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技创新人物事迹(合集四篇)
2024年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1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在窦铁成的身上似乎体现了这一点。
窦铁成是一届铁道部劳模、两次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他获得奖状、证书装满了整整一口大箱子。在中国中铁一局他被称为金牌工人,领导肯定、职工拥戴,威望很高。施工中,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一年四处跑,工程一个个顺利交,火车来了、机器转了、线路送电了,他露出会心的笑容,自豪写在那黝黑的脸上。
然而,对于家庭、对于妻女,窦铁成怀有愧疚之心。他的妻子这样数叨:“结婚三十年,他和我相守的日子加起来不过三年。孩子出生他不在,老人生病他不在,盖房他也不在,他永远都忙。我已经习惯了。他也有好的时候,年前我有病住院,他在跟前伺候了几天。呵呵,这么些年,我算第一回享了老汉一次福!”
窦铁成把一切奉献给了事业,给了企业,在“忠孝”之间苦苦徘徊。窦铁成把八亩责任田丢给妻子,他自责过,当大丫头怯生生喊他叔叔时,他心痛过;听说老母亲突发脑溢血,他着急过------当邻家感怀他“修电器”的情意,农忙时纷纷援手,他很是欣慰。当二个女儿先后考上研究生时,他眉飞色舞、欣喜若狂、把酒尽欢------
如今,有的人教育孩子如何奋发向上,一转身就哗啦哗啦打麻将。有的人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工作却吊儿郎当得过且过。有的人口口声声的漂亮话,就是懒得动一个手指头。对比窦铁成,他身上的品质难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窦铁成用他另一种的方式——他特有的大爱实现了“忠孝两全”。他无形之中教育、培养了女儿,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鼓舞、启发着女儿。大女儿说,父亲勤奋学习的样子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窦铁成生活上对家庭、女儿关心的很少,但是他思想上潜移默化,树立了精神的楷模。他的妻子说跟了老窦一辈子踏踏实实,作为丈夫他是成功的。三个女儿个个独立、出类拔萃,作为父亲他是优秀的。他的家庭在四邻八舍中最为祥和、令人羡慕,作为男人他有魅力!回到他最爱的工作中,工地是窦铁成最爱的大家庭,作为工人他是伟大的!
窦铁成那微驼、瘦削的身影,散发着咱筑路工人独有的气质,那就是爱者无怨、仁者无忧、勇者无畏、行者无疆!
2024年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2
人物名片
郑__
__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__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__省“151”人才第一层次,__市拔尖人才等。积极创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水生蔬菜、茶叶籽综合利用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为种植农户和加工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果在办公室里找不到他,多数时候,你总能在位于苏孟乡农科院的科研基地的田里找到他。
一件蒙着一层灰的深蓝大褂,一顶明黄色的破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蹲就是老半天。
我国知名“三农”专家顾益康是他的老友,见到此情此景,分外感慨:“你这个院长啊,跟我一样都是农民。”就连老家亲人从乡下来看他,基地里找了一大圈,愣是没认出他来:“哪有什么院长,就看到个农民。”
“农民院长”由此得名,他的名字叫郑__,现任__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他说:“我老家在兰溪农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当了十几年院长,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坚守在基层一线的科研工作者。
“院长的‘帽子’拎在手里,一来接地气一些,进村跟农民打交道,没啥距离感;二来自己能时时看到这顶‘帽子’,看到一份责任。”
坚守20年,只为一滴油
在这处科研基地里,有一片茶园,用白色的栅栏围着,茶树长了一人高,眼下已经挂果,郑__眯着眼看着这满树茶果,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用这些果实,便可提取茶籽油。
他常常在茶园里走走,时而察看茶树长势,时而若有所思。“中国一年要消耗3000多万吨食用油,其中大部分依靠国外进口。茶籽可以榨油,如果做大做强,意义重大。”
郑__的梦想是,用自己所学专业,为人民谋幸福。坚守20年,只为一滴油。“我研究这件事已经20年了,目前一亩地可以收500公斤茶叶籽。我的目标是2000公斤。”
过去,茶农采茶,只采茶叶,果实浪费了。如今叶果两用,如果收成达到预期,光茶树的原料产值就有约1。5万元/亩。这一研究,缘起于2000年,他遇到金东的一个农民,后者最先尝试茶籽榨油,引起了他极大的研究兴趣。这使他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郑__的不懈努力下,茶叶籽油成为全国课题,2024年10月26-27日,茶叶籽油国家标准宣贯会暨茶叶籽综合利用高峰论坛在__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和__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油脂企业的70余位专家和代表就《茶叶籽油》国家标准宣贯、茶叶籽营养健康和综合利用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20年来,郑__沉下心、俯下身,专注这件事。他说:“这可能就是初心吧,我离梦想越来越近了。”期间,他也曾到农业部挂职,借调到市里其他部门,最后他都依然回归到这片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上。
“只要功夫深,冷门变热门”
在郑__看来,在农科院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常常和院里的年轻人说,要沉下心,踏踏实实去搞科研。“要每天和植物对话,和基层的农民对话。农业科研只有接地气,才能出成果。”
人们总以为搞科研的跟社会的距离很遥远,郑__说,其实不然。“只要功夫深,冷门变热门。”常常看到街头巷尾、餐桌上出现的鲜食莲蓬、葡萄、火龙果……“有很多品种都是通过我们农科院专家选育或引种之后,才越来越常见的。”
