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曹刿论战名句默写
一、2024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内容遵循《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命题。在总结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重视思想性,更加重视学生素养与能力考查。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稳”,是指高考内容稳定,各题型分值稳定,没有较大变化。考查内容按照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一点没有变化。从题型看,包括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五部分组成,各题型和分值除了个别题型有微调外,基本保持稳定。
“变”,是指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
首先,从分值上看,有细微调整。诗歌鉴赏试题有变化,试题从去年的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变为四选一的题目,分值从5分降为3分,主观题分值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总分变为10分,比去年减少了2分。小说阅读由14分变为15分,增加1分;默写由5分变为6分,增加1分。
其次,从阅读量来看,有所提升。全国卷Ⅰ为8800字,全国卷Ⅱ8250字,全国卷Ⅲ7900字,平均约为8300字,比去年提高了几百字。
再次,从题型上看,部分题型发生较大变化。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改去年成语、病句和得体分开设题的命题特点,将成语、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试题巧妙设置在一个语段当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一改以往连续几年设置的句子填充题,改为启事、书信等文段的修改,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考生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同时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的流程图,从看图写话转向对语言综合使用能力的考查。文学类文本试题,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文由去年的“二篇散文+一篇小说”形式变为三篇小说。三篇小说新变较为明显,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也有回忆性小说、科幻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
作文试题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杀回高考,以“幸存者偏差”为内容的全国Ⅱ卷试题,立意较为宽泛,可写性较强,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前几年对审题立意限制较多的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其二,全国卷Ⅰ“给2035年的的18岁的学生写一封信”和卷Ⅲ“三个标语”为内容的试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方式,也是一个显著变化。
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隐藏在这显性和表象之下的,是2024高考隐性和实质的变化:更加重视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素养既包括知识,更包括能力,还包括思维。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单纯就考点设置题目,试题灵活性与应用性不强,考查的知识性内容过多,对能力考查不够充分。今年语用题的一系列变化加强了对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和语感的考查。有些平时做题很顺手的同学,遇到今年的试题,感到不适应和措手不及。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在去年考查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今年的试题直接在赋分最多的作文题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作文试题虽立意多元,但也有深浅高低之分,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必须具备较好的思维品质。诗歌鉴赏探究题设置开放性答案,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多元思考,激发发散思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设置问答题,考查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语言运用的框图题通过描述图形,考查思维建模能力,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考查形式。
三是加强对阅读能力考查。全国卷通过论述类文本的第二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构思和结构的深入理解。小说阅读通过探究题考查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实用类阅读通过图文方式,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重点是信息的提炼、概括、整合、分析能力和跳读、浏览等能力。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
四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近几年的试题,一直在做这样的探索。今年的力度也很大。一是提高默写分值,考查内容都是课本名篇中的名句,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二是联系课本内容,考查文化常识。如全国卷中的“豪右”“京师”等词语,均来自必修教材。三是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词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二、2024备考策略
(一)命题趋势
【第1句】:试卷阅读量会进一步提升,难度稳定中有增加趋势。从2024年到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量,以全国卷为例,已经从7000多增加到8000以上。预计到2024年,阅读量仍会进一步提升,达到或接近9000字。根据高考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要求与命题趋势,预计试卷会在以下几个板块增加阅读量:
一是增加论述类阅读的文字量。论述类阅读的文本内容由于以往对字数的限制,常常要压缩删减,不能呈现原貌。随着高考论述类阅读试题的改革,今后的论述类阅读势必要呈现完整的文本,通过加长文本,增加试题难度。这种改革其实已在悄然进行,今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已经达到934字。预计明年的字数将超过1000字。
二是增加文学类阅读的文字量。文学类文本由于字数所限,以小说为例,所选文本要么常常删减很多内容,要么直接选择微型小说。字数增加之后,很有可能会变为长篇的节选内容。
三是增加语言运用试题的文字量。通过呈现更生动鲜活的语言素材,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
