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叶生翻译 聊斋志异叶生赏析|读后感
原文
淮阳叶生者(1),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2);而所如不偶(3),困于名场(4)。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宫署,受灯火(5);时赐钱榖恤其家。值科试(6),公游扬于学使(7),遂领冠军(8)。公期望綦切。闱后(9),索文读之,击节称叹(10)。不意时数限人(11),文章憎命(12),榜既放,依然铩羽(13)。生嗒丧而归(14),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15),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16)。
无何,寝疾(17)。公遗问不绝(18);而服药百裹(19),殊罔所效。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20)。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21),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日:“以犬马病(22),劳夫子久待(23),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24)。”公乃束装戒旦(25)。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惠,凡文艺三两过(26),辄无遗忘。居之期岁(27),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28)。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29),悉录授读。闱中七题(30),并无脱漏,中亚魁(31)。公一日谓生日:“君出余绪(32),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33)奈何!” 生日:“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34),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35)哉。”公以其久客,恐悮岁试,劝令归省(36)。惨然不乐(37)。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38)。公子又捷南宫(39),授部中主政(40)。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41),竟领乡荐(42)。会公子差南河典务(43),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44),锦还为快(45)。”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我今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46)。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47)。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衣冠履舄如脱委焉(48)。大恸,抱衣悲哭。子自塾中归,见结驷于门(49),审所自来,骇奔舍母。母挥涕告诉。又细询从者,始得颠末。从者返,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50)。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51);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52)。而况茧丝蝇迹,呕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53)!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54);傲骨嶙嶙,搔头自爱(55)。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56)。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57)。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58)?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59)。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60)。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61),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62),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翻译
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
