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怎么写?
这是我水的两千字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一些小想法。
四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流传度甚广,被不少人一读再读,反复品味。有人说:”好书不怕百回读。”只因为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地点所进行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与心得,我们的感受也随之逐渐加深。而我本次的阅读笔记想写的就是,这四次读《三国演义》的感受与原因。
记得小学初读《三国演义》,我脑海里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英雄人物形象:有情有义的刘关张三兄弟,记得他们三人在桃花下的庄重誓言,也记得他们三兄弟始终如一、肝胆相照;还有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先生和被他活活气死的周瑜周大都督;还有天下第一勇猛却又无情无义的神将吕布;还有长坂坡上杀了个七进七出、英勇救助的常山赵子龙。诸如此类的鲜活形象,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身心随之泛起波澜,爱恨至深处难以忘怀。
那时我只读懂了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年幼的心随着一个个英雄形象而喜怒哀乐。或许我当时幼稚的心境也就如同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吧,有着数不尽的共情心。
然后,我升学到了初中。我逐渐明白了天下之间,纷纷攘攘,皆为利来,又为利往的朴素道理。我虽然看到了更多的人物角色,但我关注的不再是一个人物形象了,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跃然于纸上的人。没有人是绝对的天使或者恶魔,世间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这个世界上有的只是利益的出发点与观察点。明白了这些之后,我眼中原先片面的人物形象。一个个突然变得饱满了许多,也多几分人间的烟火气,更接了地气,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距离也好像被忽然间拉近了许多。例如,刘备可能是个伪君子,他原先感动我的桃园结义以及三顾茅庐、摔阿斗,可能都只是实现他皇途霸业的特殊手段罢了。并且他既没有关羽张飞的武略,也没有诸葛亮的文涛才思,就连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都没人确切知道到底是真是假。还有孔明的过于稳妥、保守思想害他六出祁山而无果,但也多少成就了他西城施展空城计时的放手一搏,为他缔造了又一个民间久久流传的神话。还有关羽后期时常挂在嘴里的傲慢:“鼠辈竟敢插标卖首!”
这一个个真实的人让我明白了: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有人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亲贤臣,远小人。有人想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人想要捍卫四世三公的荣耀,甚至更近一层,向着天下至尊的位置发起了冲击。有人想要一统天下,问鼎中原,泰山封禅。而有人却想着为了家人、为了兄弟。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为了利益。君主诸侯的野心也罢,文人墨客的理想也罢,武将士兵的感情也罢。归根结底——都是欲望,都是利益。
到了这时,初中的我明白了人的复杂和人心的趋利性。我也读懂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没有绝对的利益,这些英雄的成败自然也转头空。只有那青山仍在,夕阳无限好!
之后进入高中的我,选择了文科,通过较为深入地学习历史。我又明白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进退。”的道理。本着读史以明智的目的,我又一次翻阅浏览了这本《三国演义》。这一次我关注的不是利益,而是那个波澜壮阔的东汉末年。我看到了封建时代的缩影,看到了万千寒门书生无力对抗已经腐朽的举荐制,看到了万千劳动人民无法应对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看到了有志之士无力变革的悲愤与气馁。然而,这一切的一切。豪门世家没有看到,权贵望族熟视无睹,东汉王朝的统治者昏庸无道,为野心勃勃者架空,无力回天。
如此,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先是张角三兄弟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起义耗尽了东汉王朝最后的一丝生机。然后便是董卓进长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各地各方诸侯势力交织混战,曹操官渡之战灭袁绍一统北方。再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刘备与孙权大胜,三分天下,三足鼎立,形成了片刻的安宁与和平,奠定了后期的三国大体发展趋势。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数,魏国的获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最后谁能想到,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之后,竟然被司马氏取代了。因此,后人时常感慨道:“夜起观烛,大笑!遥想三国多少豪杰,魏蜀吴三国争雄惨烈,天下归一,其姓竟非曹,非刘,非孙,而为司马家臣!”或许这便是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无力吧。东汉末年最终需要的只是一个重新统一的王朝,至于开国的君主是谁?姓什么,那都已经不重要了。
到了那时,《三国演义》对于高中的我来说,已经不是一本小说了,更为确切的说。《三国演义》在我眼里,已经成为了可以分析的史书了,尽管有些史料并不真实。作者罗贯中本人也有着强烈的尊汉鄙魏的观点,书籍本身也带有演艺的夸张色彩,但这并不影响《三国演义》它本身独有的特殊价值、历史色彩以及文学魅力。我也读懂了最后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或许,当我们放眼望去,或着眼于大局时,很多人或事物都会变得非常渺小。不过,究其原因是他们相对于时间长河而显得渺小,还是他们本就渺小。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老生常谈了。
以上便是我三读演义的看法。或者说,综上所述是我对杨慎《临江仙》的粗浅看法。
至于第四次的阅读,也就是大学第一个寒假期间的阅读。我明白的道理很简单。老实说,我第一次阅读的印象最深,因为我们的一次往往都是精读,用心耗时,真情实感,所以我对人物印象深刻;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只是粗浅的速读,不再将真心沉浸进去,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我开始动脑思考,吸收他人意见;而这第四次是在脑海里回想,动用的是记忆与感受。
读书如此,做事亦如此,做人不也一样吗?
[精选]喜欢易经的朋友可以看过来了,给大家推荐一个非常好的网站易经http:///太极之巅易学网旨在打造一个全面准确的易经学习网站,以推广正统易学为使命,目前网站收录周易全文详解及易经注解典籍几百部,搜索太极之巅就能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