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观后感精品锦集六篇
【篇一】鲁迅观后感精品
早闻朱安这个名字,只是知道她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相貌一般,身材矮小,是鲁迅的母亲鲁老太太安排的婚事,鲁迅极不喜欢她。当时我只是觉得朱安配不上鲁迅,一个封建旧时代的女性,奇丑无比,无才无德,但是,今天听完这部书籍后,我才发现那是自己的片面之词。
朱安原本也是家里特别受宠的女儿,当时的社会女孩子20左右就已经结婚生子了,朱安只是因为父母想让她找一个好人家而耽搁了,最后在朱安26岁时因为两家的关系而嫁给鲁迅。为此她也进行了漫长的等待,等了鲁迅八年才办理婚事。我想如果当时朱安没有嫁给鲁迅,而是嫁给与她门当户对的人家时,她的人生也不会如此凄苦悲凉。
其实朱安也并不是如此的目不识丁,她只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当她得知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后,并且有了属于他们的孩子,她曾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终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短短几句话,可以看出其文采过人。
就在鲁迅去世后,她的生活日渐困顿,但也替鲁迅守护着最后的尊严,当有记者去采访她时,她用绍兴话告诉来访者,“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自己的心。”到晚年,当有人资助她时,她都拒绝了,她用自己的行动为鲁迅留下了一丝丝尊严。我觉得这样的女性是伟大的,我们不能片面的去了解朱安。朱安,她是这个战乱年代的苦命人,是封建文化下的边缘人,是旧式婚姻里的寂寞人,她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
【篇二】鲁迅观后感精品
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读后感800字:
高达:
读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情书,我终于见到他对爱情的柔情,甚至有些肉麻矫情,但是这些都是那样可爱,鲜活率真。
他的第一封回信里用的称呼还是“广平兄”,起初信里内容尽是些关于人生、战斗、社会等的大话题。后来称呼变了,这是微妙的事情,“广平兄”换成了“乖姑”和“小刺猬”,信里讲述的都是生活琐碎。比如“牙齿补好了,只花了五元”。比如“吃了一元半的夜饭,十一点睡觉,从此一直睡到第二天十二点钟。”比如“我现在只望乖姑要乖,保养自己,我也当平心和气,渡过豫定的时光,不使小刺猬忧虑。”
他的署名也是跟着变换,从“鲁迅”到“迅”再到“你的小白象”。倘若是徐志摩,这样的称谓和署名,我会觉得再平常不过。可是这是鲁迅先生,他自称“你的小白象”,着实太有冲击力。
以前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局限于“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一个奋战在文学前线的铁人,但是我忽略了,他也是个有血肉之躯的凡人。
赵刚:
在大多数人眼中,鲁迅,或许是一个头戴盔甲,以笔为矛纸为盾的救国救命的勇士,然而读过了一些他与许广平的书信《两地书》,这位伟人的形象在我眼里更加立体了起来。
这本书留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们二人通信之间称呼的变化,从“吾师”到“迅师”,从“广平兄”到颇有戏谑意味的“H.M”,就从这些称呼里,我仿佛见证了他们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的幸福,而这样的幸福,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还有令我动容的,是他们之间思想上的碰撞。在思想上,鲁迅年长许广平17岁,他的想法更加深刻和直接,但是他在信中并不会过多的与许广平展开争辩,每当要说起许广平不爱听的“老实话”,都会一再小心翼翼地说:“我说这些,大概你又不喜欢听了。”我觉得这样的默契,这样的爱情,无关年龄,充满了温柔与鼓励。
我看到的大部分可能是他们生活中简单美好的那一面,他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对方的存在而焕然一新,这也是鲁迅先生能更专心地应对当时黑暗的社会,以文字医治当时社会的原因吧。
张尚义:
在《两地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大部分是鲁迅当时对许广平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以及人生的指导,虽然时过境迁,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指导价值。人生的道路往往是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很多曲折坎坷、遇到很多歧路岔口。读后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曾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无助。我费力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忙碌的价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这让我很不开心,但当我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的一段,鲁迅先生是如何在黑暗的时局下勇敢斗争的,我便从长久的困顿中解放出来,从两地书中传达的这种坚持和相互扶持令人感动。
庞凯音:
《两地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滔滔不绝很容易,可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谈。”我想,《两地书》就是一本鲁迅先生生活的杂录,在书中,我读到了鲁迅先生对爱情的痴,对国事的忠,读到了鲁迅先生漫漫数载的心路历程。
我发现,鲁迅先生也是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他也有懦弱想要退缩的时候,当然也有“我已决定不再彷徨,拳来拳对,刀来刀当,心里也就舒服了。”的蜕变,他也会有对心爱女子的可以用肉麻来形容的宠溺,叫她“乖姑”和“小刺猬”这些热恋中的男女才会使用的称谓。当然,书中更多的,还是鲁迅先生站在国家兴亡、民族发展高度的思考的政治问题、教育问题,我想这也就是一代伟人的真实写照吧!
