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奉佳句猥寄鄙夫辄写丹诚仰依高韵
【第1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小题1:AC小题1:①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②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小题1:殷仲堪认为读书人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应保有平素的意愿操守,不应以地位的变化而改变操守。江天一认为读书人最重要的是树立好的道德品行,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取得功名。
小题1:C应为“才”。小题1:A中 “虽” 第一个为“虽然”第二个为“即使”;C中“且”第一个是“一面”第二个是“将近”。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意思合理即可)。
【第2句】: 英语翻译【第1句】:仰观圣人,以启学者效法之思,制异于先王,而意未尝不合
试译如下:【第1句】:仰观圣人,以启学者效法之思,制异于先王,而意未尝不合也.参考译文:向上考察圣人,来开启求学之人学习(圣人)的思想,(这些)制度(虽然)与古代的帝王不同,但是其用意(思想)都是相合(一致)的.注释:(1)仰:与“俯”相对,指向上.(2)学者:求学的人;做学问的人.(3)效法:仿效;学习.(4)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5)未尝不:全都.(6)合:相合;相一致.【第2句】:其识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上诋程朱,岂非今日之患哉?参考译文:他的见识、见解比永嘉大师更低下,但是总是向上诋毁二程(程颐、程颢兄弟)和朱熹,(这)难道不是今天(人们做学问)的弊端吗?注释:(1)识犹见识,见解.《(2)卑:卑下;低下.(3)永嘉:指永嘉大师(665——713),永嘉(今温州)人,是六祖惠能的法嗣,禅宗称之为“第三十四代真觉禅师”,法名玄觉,号明道.清时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元觉”.大师俗姓戴,幼年出家,初在永嘉龙兴寺为僧,遍览佛学经典,由于地域影响,首先参学天台宗,精研止观圆融法门,后无师自悟心地法门与禅宗真义,与玄策禅师偕行广东韶关曹溪拜谒六祖惠能,一问一答,即得印证.因仅在曹溪山中留宿一夜,翌日下山,时称“一宿觉”,故而又称“宿觉禅师”.(4)辄:总是.(5)诋:诋毁.(6)程朱:指二程(程颐、程颢兄弟)和朱熹.三人是宋代理学的代表.(7)患:弊端.。
【第3句】: 刘侗《水尽头》翻译、赏析
水尽头[1] [明] 刘侗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2];皆石,石皆壁之余[3]。
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4]。燕故难竹[5],至此,林林亩亩[6]。
竹,丈始枝[7];笋,丈犹箨[8];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9],孙大于母[10]。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
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11];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
花竹未役[12],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13],众声澌澌[14],人踏石过,水珠渐衣[15]。
小鱼折折石缝间[16],闻跫音则伏[17],于苴于沙[18]。 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19]。
草至不可族[20],客乃斗以花[21],采采百步耳[22],互出[23],半不同者[24]。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25]。
叶紫紫,实丹丹[26],风日流美[27],晓树满星[28],夕野皆火:香山曰杏[29],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 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尽头儿[30],泉所源也。
