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俗语:“三十晚上无外人”,出嫁的女儿算是外人吗?
民间有很多关于大年三十的谚语,但最经典的却是“三十晚上吃年饭——没外人“。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过年是家人团圆的节日,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才可以称得上是拥有血缘关系的至亲。
但从民间习俗文化中却可以发现,早在古代社会由于女性地位较低,无论是尚未出嫁的女儿,还是已经家人的姑娘,都会被娘家人当作“外人”。
那么习俗“三十晚上无外人”,女儿算是外人吗?能不能留娘家过年?
第一、“三十晚上无外人”的习俗内涵
这句俗语或春节的习俗,说起来确实有一点伤人,父子、母女本来是构成家庭的基本单位,可是偏偏要在过年的时候分亲人和外人,不免会让家中的女儿暗自感伤。
因为从这句俗语的本义上来讲,说的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家里不能有外人在。在这个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里,一旦有外人在不仅会显得不和谐,或者说会破坏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而且也会把自家的财运带走。
父母是儿女的根,所以他们二老根本不可能是外人,儿子可以延续家庭香火,也不可能被当成外人。
很显然最后就剩下了女儿,因为过去女儿都被视为“赔钱货”,不仅光吃饭不干活,而且出嫁时还要为她准备嫁妆。
所以女儿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地位,尤其是已经出嫁的女儿,更是会被娘家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她们嫁人之后会给婆家添丁进口,相反娘家则白养活了一个大活人。再者说女人一旦出嫁,回娘家的机会就会特别少。
甚至有很多女人自嫁人之后,就再也没有和娘家人联系过。虽然这种无情无义的女儿不多,但是绝大多数女性却无法摆脱三从、四德的束缚。
所以女子一旦嫁出去之后,基本上就很少能回娘家了。更令人感到奇葩和气愤的是,古代女子以回娘家为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女儿一旦嫁人就是婆家人了,所以就算她们有机会能回娘家,但是回到娘家后却发现,娘家人对她们非常无礼。
不仅无法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甚至一些过分的娘家人,都不会不让出嫁的女儿进娘家门。为此不仅会伤透了女儿的心,而且还会导致女儿怨恨娘家人。
但这并不是说古代女性嫁人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娘家的权利了,按照习俗来看,大年初二是专门为她们设置的回门日。
可见按照古人的思想来看,出嫁的女儿就不是自家人了,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人”。根据这个思路可以下定论,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娘家都不欢迎出嫁的女儿回门。
因为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才会有节日氛围,一个“外人”就不要瞎掺和了。而出嫁的女儿对于婆家而言,绝对是如假包换的家里人。
所以按照当时的习俗规定,女方要跟自己的丈夫在婆家过年。这就是“三十晚上无外人”的由来,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现代人的思想都比较开明,结婚的女儿在娘家过年,还是在婆家过年并没有约束。
第二、时代在进步
家里人和外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家人并非仅限于具有血缘关系的至亲,无论是公公、婆婆还是岳父、岳母,都是女儿和女婿的亲人。
所以过年的时候无论在谁家团圆,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甚至很多关系比较融洽的家庭,女儿一家和女婿一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时候会同聚一席,一起过一个幸福、团圆的除夕夜。
但是在古代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原因也就在于女性的地位实在太低了,根本无权决定自己的人身自由。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婆家人像防贼一样防着她,而娘家人则将其当成了外人,所以最后不得不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遇。
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中,女儿如果无故归家会被人说闲话,所以出嫁的女儿随意回家,甚至会有被赶出去的风险。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几都是女人当家作主,所以她们选去谁家过年就去谁家过年,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