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的名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孟子.梁惠王上的名句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孟子》的经典名句,一起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

一,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这句话意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大家有没有反省一下自己?我们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诸如孔孟这样的圣人,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觉悟者,都从来没有嘲笑过任何人,作为一介凡夫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别人呢?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爱护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但对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却觉得无关痛痒;圣人推己及人,把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道,这就是圣人和凡夫的区别。

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快乐有两种:自己偷着乐;与大家分享快乐。这两种快乐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快乐呢?答案很明显,自己独乐,是有局限的,是狭隘的,短暂快乐过后就是空虚;与人分享快乐则是无限的,那种快乐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无限传播的,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这句话应用比较多,意思比较简单,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对方打断你的谈话,或者岔开话题,你要知趣,不要接着再讲了,因为人家已经听不进去了,多说无益。

五,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古今多少圣贤谆谆教诲,这个道理不知讲了多少遍,奈何世人就是不听,不信,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再好的条件,都赶不上人心所向。所以,做人要以德为本,以人为本,其他名利、地位、财富等等,都是次要的,不要太执着。

七,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自己行为不端,却教导别人正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孔子,为何他们能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首先做到了,做出榜样给大家看,这样的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影响别人,所谓言教不如身教。

八,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释义:做学问要懂得通权达变,就怕学成书呆子,死板硬套,教条主义。如果嫂子落水了,你还抱着“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不肯援之以手,那真的是学傻了。

九,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释义:这是古人的交友原则,古人交朋友,交的是他的道德,不可以有其他目的。反过来说,有其他目的的交友,那就不叫交友了,那叫交换。按这条原则,大家看看身边到底有多少朋友?

十,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释义:这句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是一样的,都有成圣成贤的潜能,只是因为我们的贪婪、欲望、烦恼、执着、愚痴等等,阻碍了我们的成圣成贤之路。

你怎么理解《孟子·告子上》中的“食、色,性也”这句话

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所说“人性善”的观点并不认同,于是找上门和孟子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其基本观点就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就人性论而言,告子的“性本无善恶”,比较接近于孔子所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认为:

第一,(“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天生的资质叫做性,食欲与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第二,(“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人性好比急流水,从东方开个缺口便流向东方,从西方开个缺口便流向西方。人之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定义,就如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一样。

第三,(“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仁是发自内心的东西,不是从外面来的。义是外来的东西,不是发自内心的。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以人的本性去行仁义,正好比,用杞柳树来制成杯盘。

第四,(“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假若不能在言语上得到胜利,便不必求助于思想。假若不能在思想上得到胜利,便不必求助于意气。

孟子说的“上无愧于天”的“天”是什么?该怎么理解

‘上无愧于天’就是无愧于自然规律。

中国历史上最打动你的名言名句是

【第1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意在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第2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有天大的委屈只要有利国家也无悔意。

【第3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 《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路悠长而且很遥远, 要不断的去寻找真理。 表达了屈原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吾 ”(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魏惠王为何被孟子称为梁惠王

孟子见惠王,与其讨论了如何治理天下的诸种问题。

历史中,惠王是一个著名的反面人物。魏国的第三代国君。他的悲剧以下著称:

其实不是不关心人民生活。也不是不重视人才。接位时魏国遭遇到赵韩联军的攻击,大败之后险遭裂土。周遭虎狼,不重视军事不行。所以虽然称赞孟子之贤,然而对于孟子献上的策略,只能参考,不能全面推行。他两次对仁的运用,其结果是导致给魏国树立了东西两大强敌,以至于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第一次纵放商鞅不杀,坐看入秦,促成了秦国变法。第二次孙膑逃脱入齐,促成马陵之战,孙膑所代表的齐国胜利。

孟子称其为梁惠王,是因为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梁惠王的一生可以总结为:战斗建设的一生。

中国历史上最打动人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张三丰的无根树,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这几首诗虽然风格不同,但是每一首我都觉得非常的扣人心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实李白,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诗人,而在他的诗里面,这又是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诗,非常的有韵律,有节奏,而且一种洒脱快意就喷薄而出。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无根树

很多人都不喜欢读这首诗,是因为感应到人在这世间的位置,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与世界好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随着你慢慢的长大,如果你有情感困惑,遇到麻烦,总是受伤,失败或者在生活事业上总遇到坎坷挫折。想要摆脱单身,拥有甜蜜爱情,想要生活事业顺利,如果你现在找不到出路的话,你可以找我,微信搜索(PJX366) 为你解惑,不再为情和事业所困。这种联系开始变得越来越淡薄,越是在人世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越是会明白人本是无根之木。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去漂来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头,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问刘十九

这首诗主要是它的意境,非常美,有一种很闲散很惬意的感觉,特别是想想在一个大雪天,马上要下雪了,你和你的朋友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蒙着一个小小的火炉,火炉上温着一壶酒,大家在一起谈谈身边的事情,多么令人珍贵的时光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总结

虽然我觉得读诗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对每首诗的理解可能都会不同,但是我还是愿意把自己喜欢的诗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品评。

孟子的本名

谢邀!