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31],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不可骤闻[32]。
坐久,始别[33],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
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34],曰:“卧佛无泉[35]。” 【注释】 [1]水尽头:在北京西郊卧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樱桃沟,沟水是天然泉水,所以又叫樱桃泉。
[2]委:水的下流。 [3]壁:陡峭的山岩。
余:山岩多出来的。 [4]“竹皆”句:意谓竹子长在溪水周围的石头旁边。
“周”,环绕。“倚”,靠。
[5]燕(yān)故难竹:谓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燕”,北京古属燕国,故称。
[6]林林亩亩:成林成亩,形容竹子多。 [7]丈始枝:长到一丈高才分枝杈。
[8]丈犹箨(tuò):意谓竹笋长到一丈高,笋壳还没有脱落。“箨”,笋壳,此用作动词。
[9]鞭:竹子根部长出的嫩芽,即笋。春笋向上长,夏笋向旁边长,所以说“出于篱”,长到篱笆外面去了。
[10]孙大于母:意谓竹的生长是子孙都比母体大。“孙”,孙竹,竹鞭末端生出的小竹。
[11]“花者”五句:意谓花要水渠引泉水来为花服务,竹要水渠引泉水来为竹服务,泉水就忙得来不及发出声响了。这是说明泉水下流平缓声短的原因。
“渠泉”,用水渠引泉水。“役乎”,服役于。
[12]“花竹”二句:意谓泉水在未为花、竹服役时,它仍不过是岩石和泉水了。言外即谓泉水灌溉滋养花、竹,同时也点缀了自己。
[13]罅(xià下):裂缝。 [14]澌(sī)澌:形容水声。
[15]渐(jiān):沾湿。 [16]折(tí)折:安静从容。
[17]跫(qióng):脚步声。 [18]于苴(chá)于沙:有的小鱼钻到浮草里,有的钻到泥沙里。
“苴”,水中浮草。 [19]园叟(sǒu):谓经营园艺的老人。
名:叫出名称。 [20]族:用作动词,分别种类。
[21]“客乃”句:游客就采集各种花来作竞赛游戏。 [22]“采采”句:谓游客采花,不过百步距离。
“采采”,不断采集。 [23]互出:游客把各自采的花拿出来。
[24]半不同者:彼此采的花中有一半互不相同。 [25]不敌:不如,比不上。
[26]实:果实。丹丹:红红的。
[27]风日流美:风和日丽之时。 [28]“晓树”二句:意谓清早每棵树上都像是布满了星星,到傍晚则像漫山燃起野火。
[29]“香山”三句:承上五句,意谓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树,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寿安山就是柿子。“香山”,今北京市西郊香山。
“仰山”,碧云寺以东、卧佛寺以西的一段山。“寿安山”,在卧佛寺北边,即樱桃沟所在。
[30]指指:用手指一一指点着。 [31]磊磊:石头众多。
坎(kǎn):坑。 [32]“泉唶(jí)唶”句:意谓泉水声不能马上听见。
“唶唶”,小鸟叫声,比喻泉声较小。 [33]别:分辨出来。
[34]瞻:瞻仰。辄(zhé):就。
[35]卧佛无泉:卧佛寺并无泉水。 【作者及题解】 刘侗(约1594—约1637),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
明末文学家,授吴县知县,死于赴任途中。有《龙井崖诗》等。
本篇录自作者与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它描述明代北京西郊樱桃沟一带景物。
它的结构是通过沿樱桃沟上溯泉水尽头的游程,抓住沿沟风光景物的特征,加以机智议论,生发新鲜情趣,引人入胜。作者不但善于抓住特征,而且精于谋篇。
实际上,这篇记游的中心主题是议论卧佛寺有无泉水,而论证的方法是通过记游加以归纳,最后证明卧佛寺不是无泉,而是有很优美的泉水,就是樱桃沟流水。所以它一开头就点出“溪皆泉之委”,但它被引人注目的“林林亩亩”的竹子遮掩了。
然后写“泉流长而声短”,水流平缓,灌溉了花竹,活泼了小鱼,而自己却被忽视了。接着,写沿沟山野花木的美景妙趣,令人兴致勃发。
然后写泉水尽头,泉源所在,不过是乱石中的小窟窿,而满耳只听见鸟声和树声。如果不是有心人,那就听不见那淹没于鸟树声中的泉声了。
至此,找到泉源,证明有泉,也说明了一般游人误以为无泉的原因。所以最后点明主题,指出所谓“卧佛无泉”是错误的。
它作为一篇游记,构思很有特色,一方面通过探游和议论,引导人们要通过实践以探索究竟,不要浅尝辄止;另一方面又在议论中对樱桃沟的风光景物作了重点突出的描述,显出这沿沟山野花竹草木构成的美景妙趣。所以,读来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