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张老相公文言文翻译 聊斋志异张老相公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聊斋志异张老相公文言文翻译 聊斋志异张老相公赏析

文言文

张老相公,晋人[1]。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2]。舟抵金山[3],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煿膻腥[4]。盖江中有鼋怪[5],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 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询鼋之异,将以仇鼋。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6],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7], 投以半体[8],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 起炉山半,冶赤铁,重百余斤。审知所常伏处[9],使二三健男子,以大箝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 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翻译

有个张老相公,是山西人。因女儿将要出嫁,就携带家眷到江南去,亲自为女儿置办嫁妆。船到金山时,张老相公欲先过江,嘱咐家人在船上切莫煎炒有腥膻气味的鱼肉。因为江中有只大鼋作怪,它闻到香味就要出来毁船吞人,在这里已经为害很久了。

张老相公走了以后,家人忘记了他的嘱咐,在船上烤肉。忽然,江中巨浪滔天把船打翻,张老相公的妻女等人全落水沉没。张老相公乘小船回到大船停靠的地方,不见妻子女儿,痛不欲生,恨不得立刻报仇。他登上金山,拜见了金山寺的和尚,打听鼋怪为害的情况,想除鼋报仇。僧人听了非常害怕,惊讶地说:“我们整年整月住在它的近处,怕遭到祸害,只好将它当神仙供奉,祈祷它不要发怒。经常屠猪宰羊,半只半只地投入江中,鼋即跃出吞食而去。谁敢与它作对啊!”

张老相公听后,立刻想出一个报仇的计谋。他找来几个铁匠,在金山的半腰处安起炉灶,炼成一块百余斤重的大铁块。问清了大鼋常出没的地方,叫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用大铁钳举起铁块投向江中。鼋跃出,疾吞而下。一会儿,江上波涌如山,顷刻又浪息波平,那大鼋的尸体已浮上水面。过往的商客和金山寺的僧人都为之欢快,修建了张老相公祠,在祠内悬挂了张老相公的像,并把他当做水神供奉。人们向他祈祷,都很灵验。

注释

[1]晋: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地当今山西一带。因以为山西省的简称。

[2]躬市奁(lián 联)妆:亲自购买嫁妆。奁,古时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奁妆,即妆奁、嫁妆。

[3] 金山: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原孤耸江中,自清末渐与南 岸相接。山上有寺,即金山江天寺,简称金山寺。

[4]煿(bó伯):煎炒。

[5]鼋(yuán 元):大鳖,俗称“癞头鼋”。

[6]吾侪(chái 柴):吾辈, 我们这些人。侪,辈。

[7]牲牢:古时祭祀用牛、羊、豕,色纯曰“牺”,体全为“牲”;牛、 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用羊、豕,称“少牢”。时斩牲牢,谓经常 杀牲作祭品。

[8]投以半体:即以牲体之半投入水中。

[9]审知:察知。

赏析

《张老相公》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文章篇幅短小,情节悲壮,讲述了张老相公报仇心切、杀掉鼋怪的事情,他胆大心细、不畏强暴,敢于破除迷信、挑战凶险,其崇高精神,让人们感戴万分。本书类似描写人物对抗强权的篇章不少,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