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任淮阳县令。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便让叶生在官府读书,并资助他学习费用;还时常拿钱粮救济他家。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听说,召他来劝慰了一番,叶生泪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
没过多久,叶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经常送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不见效。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职,将要离任回乡。他给叶生写了封信,大致意思说:“我东归的日期已经定了,所以迟迟不走的原因,是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来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信被送到了病床上,叶生看着信哭得非常伤心,他让送信人捎话给丁公说:“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请先动身吧。”送信人回去如实说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
过了几天,看门的人忽然通报说叶生来了。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叶生说:“因为小人的病,有劳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也不安宁。今天有幸可以跟随在您身边了。”丁公于是整理行装赶早上路。
丁公回到家,让儿子拜叶生为师,并让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当时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但是却特别聪慧,文章看上两三遍,就不会再忘记。过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笔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进了县学成为秀才,叶生把自己过去考举人的范文习作,全部抄下来教公子诵读。结果乡试出的七个题目,都在准备的习作中,无一脱漏,公子考了个第二名。
一天,丁公对叶生说:“您拿出自己学问的剩余部分,就使我的儿子成了名。然而您这贤才却被长期埋没,有什么办法呢!”叶生说:“这恐怕是命中注定的吧。不过能托您家的福为文章吐口气,让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沦落,不是因为文章低劣,我的心愿也就足了。况且读书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没什么遗憾了。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抛掉秀才衣裳,才说是发迹走运呢!”丁公认为叶生长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误了参加岁试,便劝他回家。叶生听说后脸上现出了凄惨不乐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强让他走,就叮嘱公子到京城参加会试时,一定要为叶生稍纳个监生。
丁公子考中了进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时带着叶生,并送他进太学国子监读书,与他早晚在一起。过了一年,叶生参加顺天府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务,他就对叶生说:“此去离您的家乡不远。先生已经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该何等令人高兴。”叶生也很喜悦。他们择定吉日上路。到了淮阳县界,丁公子派仆人用马车护送叶生回了家。
叶生到家下车,看见自己的门户很萧条,心里非常难过。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妻子正好拿着簸箕从屋里出来,猛然看到叶生,吓得扔了簸箕就走。叶生凄惨地说:“我现 在已经中了举人了。才三四年不见,怎么竟不认识我了?”妻子站在远处对他说:“您死了已经很久了,怎么又说显贵了呢?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有埋葬,是因为家里贫穷和儿子太小的缘故。如今儿子阿大已经成人,正要选择墓地为您安葬。请不要作怪来惊吓活人。”叶生听完这些话,显得非常伤感和懊恼。他慢慢进了屋,见自已的棺材还停放在那里,便一下扑到地上没了踪影。妻子惊恐地看了看,只见叶生的衣帽鞋袜脱落在地上。她悲痛极了,抱起地上的衣服伤心地大哭起来。儿子从学堂中回来,看见门前拴着马车。他问明赶车人的来历,吓得急忙跑去告诉母亲。母亲便流着眼泪把见到的情景告诉了儿子。娘俩又仔细询问了护送叶生的仆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仆人返回,如实报告了主人。丁公子听说,泪水浸湿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着马车哭奔到叶生的灵堂祭拜;出钱修墓办理丧事,用举人的葬礼安葬了叶生。又送了很多钱财给叶生的儿子,并为他请了老师教读。后来丁公子向学使推荐,使叶生的儿子第二年入县学成了秀才。