郑__最初就是搞水生蔬菜研究的,冷门变热门,茭白就是一个经典案例。1999年,他带领团队开展水生蔬菜研究,如今,他是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水生蔬菜育种创新基地首席专家。__已成为全国茭白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很多年前,茭白的农药残留问题让老百姓望而却步,这几年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市场上的茭白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了,甚至可以生吃。十几年前不敢吃,现在大家抢着吃。这就是科研的魅力,让水生蔬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郑__说。
说到茭白,不能不提农科院团队的一位典型代表——市农科院水生蔬菜专家张尚法。这种曾经的冷门水生蔬菜,渐渐成了抢手货,由__农科院选育的近10个茭白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在新疆温宿、河北白洋淀等地,张尚法的引种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他已成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茭白岗位专家。除了茭白外,市农科院对于菱角和芋艿的研究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市农科院,张尚法是一个缩影,院里还有很多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农科专家。郑__总是不断激励大家:“这是最好的时代,袁隆平、屠呦呦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成为了时代楷模,这是大国荣耀。我们要珍惜这么好的环境,用平生所学,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农科院科研基地门口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这是郑__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4年,__省政府表彰全省“十二五”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五年一届的表彰活动,只有10人上榜,郑__榜上有名,且是全省地市唯一代表。虽荣誉“一箩筐”,“农民院长”依旧在路上。他总说:“咬定一个目标,用心、尽力去做,便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2024年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3
窦铁成有个口头禅:“看标准规范怎么说?拿规范说话!”工程施工,有两台50吨重的变压器就位后离标准还差1厘米,他带领大家干了两小时,直到分毫不差。技术考核,有名职工考了58分,他扣了人家三个月奖金。变电所管理,他在地沟里发现了一条草绳,罚了值班人员数百元。
1厘米、58分、一条草绳,有人说不影响大局、何必认真?然而一支二极管装反就可能导致火车掉道,变电所停电就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窦铁成深知“小恶不除,必酿大患”,他说不按标准施工就是给自己挖陷阱,不执行标准就是犯罪啊!
凡是窦铁成主持的工程,无一例外的顺利交工。业主赞叹之余常说,“我们想到的,你们做到的;我们没有想到的,你们还是做到了!”工程竣工,皆大欢喜,之前不以为然、粗枝大叶的职工这才明白窦铁成的良苦用心。在窦铁成“严字当头”的管理思想下,所在公司的整体施工能力持续增强,从电气化变配电专业的初学者成长为技术领航员。此时,那个过去得了58分的职工已是技艺扎实,能独当一面了。窦铁成把一种浩然正气传播给同事,运用在工作中,自觉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不出现一丝偏差。
标准看似教条刻板、冰冷无情,其实也散发着人性,充满了魅力。标准的制定恰恰是最大程度上满足需要,充分考量操作者的因素,所禁止的就是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所要求的就是应有的目标和高度。
一部机器,钢铁齿轮之间的传动,一旦遵循了标准,动作就变得柔和、富有美感。一个工程,每道工序的标准完全执行,会使工程运行的过程变得和谐有序,细节的完美就是一步步缔造精品。
窦铁成把《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烂熟于心、随手拈来,一丝不苟,运用实践、就是努力践行着这种精神。他苛求标准、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实际上已经超越标准的要求,逐步变成自觉自发的一种行为,引导成一种唯实唯美的工作正气,创造出一种高于标准的价值和精神。
别把标准当作羁绊,试着用心发现、用手创造那标准的魅力吧!
2024年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4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还记得这首气势澎湃、豪情万丈的歌吗?无论你记得与否,请看看咱们的窦铁成。
窦铁成是那种走在人堆里就难以发现的普通人,他头发灰白、脸庞黝黑,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执著、坚定。他的经历并不复杂,下乡务农、招工上岗、流动施工、四海为家,一落脚就是三十年。他从一个知识青年或者说农民后生起步,心中有大山河,手上勾画蓝图,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变配电专业的施工专家,成了咱们响当当的金牌工人。
有人却说,工人再怎么折腾也就是工人,有什么好学的!当下,“重学历、轻技能”的风气确实严重,轻视现场一线的操作工人,干什么工作都要看学历。公司内部也有杂音,只要有工程,还怕没人干!有的是农民工!
那么窦铁成呢?他身上的价值是否已经过时,是否无足轻重?
乌鞘岭铁路复线工地,三四月的天气比三九天还冷,地下冻层达四、五十米,仪器数据无法正常显示,窦铁成和咱们工人却成功了,这是工人身上最质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京珠高速公路某变电所施工现场,窦铁成挑战世界最新技术,攻克设备故障,在法国专家面前展示中国工人的风采,这是工人身上最自信的时代精神。窦铁成一路走来,桃李满天下,上至所在单位——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副总经理,下至普通电力工,很多人都称是他的徒弟。他授人以渔、共同进步,是工人身上最鲜明的团队精神。
从窦铁成的身上看到了当代工人的实力,他用行动冲破不良风气、打消误解,学习赢得尊重、实干率获殊荣!公司召唤他到哪里,他毫无怨言奔赴哪里。新的难题迎面挡住,他百折不挠、遇难争先。他带领大学生干工程、与专家教授制定标准,他是工人中的杰出代表,用双手和业绩,用奉献和拼搏证明了工人的价值,在变革的洪流中确立了当代工人的坐标,站立于时代潮头。窦铁成的身后还有很多平凡的中国中铁的工人,他们踏实工作,勇于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做强做大的基石和动力,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中坚力量。
一滴水怎么样才不会干涸?那就融入大海吧!窦铁成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融入中国中铁的优秀团队中,是咱们工人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