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王者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湖南巡抚某公,遣州佐押解饷金六十方赴京[1]。途中被雨,日暮愆程[2],无所投宿,远见古刹,因诣栖止[3]。天明,视所解金,荡然无存。众骇怪,莫可取咎[4]。回白抚公,公以为妄,将置之法。及诘众役,并无异词。公责令仍反故处,缉察端绪[5]。
至庙前,见一瞽者,形貌奇异,自榜云:“能知心事。”因求卜筮[6]。瞽曰:“是为失金者。”州佐曰:“然”。因诉前苦。瞽者便索肩舆[7],云:“但从我去,当自知。”遂如其言,官役皆从之。瞽曰:“东。”东之。瞽曰:“北。”北之。凡五日,入深山,忽睹城郭,居人辐辏[8]。入城,走移时,瞽曰:“止。”因下舆,以手南指:“见有高门西向,可款关自问之。” 拱手自去。
州佐如其教,果见高门,渐入之。一人出,衣冠汉制[9],不言姓名。州佐述所自来。其人云:“请留数日,当与君谒当事者。”遂导去,令独居一所,给以食饮。暇时闲步,至第后,见一园亭,入涉之。老松翳日[10],细草如毡[11]。数转廊榭,又一高亭,历阶而入,见壁上挂人皮数张,五官俱备[12],腥气流熏。不觉毛骨森竖,疾退归舍。自分留鞹异域[13],已无生望,因念进退一死,亦姑听之。明日,衣冠者召之去,曰:“今日可见矣。” 州佐唯唯。衣冠者乘怒马甚驶[14],州佐步驰从之,俄,至一辕门[15],俨如制府衙署[16],皂衣人罗列左右,规模凛肃。衣冠者下马,导入。又一重门。见有王者,珠冠绣绂[17],南面坐。州佐趋上,伏谒。王者问:“汝湖 南解官耶?”州佐诺。王者曰:“银俱在此。是区区者[18],汝抚军即慨然 见赠,未为不可。”州佐泣诉:“限期已满,归必就刑,禀白何所申证[19]?” 王者曰:“此即不难。”遂付以巨函云:“以此复之,可保无恙。”又遣力士送之。州佐慑息[20],不敢辨,受函而返。山川道路,悉非来时所经。既 出山,送者乃去。
数日,抵长沙,敬白抚公。公益妄之,怒不容辨,命左右者飞索以䌈[21]。 州佐解襆出函,公拆视未竟,面如灰上。命释其缚,但云:“银亦细事,汝姑出。”于是急檄属官[22],设法补解讫。数日,公疾,寻卒。先是,公与爱姬共寝,既醒,而姬发尽失。阖署惊怪,莫测其由。盖函中即其发也[23]。外有书云:“汝自起家守令[24],位极人臣[25]。赇赂贪婪,不可悉数。前银六十万,业已验收在库。当自发贪囊,补充旧额。解官无罪,不得加谴责。前取姬发,略示微警。如复不遵教令[26],旦晚取汝首领。姬发附还,以作明信。”公卒后,家人始传其书。后属员遣人寻其处,则皆重岩绝壑,更无径路矣。
异史氏曰:“红线金合,以儆贪婪[27],良亦快异。然桃源仙人[28],不事劫掠;即剑客所集[29],乌得有城郭衙署哉?呜呼!是何神欤?苟得其地,恐天下之赴愬者无已时矣[30]。”
翻译
湖南巡抚某公,派遣一名州佐押解六十万两饷银进京。途中,遇到大雨,耽搁到天晚,误了行程,找不到住宿的地方。远远望见有座古庙,州佐便驱赶着役夫,去古庙投宿。住了一晚,天明起来一看,押解的银子已荡然无存。众人都大惊失色,极为奇怪。到处找寻不到,州佐只得返回,禀报了巡抚。巡抚认为他在说谎,要惩办他。等到审讯役夫们时,也都是众口一词。巡抚便责令州佐,仍回古庙去缉查头绪。
州佐返回古庙,见庙前有个瞎子,相貌非常奇异,标榜说:“能知人心事。”州佐便求他给算算卦。瞎子说:“你必定是为了丢失银子的事。”州佐回答说:“是的。”便告诉瞎子自己因丢失饷银被巡抚重责的情形。瞎子让他找一顶二人抬的小轿,说:“只管跟着我走,到时你就知道了。”州佐听了,便找来顶轿子抬着瞎子,自己和差役们跟着他走。瞎子说:“往东。”众人便都往东走;瞎子又说:“往北。”大家便又往北走。一连走了五天,进入一座深山中,忽见一座城市,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川流不息。进城后,又走了一会儿,瞎子说:“停下。”从轿子上下来,用手往南指了指,说:“往前走,见有个朝西开的大门,你就敲门询问,自然会知道。”说完,拱拱手自己走了。
州佐按照瞎子说的,又往前走了走,果然见有座大门。走进门内,一个人迎出来。看那人的穿戴衣著,都是古时装束,见了州佐,也不通报自己的姓名。州佐告诉他自己是从哪来的及来的缘由,那人说:“请你暂住几天,我和你去见主事的。”便领着州佐来到一间屋子,让他住下,按时供给饮食。州佐闲得没事,走出屋子蹓跶着闲逛。来到屋后,见有个花园,便进去游览。花园里,高大的古松遮天蔽日;地上细草茵茵,像铺着层绿色的毡被。穿过几处画廊亭阁,迎面见一个高亭,州佐信步登上石阶,走了进去。忽然发现墙上挂着几张人皮,脸上的五官样样不缺,腥气熏鼻。州佐毛骨悚然,急忙退出,回到了自己的屋子。自己想:看来这次得将皮留在这异域他乡了,已没有生还的希望。又想反正是死,听之任之吧。