【第2句】:试卷题型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考查能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高考题型一般比较固定,但局部不排除作修改的可能。如今年语言运用题型的变化,默写分值的增加,都是在考纲范围之内的微调。语文高考近几年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预计2024年仍然会有不小的变化与调整。变化的点主要应在:
【第1句】:论述类阅读。阅读选材和试题形式很有可能都有大的变化,主观题也有出现的可能。
【第2句】:语言运用。语言运用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试验田,新题型也会不断涌现,旧题型改头换面也可能会出现。
【第3句】: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式作文、漫画作文都有轮流出现的可能。
【第4句】:文言文试题。多年未考的实词意义推断、断句主观题、信息筛选概括有出现可能。
【第5句】:实用类阅读。几年未考的人物传记题有出现可能。从能力角度看,对知识性考查的试题会以综合性形式出现,单纯考查死记硬背性的知识性题目会越来越少。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试题会越来越多。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进行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对鉴赏、评价、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
【第3句】:对中华文化的考查会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现实联系程度会进一步扩大。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又包括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是近几年的趋势,如文学文化常识、名句默写、文段修改、谦敬词语修改、成语等内容。但诸如对文学文化(如对联)、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思想)、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的考查都还是空白并有很大空间,题型也会更加多样。除了关注传统文化,还要关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2024年的作文试题,与时俱进,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进行写作,考查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对时代精神和当下理念的认识程度,是对以往高考备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法的有效纠偏。这也提醒考生,时代精神、社会热点、理论前沿就是高考内容,需要关注,还需要思考,更需要认真准备。
(三)备考策略
【第1句】:提升阅读能力,改善阅读品质。试卷阅读量的提升,对考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与阅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是对考生的阅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努力改善自身阅读品质。首先是提升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速度的关键不是单纯提升读速,而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文本确定合理的阅读方法。如非连续性文本要跳读、浏览和精读相结合,在阅读时可以先看后面的题目,并且带着题目的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词和句子,重在筛选信息。文学类文本要精读细读和扫读要结合。小说文本要首先从宏观把握整体结构和写作手法,重在揣摩人物形象,学会分析鉴赏。文言文要学会把握文体特点,筛选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语。
【第2句】:扎实复习课本,提升迁移能力。课本的复习一般在第一轮复习时进行。在以往的复习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够重视,认为高考不会直接考查书上的知识,所以复习时也就会草率和应付。这样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高考试题虽然不会对课本知识进行直接原封不动式地考查,但一定会变换考查方式,通过某种合适方式进行考查。近几年语文试题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考查力度,我们以今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举例分析:
【全国卷Ⅱ第11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这道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二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由于该文段选自《后汉书》,联系必修四学过的《后汉书》选文《张衡传》,不难发现,其中的A选项和D选项都是课本底下的注释内容。这属于直接对课本知识进行考查的一种题型。再以文言文翻译题为例:
【全国卷Ⅱ第13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第一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是“荐”,根据语境其实不难判断。王涣已经去世,人民吃饭的时候弹弦唱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祭奠”。如果判断不了的话,再联系必修四《窦娥冤》一课中窦娥行刑前的唱词“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个“荐”的意思就是“祭奠”和“超度亡灵”之意。
第二个句子的关键词是“狱”,联系课文《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即可迅速获得“案件”之意。
由此可见,高考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只不过方式不是那么直接,而是较为隐晦。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文学文化常识、重要句式、思维经典结构等内容,要烂熟于心,随时取用。二是努力做到在微观复习的同时,积极从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把细小的知识点放在大的知识网络里去建构坐标,进一步培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
语文高考的默写为什么归入古诗文阅读
归入古诗文阅读是比较合理的。
因为默写题考的是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只有阅读过才能背诵,只有理解才能找到应该默写那一句,可以把它看作省略了原文的阅读理解。所以,归入古诗文阅读是非常合理的。
而语言基础题包括成语、病句、语言表达的得体连贯等,明显和古诗文的理解背诵默写相差甚远。
其实,归入哪一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得到这5分。得到这5分,需要背诵七十多篇古诗文并理解,难度还是很高的。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冬雪日漫山万座。
把高中英语所有的课文单词都默写下来,那么高考英语一般来说可以考多少分
很多学生把学英语记单词,词组,短语的意义理解错了。以为把每篇新课文中涉及到新面孔认识了,记住了,就是把英语融汇贯通了,其实,真的不是如此。
把课文中所有新单词记住了,会全部默写出来,想在英语高考中最多拿70分。我们学英语的目的是熟练的使用,并非僵化的记忆。掌握更多单词时,可以提高阅读语速,可以提升对文字的内容前后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对发挥创造性的获得高分不会有多大作用。高考内容从不会重复,也不会照搬照抄所学书本上的文字与段落。因此,仅仅把课堂中学的单词记住是远远不够的。
要如何获得英语高分呢?