异史氏说:魂魄跟从知己,竟然会忘记自己已经死了?听说的人都表示怀疑,我却深信不疑。知心的情侣,可以离魂相随;亲密的友谊,纵使千里亦可与好友梦中相会。又何况应举文章是我辈读书人精心结撰缮写;它是否能遇真赏,正决定着我们命运的穷通呢!叹息啊!命运不蹇,时运不济。经历之处,总难遇合,只能空自对影愁叹;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怜。可叹穷厄困顿,招致势利小人的嘲侮。多次落榜的人,从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讥贬得毫无是处;一旦名落孙山,则文章到处都是瑕疵。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献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举世贤愚倒置,能慧眼识人的伯乐如今又在哪里?当道无爱才之人,不值得指望!反侧展望,可叹四海茫茫,竟无以容身之所。人生在世上,只有闭着眼睛走着路,任凭造物主的安排而已。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令威出现,让人生死跟随他呢?唉!
注释
(1)淮阳:县名,在河南省东部。
(2)冠绝当时:超越同时之人。冠,第一名,首屈一指。绝,超越。
(3)所如不偶:所向不遇。不偶,犹言数奇,指命运不好,遇合不佳。
(4)名场: 指求取功名的科举考场。
(5)即官署,受灯火:谓留住县衙,得到照明等学习费用的资助。灯火,此指照明费用。
(6)科试:也称科考。乡试之前,备省学政到所辖府、州,考试生员,称为科试。科试成绩一、二等的生员,册送参加乡试,称录科;被录送的生员称科举生员。
(7)游扬:随处称扬。学使:即提督学政,又称提学使、提学、学院、学台、学政等,是明清时代掌理一省学校、科举的长官。
(8)领冠军:指科试获第一名。领,取得。
(9)闱后:指秋闱(即乡试)之后。各省乡试在仲秋八月举行,因称秋闱。 闱,科举考场,又称贡院。
(10)击节称叹:击节原义是用手指击拊为节拍,以寻按乐曲的韵律节奏;后常借以形容对诗文的赞叹、激赏。
(11)时数:时运。数,命定的遭遇。
(12)文章憎命,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意思是好文章会妨害好命运。
(13)铩(shà厦)羽:鸟羽摧落;比喻乡试受挫落榜。《淮南子·览冥训》:“飞鸟铩翼,走兽废脚。”《说文》:“铩,残也。”
(14)嗒(tā塔)丧:沮丧;失魂落魄。《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 嗒焉似丧其偶。”
(15)考满:是明清两代对政府官员的考绩办法之一。这里指对外官的考绩,即由吏部考功司主持的“大计”。清顺治初期,外宫三年大计;顺治后期,定外宫三年考满议叙例。康熙元年,内外官考绩皆用三年考满制。其制,外宫大计以寅、已、申、亥岁,四品以下官员以五等议叙(一等称职者记录,二等称职者赏赉,平常者留任,不及者降调,不称职者革职)。详《清史稿·选举志六·考绩》。
(16)杜门:闭门。此指不与外界交往。杜,堵塞。
(17)寝疾,卧病;病倒在床。
(18)遗(wèi卫)问:馈赠所需,慰问疾病。遗,赠予。
(19)百裹,百剂。裹,指药包。
(20)解任:解职,卸任。
(21)病革(jī亟)难遽瘥(chài差),病重难望速愈。革,同“亟”。 瘥,病愈。
(22)犬马病,对自己疾病的谦称。
(23)夫子:先生,老师。旧时县学生员称本县县令为老师、老父师,自称学生、门生。
(24)从杖履:犹言随侍左右。古礼老人五十得拄杖。又唯尊者得脱履于户内,晚辈有代为捉杖纳履的责任,所以“从杖履”是敬老事尊之词。《礼记·曲礼》:“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早暮,侍坐者请出矣。”
(25)束装,整顿行装。戒旦:意思是警戒黎明贪睡,早起及时出发。《文选》赵景真《与嵇茂齐书》:“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
(26)文艺:指“闱墨”之类供科举士子揣摩研习的八股范文。
(27)期(jī基)岁:满一年。
(28)入邑庠:成为县学生员,俗称秀才。邑庠,县学。
(29)所拟举子业,指叶生平日为应付科举考试而习作的八股文。拟,谓拟题习作。举子业,又称四书文,即八股文。
(30)闱中七题,明、清乡试、会试的头场试题大都是七题,其中“四书义”三题,“五经义”四题。这里“七题”指乡试的头场试题。头场成绩即能决定能否录取,二、三场成绩只作参考,所以再昌因头场七题作得好而取中亚魁。
(31)亚魁:乡试第二名。第一名称乡魁、乡元或解元。
(32)出馀绪:拿出本人才学的微末部分。馀绪,微末,残馀。馀绪,义同绪馀。《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33)黄钟长弃:比喻贤才被长期埋没。《楚辞·卜居》:“黄钟长弃,瓦釜雷鸣。”黄钟,古乐中的正乐,比喻德才俱优的人。
(34)非战之罪:《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该下战败后曾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叶生借喻自己半生沦落,功名未就,是命运使然,而非文章庸劣。
(35)“何必”二句:意思是说,不必取得科举功名,才算作发迹走运。 宋代王禹偁《寄砀山主簿朱九龄》诗:“忽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学最少年;利市襴衫抛白紵,风流名字写红笺。”白纻,一种质地细密的白夏布,借指士子取得科举功名前所着的白衣。取得科举功名后,就脱去白衣,改穿襴衫(官服)了。利市,语出《周易·说卦》:“为近利,市三倍。”本指由贸 易获得利润;后来比喻发迹、走运,俗称“发利市”。
(36)岁试:各省提学使干三年任期内到所辖府、州考试一次生员课业,以六等定优劣,谓之岁试。在外地的生员须回原籍参加岁试,所以丁公劝叶生归省。归省,本义是回乡探望父母,这里实指回乡应试。
