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出处】唐·李白《春思》
【译注】 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 我 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 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鉴赏】 原诗中的燕: 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 “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 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 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 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
【全诗】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1】
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
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
【注释2】
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 的爱情。
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 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
③秦:今陕西一 带。
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 郁金香。”
【翻译】
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
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
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
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
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
【题解】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
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 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 “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 “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
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 “燕草”转到 “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 而且 “燕草”、 “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 “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 《诗经·氓》 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 《叹花诗》云: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 “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 “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
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 “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 《鹊踏技》 “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
李白曾作诗 《寄内》 :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 “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