【篇三】鲁迅观后感精品
读了《鲁迅》这篇文章后,我感到了时间的宝贵。
鲁迅是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也经常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即使是到了晚年,也会抓紧时间,为人民,革命做更多的事情,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曾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读了《鲁迅》这篇文章后,我也感到无比的羞愧。记得有一次,我约好了两个小伙伴一起去上补习班。可因为我前一天晚上太迟睡觉了,把这事给忘了。让小伙伴等了我半个小时,可我却迟迟没有到来,差点连累大家迟到了。
后来,小伙伴们说我浪费大家的时间,还言而无信。事后我也非常后悔,后悔当初没有珍惜时间,使我差点就失去了两个好伙伴。
通过这件事后,通过这篇文章《鲁迅》,使我更加了解到时间的宝贵。所以,从今以后我要更加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使我的生活更加快乐,光彩。
【篇四】鲁迅观后感精品
收录的45篇内山完造回忆鲁迅的珍贵文章,大多数从未在民国以后的报刊发表,主要来自民国时期的日文报刊和中文刊物,后都已停刊,成为绝版,因此非常珍贵……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回到鲁迅的那个时代去看一看。不只是因为想要亲眼去见证真实的历史,更是因为,他们这帮人太有趣了。比如内山先生,“连做买卖也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做,对谁都会劝道,就当是玩一玩嘛。”也因此传奇的“文艺漫谈会”在他的内山书店发展起来,本质就是“大家在书店里面吃着炒豆喝着粗茶,漫无边际地聊天,每月一次。”即使在那样动乱的年代,他们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样无时无刻紧绷着,而仍然有这样放松的状态。我对“内山完造”这个名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来自于中学时关于鲁迅的课文,以及鲁迅文章的偶尔提及。因为对详情知之甚少,只了解到这二人有些交情,具体怎样的交情却没有概念。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中提到“我常会嫉妒那些真的和鲁迅认识的人,同时又讨厌他们,因为他们的回忆文字很少描述关于鲁迅的"细节,或者描述得一点都不好”。的确,想要从鲁迅的同时代人的描述中了解关于他的细节,真的不容易,就连鲁迅自己,记录日常事件也非常简略,比如他和内山先生的相识,反映在日记中就只得一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往内山书店买书四种四本,十元二角”。好在有自称“说话啰嗦”的内山先生,这次初识得以以更加生动、详细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在他眼里,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一个穿着蓝色长衫,个子不高,走路很特别,鼻子底下留着黑色胡须,眼神清亮,虽然身形单薄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他们逐渐熟识之后,鲁迅也会开开他的玩笑“老版,行了哟!从早到晚都在工作!你也稍微休息会儿嘛,不然会生病的啊!哈哈哈……”在内山先生的记忆里,他是经常笑的,并且还不是微笑,而每次都是“哈哈哈”的爽朗大笑。或许因为我读书还少,这是我第……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追捧鲁迅是盲目的,谩骂鲁迅也是盲目的。鲁迅是以笔带枪,别人却拿鲁迅当枪。从鲁迅在世到去世后几十年,一直都有反对他的声音。内山完造在回忆鲁迅在书店的往事时就曾经提到鲁迅经常每……
【篇五】鲁迅观后感精品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篇六】鲁迅观后感精品
1、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在30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大家都说鲁迅有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2、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人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到了老年的时候,对时间抓得更紧。在他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他临死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3、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两样。”
4、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再写出这个词语的近义词。(2分)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词语,再写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2分)
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1、爱惜—珍惜;
2、节省—浪费;
3、第一段(第一—二节);
4、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节省时间就可以为人类多作贡献,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不应让时间白白流逝,是我读了《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所感触到的。
《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国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是如何爱惜时间,努力工作的事。在三十年里,他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万字。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生病还是健康,他都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直到离开我们的`那一刻,鲁导先生都没有浪费时间。
对比鲁迅先生,我多么惭愧。每天只想着如何消磨时间,如何玩耍。对学习,总是草草了事,便去休息,睡大觉……
记得放假开始的前几周,我便匆匆做完所有的作业,剩下的时间,便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至于那些课本、作业都被我堆在一边,直到报名的前一天才去整理,上面积有不少灰灰尘。开学了数学公式,语文词汇,英语单词,因为没有复习的缘故,大多忘得一干二净。致使老师提到那些旧知识时,我总是哑口无言,第一单元考试也一团糟,那个时候,我才深深地感到时间的重要。不过你们别以为我会就此“觉悟”,没过几天,又开始放松了,下一次考试过后,又后悔,但又只是“三在热度”……唉!但鲁迅,直到逝世的前三天还替别翻译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序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他的知识和成就,也是由珍惜时间,努力工作中得到的,他的每一天也因此过得充实、愉快,可想而知,时间是多么宝贵。所以,我应该彻彻底底地“觉悟”了。我坚信自己不会再是“三天热度”了,而是房屋的。我现在是六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更应如此,难道你们说不是吗?
除了珍惜自己的时间,同时也应爱惜他人的时间。鲁迅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参加会议,他总是准时到达,即使下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而我呢?同学聚餐,每次不让人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我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和鲁迅先生该是一对多么鲜明的对比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么办呀?不过,我想:只要从今天起,我不再迟到,不再浪费时间,一定可以将功补过,对吗?
谢谢你,鲁迅先生;谢谢你,《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因为这让我彻底醒悟了——不应让时间白白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