(37)生惨然不乐,底本无“生”字,据铸雪斋抄本补。
(38)纳粟:明清设国子监于京城,国子监生员称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不必参加岁试。自明景泰(1450—1456)以后,准许生员向朝廷纳粟,享受监生待遇;后代循例纳粟(实际用银子)人监的生员,又称例监。
(39)捷南宫:指会试中式,即考中进士。明、清举人考进士,会试是决定性的一轮考试。南宫,汉代把尚书省比作南方列宿,称之为南宫。宋、明以来则称礼部为南宫。会计由礼部主持,因称会试中式为捷南宫。捷,谓获胜、取中。
(40)部中主政:明清于中央六部各设主事若干员。主政是主事的别称,职位低于员外郎。据下文所言“差南河典务”,“部”当指工部。
(41)人北闱: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乡试。明代在顺大府(北京)和应天府(南京)各设国子监,两处乡试应考生员多为国子监生,因而分别称为北闱和南闱。清代无南闱,而顺天乡试初仍习称北闱。
(42) 领乡荐:指考中举人。唐制,参加进士考试者,例由地方长官(刺史、府尹)考试荐举,称为乡举或乡荐。后代因称乡试中式者为领乡荐,或简称领荐。
(43)差南河典务:奉派到南河河道办理公务。清初自顺治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前,河道总督所辖的江南省河道,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民江以北的黄河、运河水系,时称南河。《清会典》卷四十七“工部·都水清吏司:掌天下河渠关梁川途之政令,凡坛庙殿廷之供具皆掌焉。”
(44)奋迹云霄:致身云路;谓一举成名,前程远大。此即指中举人
(45)锦还为快:衣锦还乡,堪称快事。《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46)卜窀穸(zhūn—xī谆夕):选择墓地:指安葬。窀穸,墓穴。
(47) 怃然惆怅:此据铸雪斋抄本。底本“惆”误作“筹”。怃然,失意的样子。
(48)脱委:蜕落在地。脱,通“蜕”。委,丢弃,掉落。
(49)结驷:拴马。
(50)游泮:进学;成为秀才。泮,指泮宫,周代诸侯所设的学校。代指府、州、县设各类官学。
(51)“同心倩女”二句:意思是,知心的情侣,可以离魂相随。唐陈玄祐《离魂记》:张倩女与表兄王宙相恋,遭父亲梗阻,倩女离魂追随王宙出走。五年后夫妇同回娘家,倩女的离魂才与床上病体合而为一。
(52)“千里良朋”二句:是说,真挚的友谊,可使远隔的良朋梦中往会。《文选》沈约《别范安成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李善注引《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中道,便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按,此殷引文,不见于今本《韩非子》)这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53)“而况”四句:承接“同心倩女”四句:领起下文科场失意的感慨。意思是,又何况应举文章是我辈读书人精心结撰缮写;它是否能遇真赏,正决定着我们命运的穷通呢!茧丝,比喻文章章句妥贴。本《文心雕龙·章句》:“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绪,即丝)。蝇迹,即蝇头细字。陆游《读书诗》之二:“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比喻文章缮写工整。学士,学子、读书人;与隔句“我曹”互立足义,意为“我辈读书人”。呕心肝,用唐代诗人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写李贺作诗构思极苦,其母叹息说:“是儿要当呕出心肝乃已尔!”流水高山,用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琴曲(见《吕氏春秋·本味》)比喻高雅绝俗、不易被人赏识的作品,通,沟通。性命,品性和命运。作者认为,文章是作者性格、品质的表现,它的遭遇如何,则决定作者的命运穷通,所以说文章沟通性、命。
(54)“行踪”二句:经历之处,总难遇合,只能空自对影愁叹。行踪:踪迹所到之处。落落,孤单落寞的样子。左思《咏史诗》:“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对影,身与影相对,形容孤单。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55)“傲骨”二句: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怜。嶙峋,用山石突兀形容傲骨坚挺。搔头,失意无计的样子。杜甫《梦李白二首》:“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自爱、自惜、自珍。又,《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方言》注引作“薆”,义为隐蔽,则搔首自爱,谓抑志自持,不失其节。
(56)“叹面目”二句:意思是,自叹穷厄困顿,招致势利小人的嘲侮。 面目,指服饰容止等外观表现。酸涩,寒酸拘执,不舒展洒脱。来,招致。鬼物揶揄,比喻势利小人的奚落。《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晋阳秋》:晋代罗友为桓温掾吏,不得意。一日,桓温设宴送人赴郡守任,罗到席最晚。桓温问他,他回答说:“民首旦出门,于中途逢一鬼,大见揶揄,云:‘吾但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耶?’”
