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语录翻译
【第1句】: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第2句】:人生需要“归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不要让过去成为现在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里面难免会有沉渣,要时时清空心灵的沉渣,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删除心灵的垃圾,每天刷新自己,这样才能重获新生。
【第3句】:得到需要的,是福;贪求过多的,是累。人生的需求如同吃饭,只能吃两碗的饭量,如果贪图饭菜的香味多吃两碗,不但不能正常享受多吃的好处,相反,倒会因为胃承受不了而带来痛苦。可见,得到未必就是享受。不要和别人攀比,学会不贪婪,不奢求,平和宁静,知足常乐。
【第4句】: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失败,而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第5句】: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心态决定命运。
【第6句】:人生最宝贵的不是时间和金钱,不是权力和地位,不是名誉和事业,而是亲情和友情。亲情和友情是千百年修来的缘,在大千世界纭纭众生中,能相亲、相爱,相见、相处,是多么难得的缘分,愿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缘分!缘到,报之以欢笑;缘散,报之以不厌。
【第7句】:人生四大境界:一是痛而不言。话,妙在说与不说之间。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和惨痛。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四是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第8句】: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当有人和你无关紧要的争执时,你就让他赢,因为你并未损失什么。其实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最怕该争时不争,该止时不止,总在纠结中痛苦着。随遇而安,随缘而止。
【第9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过两样东西,一是因果,二是无常!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静心。静能生慧,智者无忧,计较是疼,比较是痛,淡然是福。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心。尽人事而顺天意,随遇而安即得幸福。正心。心术不正损人害己,意志不坚诸事难成。
【第10句】:人生如花,淡者香。花的颜色越浅,香味越浓;颜色越深,香味越淡。做人,侧重于外在美,难免流于俗气;多注重内在美,方显雅致。对人,咄咄逼人必招怨恨,宽宏大量常得人心;对己,心事过重伤人伤己,心态淡然自在优雅。人生,从内到外,保持质朴淡雅的气质,才能悦人悦己。
【第11句】:生命是一种缘,你刻意追求的东西也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遇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我们马不停蹄地寻找幸福,暮然回首,幸福其实就在身边,我们需要做的是停下来,慢慢感受这份幸福。一生中,想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殊不知,有舍才有得,这是一种智慧,而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份心境。
【第12句】:人活着,一份自然再加一份真,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去抢夺,因为他本就不属于你,只是偶尔路过你;是自己的,时间会把他带到你面前。人要善良,但更要有尺度,还要辩得清是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付出真心或是发善心。做人不要斤斤计较,但要有原则。
【第13句】: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懂得了至极的尊重。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有看不惯你的人。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
【第14句】: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人活一世,也就求个心的安稳,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
【第15句】: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凡此种种,每一个烦恼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出现,都是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第16句】: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优雅自在地生活。追求,就会有失望;活着,就会有烦恼。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第17句】: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不争自然平安,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淡化一切烦恼。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无心自解脱。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烦恼;有多少包容就有多少欢乐。
【第18句】:若是自己做出了某一种选择,那么就要准备好承担一切好的坏的后果。就算是再苦再累,也不要去抱怨,毕竟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路。人生故事里的大多数结局都源于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生不是游戏,我们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机会。
【第19句】: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自然日趋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
【第20句】:有时候的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感觉,一句非议,一件小事,都在内心耿耿于怀,让外界控制了自己的心情。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他或许说过就忘了,我们却还在自我折磨。活着已然不易,路途崎岖坎坷,大可不必跳下别人无心设置的陷阱。多活一点给自己看吧,很多人事与你毫不相干。
佛经是怎么来的
首先肯定一点,佛经并不是释迦牟尼亲自编写。
释迦牟尼灭度后,佛教界的第一件大事是王舍城关于佛藏的五百集结,这一集结决定了原始佛教的动向,也造成了佛教分化的必然趋势,所谓集结,就是对佛陀所说过的经进行编辑,这个编辑建立在佛的各位弟子的记诵的基础上的。即诸比丘集合在一起念诵出佛陀在世时讲法时的内容,然后进行编辑,这是为了防止佛的遗教的散失,同时也是为了僧团发展准备有形的工具,使僧团四众有所皈依,有所遵守。原始佛教就在此次集结中奠定了它的规模,决定了它的修行方式,指定了它将来的发展道路。它并未因佛陀的涅槃而消亡,而是更加发扬光大起来。
王舍城的集结是大迦叶发起的。在佛陀灭度的第七天,大迦叶赶到了拘尸那,并以上座的身份,主持了佛陀的遗体毗荼大典,也就在这时,他发起了集结法藏的会议,决定在当年的安句期中,在王舍城中召开集结大会。
在这次的集结的三藏中,阿难诵出的是经藏,大迦叶诵出的论藏,优婆离诵出的律藏,号称三藏十二部。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上座部。
当时,除了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优婆离尊者等阿罗汉在毕钵罗窟里集结三藏法教外,还有许多比丘长老在拔波尊者的带领下,在魔揭陀国王舍城七叶窟再面不远的僧团里,进行会诵集结,这就出现了窟外和履里两部分的集结。这两个部分集结的法藏都属于小乘佛教的范围
大乘三藏教法,据说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带领许多菩萨和阿难尊者等,在铁围山中集结的。铁围山据说是咸水海边的一座山。
三藏,佛教典籍的总称。释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说的法,总称为经,律,论三藏圣教。经是佛所说的永恒的道理。律,是僧团内部的戒律。论,是各位菩萨,论师等论学的内容。三藏所讲的就是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的道理,。凡是佛门弟子能发心修行戒,定,慧三种过程的,就可以不漏落于生死轮回,经受种种烦恼痛苦,因此称为无漏学。
这就是佛经的最初来源,可以说若是没有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阿罗汉的辛苦集结,就没有后来的小乘佛教经典。若没有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等众菩萨无私奉献的智慧集结,就没有后来的大乘佛教经典。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佛教不可缺少的经典。释迦牟尼在妙法莲华经经里曾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好了,佛经的来源就说到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个好友,一起来讨论佛法,顺便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