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兰恩”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范文(精选3篇)
第1篇: 台风“兰恩”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大多数台风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区域,称为台风巷,在那里,地球上最强大的热带气旋最常发生。
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路径尽管千变万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这样三条:一是台风生成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进入南海,在我国广东、海南沿海或越南沿海登陆。一般在5-6、10-11月份出现的台风多取这条路径;二是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或日本的琉球群岛,在我国台、福建、浙和江苏沿海一带登陆。登陆后或者消失,或者再转向东北入海,7-8月份出现的台风主要沿这条路径活动;三是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直接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在东经125°以东转向东北的日本,这是5、10-11月台风最常见的抛物线路径。生成于南海的台风,移动路径较复杂,规律性不突出,难于归纳出常见路径。
台风路径遵循三个一般方向:
直道(或直跑者)。一般向西路径影响菲律宾、中国南部、中国台湾地区和越南。
抛物线的反曲轨道。风暴反复影响菲律宾东部、中国东部、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向北轨道。从起源点开始,风暴向北移动,只影响小岛屿。
少数风暴,如约翰飓风,由于起源于东太平洋/中太平洋并进入西太平洋,因此被重新命名为台风。
第2篇: 台风“兰恩”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第3篇: 台风“兰恩”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据徐明介绍,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三方面造成:
一是狂风。台风风速大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因此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飓风级的风力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特别是在建筑物没有被加固的地区,造成破坏更大。大风亦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得非常危险。
二是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下100毫米-300毫米,甚至500毫米-800毫米的大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三是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米-6米。如果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能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