第二天,早先的那人,来叫他走,说:“今天就可以见到主事的了。”州佐连声答应。那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跑得很快,州佐徒步跑着跟在后面。不一会儿,到了一个辕门,很像是总督衙门。众多的皂隶排列在两边,气象十分威严。那人下马,领着州佐进去。又进了一重门,才看见一个大王戴着珠冠,穿着王服,面南坐着。州佐急忙走上前,跪地拜见。大王问:“你就是湖南巡抚的押解官吗?”州佐答应。大王说:“银子都在这里。这么一点点东西,你们巡抚就慷慨地送给我,也未尝不可。”州佐哭着诉说:“巡抚大人给我的期限已满了,回去后交不出银子,我就要被处死了。大王留下银子,我回去后空口无凭,怎么向巡抚大人交待呢?”大王说:“这也不难。”交给州佐一个大信封:“拿这个回去向巡抚交差,可保你无事!”说完,派了几个力士送州佐回去。州佐大气不敢喘,哪里还敢申辩!只得接下信,退出返回。力士送他走的山川道路,完全不是来时走过的。出山后,送的人才回去了。
州佐几天后才赶回长沙,去禀报巡抚事情的经过。巡抚听了,越发认为州佐在说谎欺骗自己,愤怒地命左右将他捆起来。州佐忙解开包袱,拿出那封信呈给巡抚。巡抚拆开信还没看完,已是脸色如土。又命放开州佐,只说了句:“银子也是小事,你先出去吧!”于是,巡抚重新急令属下各地,设法补齐原来的银两数,押解进京,这事才算完结。不几天后,巡抚便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在此以前,巡抚有一晚跟他的一个爱妾睡觉。醒来后,发现爱妾成了光头,头发全没了。整个官衙的人无不惊骇,谁也猜不到其中缘由。原来州佐带回来的大信封中,装的就是巡抚爱妾的头发,还附着一封信,内容是:“你从当一个小县令起家,如今做到这么大的官职,贪婪地收受贿赂,赃银不计其数。上次的六十万两银子,我已查收入库,你应该从自己的私囊中补齐原数。这事与押解官无关,不得惩办他。前次特取来你爱妾的头发,以略示警告。如再不遵命令,早晚就取你项上人头!附去你爱妾的头发,以作证明!”巡抚死后,家里人才传开这封奇怪的信。后来,巡抚的属下派人寻找深山中那座城市,只见一片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根本没有进山的路。
异史氏说:“从前有红线女智盗金盒以警告强暴的故事,那结果大快人心。然而,世外桃源中的人,从来不干劫掠的事。侠士剑客啸聚的山林,又哪里有什么城郭官署?啊啊,到底什么神仙呢?假如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恐怕各处去诉冤告状的人,早就没完没了啦!”
注释
[1] 州佐:辅佐州郡长官的副职。清代知州以下的州同、州判之类的官员 泛称“州佐”。饷金,据山东省博物馆抄本,原作“饷”。
[2] 愆程:耽误了行程。愆,失误。
[3] 诣:据山东省博物馆本,原作“指”。
[4] 莫可取咎:无人可以加罪,指找不到失金的原因。咎,罪责。
[5] 端绪:头绪;原因。
[6] 求卜筮:占卦问吉凶。古时占卜,用龟甲叫“卜”,用蓍草叫“筮”, 合称“卜筮”。
[7] 肩舆:晋六朝盛行的用人力扛抬的代步工具。其制为二长竿,中设软椅以坐人。后加覆盖物,则为轿子。
[8] 辐辏:车轮的辐条集聚于轴心;比喻密集。
[9] 衣冠汉制:衣帽款式都是汉族的体制。指不同于当时的满族服装。“汉制”,据山东省博物馆抄本,原作“汉”。
[10] 翳(yì异):遮蔽。
[11] 细草:据山东省博物馆抄本,原作“细柳”。
[12] 五官:人身五官。《荀子·天论》以耳、目、口、鼻、形为五官。
[13] 留鞹(kuò廓)异域:意谓死在他乡。鞹,去毛的皮革;此指人皮。
[14] 怒马:壮马。怒,形容气势强盛。驶:迅速。
[15] 辕门:古代帝王巡狩,止宿郊野时,用车子作为屏藩,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交接为门,叫“辕门”。后也指领兵将帅的营门或督抚等官府的外门。
[16] 制府:指总督府。明清时,总督别称制军或制台。
[17] 绣绂(fú符):刺绣的礼服。绂,同黼,帝王的章服。
[18] 是区区者:这微少之物。
[19] 申证:申述验证。
[20] 慑息:害怕得不敢喘气。
[21] 飞索以䌈:立即以绳索捆缚。䌈,捆绑。
[22] 急檄:犹急令。檄,檄文,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晓谕或申讨的文书; 若有急事,则插上羽毛,称为“羽檄”。
[23] 其发:据山东省博物馆抄本,原作“有发”。
[24] 起家守令:出身于郡守、县令。
[25] 位极人臣:居于最高官位。
[26] 教令:据山东省博物馆抄本,原作“敬令”。
[27] “红线金合”二句:唐袁郊《甘泽谣·红线》:唐代潞州节度使薛嵩,害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侵犯。薛嵩婢女红线,自告奋勇,黑夜潜入田府,盗走田承嗣藏于枕边的金盒,借以警告田承嗣不要侵犯潞州。此借喻王者寄巨函,做告湖南巡抚的赇赂贪婪。合,同“盒”。
[28] 桃源仙人: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避居世外的桃源中 人。
[29] 剑客所集:剑客聚居的地方。剑客,精于剑术的人,指侠客。
[30] “苟得其地”二句:假如访得他们的住地,恐怕社会上前去诉冤的人就没完没了啦!愬,同“诉”。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