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坚持发言范文汇总五篇
第1篇: 六个坚持发言
三步奏响生态宜居交响曲
生态繁荣就是文明繁荣,生态衰落就是文明衰落。倡导人人热爱绿色植物和绿色保护的文明时尚,使人人树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经常阅读景观经典,坚持治理战争,充分利用新模式,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根据村庄采取措施,以三步发挥生态宜居的交响乐。
常念山水经,绘制绿色生态画,奏响生态宜居的前奏曲。中华文明传承了50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从天人合一等简单睿智的自然观,到家喻户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融入生态、休闲、文化等元素,努力打造溪畔田园、花影人、健康圣地等生态宜居绿色名片
坚持治理战,再现田园风光,奏响生态宜居的协奏曲。保护生态环境在当代是有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违背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农村绿色生态治理,必须齐头并进地发展、保护和治理。要打破传统的碎片化、分散化治理模式,重点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做好山、河、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净水、污染控制、土地整合、绿化为目标,巧妙地画出生态环境发展和保护的图片。坚持生态森林种植
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碧水清波、青山叠翠、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环境,还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
善用“新模式”,共奔幸福致富之路,奏响生态宜居“变奏曲”。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保护与开发、治理与发展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也能成为建设发展的“金钥匙”。打通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的通道,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生态产业发展新路径。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地形气候、农耕文化等优势,结合区域性品牌、乡村示范点、康养旅游等资源,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构建产业发展“绿色银行”。同时,拓宽电商销售、网络直播等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有绿韵、有绿态、有绿魂的农产品、花卉苗木、中草药等特色品牌,不断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富饶之景。
第2篇: 六个坚持发言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方面作了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既为深刻领悟这一科学理论提供了基本路径,又为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基本遵循。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的理论,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根植人民群众、立足人民群众、扎根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思想营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根本所在。
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自立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
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中国发展的自主性,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所谓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毫不含糊,高扬了理想信念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确保了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与此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与世界,我们党坚持破立并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开拓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国进行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断增强历史定力。与此同时,要从根本上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提出符合形势发展变化的创新理论。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就必须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也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推陈出新的。
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聚焦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关键问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伟大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需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观念,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实现了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等等。这些突出理论与实践成就,是在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中取得的。
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胸怀天下,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阐明了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义利观、世界秩序观、全球治理观,描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蓝图。这些重要倡议与主张体现了大国领袖的广阔世界胸怀与强烈历史担当,为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选择,在应对当代人类层出不穷的新挑战新问题中,日益彰显出引领中国与世界走向更加光明前景的真理力量。
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六个必须坚持”构成了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了起来,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部内容之中,为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提供了“金钥匙”,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南。奋进新征程,必须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内涵、思想方法和实践意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第3篇: 六个坚持发言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习掌握这一科学理论的“金钥匙”,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乡村振兴、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不断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助力共同富裕,让党和人民好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要用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主动为员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近年来,中国石化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坚决扛好三大核心职责,产业控制力、科技创新力、安全支撑力不断提升。新征程上,我们要准确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决心恒心,心无旁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科技安全的能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确保始终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好、运用好守正创新这一方法论,在坚守根本性的大原则、大道理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做到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要保持思想敏锐度和开放度,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攻坚克难,使我们的工作更好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近年来,中国石化始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发展前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着眼点,培养发现问题的眼光、增强直面问题的勇气、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力破解制约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各种难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牢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做到能源保供与绿色发展一体推进、转型升级与科技进步一体联动、布局增量与优化存量一体实施、改革发展与公司治理一体统筹、经济责任与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一体担当,加快打造综合竞争优势,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鲜明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和博大胸襟。新征程上,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结合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企业排头兵。
当前,中国石化即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新征程上,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全力推动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扛稳新使命新任务,奋力打造具有强大战略支撑力、强大民生保障力、强大精神感召力的中国石化,以高质量发展的业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第4篇: 六个坚持发言
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两个大局”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历史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着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1.坚持人民至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历史就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人的规定性的历史。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而这种活动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人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并引起新的需要,不断形成包含生存需要、占有需要、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解放,但却没有带来人的解放。为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点,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人民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居住环境等关乎生活品质的需要逐渐升级。需要的向上发展是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自信自立,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
世界市场的开拓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在向其他地区扩散的同时,也通过不平等的“中心—外围”世界秩序,使大多数后发国家和地区依附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造成了“不发达的发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必须摒除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来就没有教科书,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没有现成答案。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应对当前的经济问题难以从已有理论和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对策,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3.坚持守正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应当在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条件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守正,就是要坚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保证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是要坚持历史主动,不断认识新规律,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坚持守正创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守正,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动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创新,就是要继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4.坚持问题导向,正确认识国民经济循环堵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了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在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问题和堵点,把握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面临着物质资料的需要同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性企业作为组织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其产品能否满足人民需要是决定循环能否顺利运转的最根本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并形成具体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不适应需求、技术资源“卡脖子”和产能过剩三大重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标准化模块部件,与国外强劲的市场需求相匹配,促进了国内生产扩张、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僵化特性,使其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适应性较差,随着外需疲软,国内消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支撑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改变,供给体系不再适应需求结构。大规模生产方式不仅不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转型,还使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资源能源高度依赖进口。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5.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一个经济循环的动态系统中,企业的购买、生产和销售各个阶段互相转化、互相制约,任何一个阶段的停滞都将导致整体循环停滞。在经济循环中,企业雇佣劳动者、购买生产资料的过程,又是劳动者获得工资、其他企业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卖出产品获得利润的过程,又是人们消费的过程;企业组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开展生产的过程,又是劳动者就业、生产资料被使用的过程。因此,必须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从整体高度系统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这就要求掌握经济循环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突出重点问题,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战略措施之间互相配合,系统推进。以高水平市场机制为保障,利用乡村振兴形成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和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重启经济循环;通过企业生产阶段的生产组织和技术革新创造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形成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形成产品有市场、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人民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更高水平的良性经济循环。
6.坚持胸怀天下,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旨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依托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
第5篇: 六个坚持发言
感悟实现绿色发展的三“要”诀
4月22日,时值第52个“世界地球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实现绿色发展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未来。
实现绿色发展要古为今用,善于在典籍中汲取智慧。《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鱼鳖”“材木”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按照规律进行捕捞和砍伐,不仅能够保护生态,还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一举两得。我国施行的“休渔期”“封山育林”等政策就与上述名句反映的道理相对应。反之,如果采用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等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一个国家的永续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作《齐民要术》中,“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等句子则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桑基鱼塘、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就是因地制宜的生动体现。
实现绿色发展要艰苦创业,敢于在实践中探索新路。五十多年前,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当地经常漫天风沙,内涝和土地盐碱化严重。恶劣的环境导致小麦低产,制约了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焦裕禄带病带领全县人民种植泡桐、翻淤泥压沙丘,实现了防风固沙;引黄淤灌,从而使得变盐碱地为良田,以此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时间来到21世纪,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余村人民遵循并践行这个理论,将原来的矿山打造成了公园,将原来的水泥厂关停并植树造林。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同样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上述两个鲜活的事例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活跃思维,要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为当地的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三是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率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实现绿色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要精诚团结,乐于在对话中谋求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正加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此次的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与习近平主席之前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一脉相承。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是部分,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实现全球绿色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个国家如果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消极影响。世界好,各国才会更好。中国有着“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意,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胸怀,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更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责任担当,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而不懈奋斗,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