题主:孟子的本名?

单就一个本名来回答,孟子,姓孟,名轲。他的字呢?据考证,子舆、子可、子居都行。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人类性善论,如下图《搜狗百科.孟子》词条。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他继承并发扬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人称之为“亚圣”。“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讲孟子小时候择地读书的故事,孟母可是煞费苦心,三迁所居之地,让幼年时期的孟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三字经》中言:昔孟母,断织杼…就是说的此典故。网页搜索的孟子简介和人物生平您可一阅! 恭请您继续查找文献,了解亚圣的基本情况,记住大教育家、思想家孟子!

历史上有哪些千古名句

【第1句】:一别两宽,各自生欢。

【第2句】:予鱼与水,愚我与昧。

【第3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4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5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第6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第7句】: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第8句】: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第9句】: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恼。

【第10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11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第12句】:戎装戍边关,红妆待君还。不负凌云志,许卿一世欢。【第13句】: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第14句】: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

【第15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第16句】:愿得韶华剎那,开得满树芳华。

【第17句】: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18句】: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

【第19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20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做衣裳。

【第21句】:机关算尽太懂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22句】: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第23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24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梁惠王当时有没有听孟子的行仁政,如果当时听了,那最后被灭的历史又说明了什么

观题主之问,似乎言外有意,是否题主是想说:

孟子的仁政之法,其实也不能免于魏国被灭的命运是吧?

我想说,你想的是对的,孟子的仁政理论,确实没有办法在战国时期阻止任何一国被灭,除非它是秦国。而秦国的统一,也和仁政理论没有什么关系。

先看历史大势。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逐鹿天下,正是“马上打天下”的时候。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除了你死我亡的拼命,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能让本国国祚延续至七雄时代,那个国家的统治阶层肯定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孟子的仁政思想,听起来美好非常,但是过于理想化,完全不合当时的历史大势。

再看魏国本身。魏国在战国初期,经过改革,国力飞涨,成为第一个霸主,把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几乎灭国。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几国为了减少魏国的压力,向外必定联合起来反对魏国,向内必定加紧改革步伐,以图增强国力。魏国的地理位置乃四战之地,东有强齐,南有盛楚,这种形势和二战时期的德国十分相似,不论怎样都免不了多线作战,一旦两方夹击,魏国必然吃不消。所以除非能在初期扫平西线,灭掉秦国,以关中之地为补给,南下灭巴蜀,同时结好越国,才可能对楚国进行有力的钳制。然后挥师东进,才能避免多线作战的尴尬。

这些,都只是战略上的设想,不过这些设想中,每一步的实施,都不是仁政能够帮得上忙的,所以魏国国君注定不会理会孟子的学说,生死存亡之际,活命才是王道。

最后看孟子仁政理论本身。之所以说它很理想化,是因为他的施政方针根本没有考虑到施行的可行性。魏国可以实行王道政治,然后各国百姓也对魏国心向往之,更是准备好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是魏国的兵在哪呢?外国的人民不来魏国定居,非不愿,是不能也。别国的国君岂会容许本国居民大量逃向国外?即便流民心向王道,但他用两条腿走,又有多大可能性最后抵达他的天堂?没车没船没吃没喝,恐怕他们先到的,是真正的天堂吧。

没有多余的居民,就没有多余的兵力,没有充足的兵源,自保尚且不暇,还谈什么天下归心?

哦对了,战国时期确实有个国家真真正正的按照孟子的理论发展治国,其效果也不是一般的好,被当时各国成为“善国”,这个国家就是大小仅有一县之地的縢国。但这么小的国家,即便你国内都是现代的步兵坦克,都未必守得住齐楚两国的夹击。最后,这远近闻名的善国,还不是被宋国灭了吗。

所以呢,孟子如果晚生几百年,他的仁政理论倒是可以在汉代初期应用的很好,因为那时的汉朝,已经统一天下了啊。

关于孟子的一句名言的解释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文章的主旨是孟子劝梁惠王保民而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以运掌。在这句话中,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幼是动词,即尊敬,爱护的意思。全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敬自已父母,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如有这样的仁慈之心,治理天下,就象在手中转动小物件那样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