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佳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观刈麦佳句

【第1句】: 观刈麦名句赏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他的讽谕诗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 我们在这册中所要学习的《观刈麦》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

【第2句】: 《观刈麦》名句赏析

赏析: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行为,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翻译: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