【第1句】:大量地练习各类题目
【第2句】:大量阅读并理解科普类,人文,生活,社会,教育类的文章。
【第3句】:努力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第4句】:自拟不同主题,至少写十篇不同题材的作文。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郭德纲相声“名句”是什么
郭德刚场场都挂在嘴上一句话是:大家都爱玩耍,陪大家玩玩。
为什么有人感觉《曹刿论战》里面的王那么听曹刿的话
"曹刿论战"又称"长勺之战",出自《左传》。齐国军队要来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
谋士曹刿知道后,恳请鲁庄公接见他。朋友们都劝曹刿,"这是大官们的事,他们会谋划决策的,何关你事?"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无深谋远虑。”鲁庄公接见曹刿,曹刿告诉鲁庄公,你凭什么跟齐人打仗?不能只凭分衣食,祭牛羊不弄虚作假,大小案件处理公正合理。你打仗是卫国出师,对人民尽职尽责。
鲁庄公允许曹刿一同作战,与齐軍决战于长勺。曹刿劝告鲁庄公等齐軍三通鼓后再一鼓作气打败齐軍。果不其然,鲁庄公以少胜多破齐军于长勺。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告诉鲁庄公,克敌制胜靠勇气和智谋,敌人击鼓三通后以消锐气,正是我们勇气正盛,故击败敌人。
正义的战争,是靠民心制胜。正确的指挥,抓住战机,敌疲我打是靠智谋取胜。
《菜根谭》中有哪些名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为了回答此问题,我重新翻阅了一下《菜根谭》,在没重新翻阅之前,我能够想到的特别熟悉的句子,也就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了,大概这句话可以称得上《菜根谭》最为人熟知的句子吧,因为,以我之所见,这句话是人们引用的比较多,且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其余,就找不到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句子了。
下面辑录一些,相对而言,曝光率较高的句子。
【第1句】: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第2句】: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这句话,我挺喜欢,英雄莫说无用武之地,家庭就是一个舞台,能将一个小家经营得明明白白,就是很大本事了。《菜根谭》认为,能消除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隔阂,使家庭和睦,这就算一种政治才能了。也别小瞧此事,能做好的,普天之下又能有几人?
【第3句】: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灭欲,惟期寡欲而已。
看看,《菜根谭》谈人性谈得多好,君子不是要灭绝感情,只是遇到事情时要平静淡泊,不计名利;也不能灭绝情欲,只是希望清心养性,少一些欲望罢了。
【第3句】: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处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第4句】: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第5句】: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第6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浑厚矣。
【第7句】: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修行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第8句】: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第9句】: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这句话好,饱含了为人之大智慧。
《曹刿论战》中,齐国人击鼓三次为何不进攻
《曹秽论战》里“齐人三鼓而衰”,是鲁国能最后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此战鲁国方面由鲁庄公亲征,齐国军队则由名相鲍叔牙率领,双方战于长勺。
当时齐军三次击鼓的情况是什么?鲁军方面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此战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春秋之所以为春秋,就是一切都要讲“礼”
从地理来看,长勺是在鲁国境内,所以战争一开始鲁国就占据地形优势,抢先占领了不少防守阵地。
齐国方面因为是外来军队,而且春秋时期,进攻方是需要在一开始就递上战术,告诉你我什么时候要打,带多少人,在什么地方,一切都是规规矩矩的。所以齐鲁两方面并没有什么“暗度陈仓”;“围魏救赵”的战术,而是整整齐齐地两军对垒。
“《荀子.议兵》有云: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也就是说齐军方面是击一次鼓就大肆进攻一次,可是因为鲁军已经占领了地势,所以齐军三次都攻不下鲁军的阵地。这样连续三次之后,齐军已经累得不行了,结果就被以逸待劳的鲁军一举击溃。“齐人三鼓。秽曰:可矣。齐师败绩”。
鲁国方面其实并不讲“礼”,曹秽有点狡猾
齐军第一次开始强攻的时候,鲁庄公也是想要遵守礼节,直接硬碰硬的。“公将鼓之。秽曰:不可”。曹秽是用了一点小战术的,也就是兵法所说的“以逸待劳”,等到对手没有了斗志之后再出击。
鲁军赢了,可春秋时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敌军撤退五十步外不可追击”,就是说如果敌军撤退离战场五十步外的话就不能再追击了,不能赶尽杀绝。春秋时期五十步是真的可以笑百步的。
可曹秽同样无视这个规定,“公将弛之。秽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本来想趁五十步的距离范围之内追击齐军的,可曹秽却拖住了他,等他看完车辙,观察完战旗的情况,齐军早就跑出五十步的范围了,可最后还是被鲁军再败一次。
长勺之战可以说是春秋和战国战争的分水岭,齐国依“礼”行事而败,鲁军不顾礼节而胜。此战后,春秋各国越来越讲究战术,战法,手段也越来越不讲仁义,战局越来越惨烈了。终于在一百年后,春秋结束,华夏文明正式步入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