饭也不是过年的红包,而是泛着银光的江面和长长的灯河。四川的夜晚和北京的夜晚是不一样的,四川的灯河和北京的灯河也是不一样的。四川的灯河是由两排大红灯笼组成的,在漆黑的深夜,与星空、月亮相辉映,洒下点点温暖的橘色淡光;四川的夜晚是静谧的,偶尔有一两个人骑着摩托车滑过灯河,灯河便泛起点点涟漪,细细碎碎的灯光的波纹就这样悄然温暖了急于归家的人的心。与温暖的灯河相反的是泛着银光的江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江面便会笼上一层薄薄的雾,那是平静的江面最危险也最为神秘而美丽的时候。恬静的玉轮在洒下一片柔和的月光的同时,也洒下了一片宁静。
江边泊着几条小木船,它们就像酣睡中的婴孩,盖着月光织成的被子,幸福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安静而又满足地做着甜蜜的梦。待我回过神来时,已然被人群裹夹着走下了天桥。倏地,我的胸腔被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忧伤填满,那满满的,全是思乡情。
第二篇 思乡情
盛夏的六月,淡淡的念想遥远的家乡。静静的给自己倒杯清茶,透明的玻璃杯里荡漾着翠绿调皮的精灵,在小小的杯里自由飞舞。薄薄的水气袅袅升起,慢慢的慢慢的朦胧我的视线,笼罩我的脑海。人是很容易怀旧的感性高级动物,不知不觉一路走来,恍然发现已步入中年的行列,轻轻的留念一段岁月,搁浅生命里那些青春年华,感动生命是如此的安好!
静静的阅读着余光中老师的乡愁,轻轻的听着楼下民工或高或低的乡音,心里在悄悄弥漫着一种叫思乡的情绪,带着淡淡的忧伤,浅浅却力大无比侵袭藏在胸口里面,那颗热血澎湃却非常柔软的心。
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时间越来越久了,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到麻木不仁,直到听到那一声乡音,暖暖柔柔的方言,足以使你泪流满面,原来活着就是生命里最大的感动。那一刹那,工作上的苦累,生活里重负在那暖暖的乡音里得到了释放,像是父亲温暖的大手在抚摸那颗疲惫的心,像是母亲微笑着温暖的怀抱流浪已久的游子。思乡呀,在闷热的六月,你就像高空上火辣火辣的骄阳,烤炙在我亲爱的民工老乡们挥汗如雨的后背上,在我的心底哧嗤的响起。
站立在岁月的沟坎里,我虔诚的重新审视已经走过的年华。70后,80后,90后,都注定是到处漂泊的一代,不同的理想不同的目标相同的志在四方。我们的父辈含辛茹苦的生养的.我们,在我们长大以后却毫不犹豫放飞的我们,有多少次记得父母还站在村口痴痴张望,一如我们当年离家的情景。只是,你是否能透过高度近视眼镜看见父母的双鬓已生华发。只是,你是否感觉到父母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如松。唯一不变的是,你依然能在父母已经慢慢浑浊的眼睛里看见清晰的你。
思乡呀!,你就是我母亲亲手做的豆腐酿,快乐时想你入口清甜醇香,新鲜脆嫩。每一次回家,母亲都会用古井里的水,自己种的黄豆,用石磨做水豆腐酿迎接我,十几年来从没缺席过。思乡呀,你就是我母亲亲手做的苦瓜酿,悲伤时想你苦涩后那份浓浓的的爱意,那份浅浅的苦涩后绵长甘甜,那张透过泪水仍然清晰微笑的脸。思乡呀,你就是我母亲亲手种下的黄皮果树,每一年的盛夏,黄皮果飘香的季节,我的母亲就会守候在黄皮果树下,数着日子,等最枝头上的果子熟透,就是我们进家门的时刻到了。
也许父母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温暖的风景,在这美丽的风景里,需要我们自己来着色,来点缀生命里最好的自己,努力的工作,快乐的生活。父母温暖的微笑里包容着我们曾经的伤痛,鼓励着我们坚信雨后的彩虹更加阳光灿烂。
远眺新城的工地上,我的民工老乡依然在骄阳雷雨掺半下不知疲倦的忙碌着,也许是为了美好生活的拼搏,也许为了实现儿女的大学梦,也许为了住上新房子,和我一样漂泊在这个异乡里。愿我们都安好吧!心底静静的祈祷,收回目光,在轻轻的佛教音乐里,静静的敲打键盘,我的书房里就这样轻轻弥漫那一抹思乡情。
第三篇 思乡情
远离故乡,惜别故土,屈指一算,已将三十余载,而家乡的一草一木,田间小路,天蓝云淡,淳朴民风,夜晚满天的繁星,麦场里层层叠叠的麦草垛,深秋收获后路边留下的包谷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间地头悠闲吃草的牛羊,路边参天的白杨树和夏季崖边的槐花,果园的果子,却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一年四季,姊妹们的内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单都是母亲一手操劳缝好做成的,母亲也不吝啬,临走,还给她的姊妹们每人都给一些,想起来,多让人心酸呀,可惜,母亲却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只能把这美好的回忆永远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中,寄托对母亲不能忘记的切切哀思。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色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