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爱你千千万万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书读了很多很多,每次别人提起一本书都会很“自豪”的说读过,但要分享一下感想或心得时,就有一点蒙圈,这本书讲的啥?!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失忆了,打开kindle里的图书馆,事实证明他们确实被读过,但仅仅只是眼睛读过,正如“我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
有一个主流观点是
“你不会记得你吃过的饭,但它们会变成你的血肉。你不会记得你看过的书,但它们会变成你的灵魂/阅历/见识/格局/认知。”
每当我对书失忆就会用这个观点安慰自己,然后继续扑到下一本书上去,久而久之,阅读量确实上去了,但是,我的灵魂好像迷路了并没有让我看到它。
我不否认多读书的好处,但我真的不想再消遣式读书或眼读书,因此便有了这一篇读后感,记录一些感受和联想。
《家书》对我而言是一本音乐和美术的启蒙书,自己的人文素养几乎为零,不会欣赏古典乐,不会赏析名画,更不懂古今中外的艺术史。我就像一块贫瘠之地开不出艺术的花。看完《家书》,开始有了一点改变,傅先生谈音乐,提到贝多芬、肖邦、莫扎特,对不同的曲目进行细致分析,并联系创作者的性格去感受作品,原来欣赏音乐可以是那么美妙的事情,于是试着去听了一部分。虽然我做不到傅先生那样去欣赏作品,只是原始的感受音乐的美好,感受音乐带给我情绪上的触动。只是静静的听,不是把它当成背景乐,享受和音乐独处的时光,希望你也能试一试。
看画更是视觉型,以文艺复兴前的水平,以写不写实的眼光来看画作,直到傅先生这一席话,点醒了我,它可以运用到各个地方。
“古人有这样的话 「看画如看美人」这是说,美人当中,其风神骨相,有在肌体之外者,所以不能单从她的肌体上着眼判断。看人是这样,看画也是这样。一见即佳,渐看渐倦的,可以称之为能品。一见平平,渐看渐佳的,可以说妙品。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的,那是神品、逸品了。美在皮表,一览无余,情致浅而意味淡,所以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这类作品,初看平平,却能终见妙境”。
人的一生是有目标感和使命感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尽可能不虚度光阴,追求美好的事物。傅先生每天的翻译工作至少是8小时,工作之余要读书、写家书、接待访客等等,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忙碌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一切从简不过多花费精力。
反观自己,在吃什么、穿什么这类小事上花的时间精力最多,工作没有做到出色,每天还感觉特别疲惫。从看这本书起,也开始了改变,晚上尽量在12前睡觉,早上7点之前起床,每天做半小时左右的瑜伽放松身心。已经坚持了一个月,慢慢开始,总会有一些不一样(早睡早起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为了自律而强迫自己自律)。
傅先生在勉励孩子用功的同时,也鼓励他多出去走走,回到大自然中去休息去调整去升华。
想一想哪些人会想要亲近自然呢?占比最多的恐怕要数小孩,他们渴望去户外。而成年人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坐拥天下,去公园去山里是太太太难了。但当你置身于山林之中,听着清泉从石上慢慢流过,看着飞鸟从树上轻轻飞过,追着蜜蜂从花上细细采过,也许会想要多几次来到户外。
《家书》中还有很多生活经验的分享,比如如何理财、组建家庭、养育孩子。理财是为了不被钱所累,合理的家用支出,让生活细水长流,也就可以不用为了生活拼命工作。家庭的和睦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好的伴侣是上天的礼物,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养小孩也是生命中的重要课题,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成长,让生命更饱满更立体。
在读初中时,是寄宿制,爸爸为了让我更好的适应独自在外的求学生活,也是给我写了很多信,其中最重要的是告诉我“做人不能显山露水,时刻要记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和同学们和平共处”,真的也是听进了他的话,在外读书期间,一直有比较好的人缘。父母关心孩子是天性使然,也幸亏有了他们的守护才让我成长为向日葵一样的人,谢谢您们!
《家书》真的是一本宝藏书,在里面你可以读出属于你的世界,快去读一读吧!
【精选】需要网站建站、网络推广可以到这里看一下,推广https:///SEM技术网10年推广经验,百余家案例,效果提升30%以上,帮您提升电话咨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