(57)“频居”四句:意思是说,多次落榜的人,从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讥贬得毫无是处,频居康了之中,多次处于落榜境地。宋范正敏《遯斋闲览》:唐代柳冕应举,多忌讳,尤忌“落”字,至称安乐为安康。榜出,令仆探名,还报曰:“秀才康(落榜)了也!”又据宋范公偁《过庭录》:宋代孙山滑稽多才,偕乡人子同赴举,榜发,乡人子落榜,孙山名居榜末。乡人问其子得失,孙山说“解名(榜文名单)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后因又称落榜为“名落孙山”。
(58)“古今”四句:大意是说,古往今来,因种种原因而悲愤痛哭的人很多,只有怀宝受诬的卞和像你;举世贤愚倒置,能识俊才的伯乐在当今又是谁人!卞和惟尔,意思是只有你的处境类似卞和。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得璞于楚山中,献之厉王、武王,皆以为诳,刖其左右足!文王立,卞和抱璞哭楚山下,王使人理其璞,得美玉。见《韩非子·和氏》。逸群之物,超群的骏马。伯乐伊谁!谁是伯乐。伯乐,春秋秦国人,与秦穆公同时,姓孙名阳。其事略见于《庄子·马蹄》、《楚辞·怀沙》、《战国策·楚策》等记载。伯乐善相马,后代因以喻善于识才的人。《汉书·贾谊传》载,贾谊曾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屈原《九章·怀沙》有“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伯乐既没,骥焉程兮。”这四句概括了这些病愤之言。
(59)“抱刺”四句:意思是,当道无爱才之人,不值得干渴!反侧展望,四海茫茫,竟无以容身。《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平原祢衡传》:“衡字正平。建安初,自荆州北游许都······时年二十四。是时许都虽新建,尚饶士人。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而无所适。”又《古诗十九首》:“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此综取其词成句。赵翼《陔馀丛考》:“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刺,即后代的名帖、名片。明清时用红纸书写名帖,用于拜谒,又称拜帖。灭字,字迹磨灭。
(60)“人生”三句:仍是作者痛愤之言,大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可不必认真、清醒,只须闭眼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一切听天由命。合眼:有不理会是非曲直、不计较得失、不与别人比量等意思。放步,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造物,造物主、上帝。低昂,抑扬,升沉、意谓摆布。
(61)昂藏:气概不凡的样子。
(62)令威:借指淮阳县令“关东丁乘鹤”。《搜神后记》:丁令成,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冲天飞去。
赏析
一个本已经死去的人,竟然凭着一股怨气而又幻出一个人形去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读到这些我们只能惊叹蒲氏著文的立意之奇巧、构思之新颖、想象之丰富。这应该是这篇文章最明显的艺术特征了。
《叶生》表现的又一个艺术特征是反映时事,现实性强。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流弊越来越明显。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读书人埋头于时文八股,“代圣贤立言”,有的考生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行贿行骗,捞个举人、进士;有的主考官,或有眼无珠,或徇情枉法;以致真才实学者往往名落孙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又挤入衣冠之列,使本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扼杀人才的机器。叶生如此的遭遇蒲松龄也深受其害,这应该是他写这篇文章的原始动机。
为了进一步揭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毒害之深,作者并不以叶生的生作为结局,而是让叶生之魂随丁乘鹤而去,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教给丁,使其学业大进,很快登位做官。这一方面证明了叶生的确有真才实学,考不中并不是文不如人,另一方面也向人们展示了他“己不能达,而徒能致”的悲惨命运。接下来,作者写叶生因门生的帮助,获取了功名,衣锦还乡,回家见到妻子,说道:“我今贵矣。”这句话出自生前贫寒、亡已多年的叶生之口,听来令人心酸、心痛!《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举人,疯疯癫癫,连叫“我中了”。此二人之言,何其相似乃尔!使人疯,致人死,死而不悟,这就显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 《聊斋志异》中对于科举制度的弊病的批判,尽管不及后来吴敬梓那样全面、彻底和深刻,但他是清代第一个以小说的形式来批判科举制的作家,而且笔锋相当犀利和尖锐。
读后感
《叶生》算得上聊斋的名篇,因为他涉及到封建时代的科举,也涉及到叶生的形象有蒲松龄的影子。故事写到叶生词赋冠绝却名落孙山,写到叶生受县令丁公赏识和接济,写到叶生在丁公解任时仍受邀同行,写到叶生用心辅导丁公子学业使其出人头地。这些情节,看似纷繁,其主要意思指向却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通过这个故事,体现科举失败者的内心苦闷,表达他们在科场输得不服的想法,企图向世人指出:不是他们不行,他们很有本事的,只是种种原因阻碍了他们仕进的道路。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