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有哪些(散文古代经典作品)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1句】: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第1句】: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第2句】: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第3句】: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
【第1句】: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第2句】: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第3句】: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第2句】: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第3句】: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第4句】: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第1句】: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第2句】: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第3句】: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第4句】: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
【第5句】: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第5句】: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1句】:体制。共7篇,主要记录孟子谈话,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第2句】:艺术特点。
(一)长于论辩。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第1句】: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第2句】: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第1句】:其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第2句】:少数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气势浩然。
【第1句】: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使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第2句】:大量使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四)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第1句】:体制。先秦说理文中《庄子》最具文学价值。
(一)《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二)思想。
【第1句】: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第2句】:源于又发展了老子思想。“道”是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第3句】: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个体,生命融入宇宙万物,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第4句】: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第2句】: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第3句】:想象和虚构。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一)哲学思想精深玄奥,具神秘色彩,适合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暗示。
(二)从“道”的立场看,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站在宇宙高度看待万物,因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变化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三)想象诡奇是为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奇幻的想象还反映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情感曲折的流露,如接舆歌中,表现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
【第3句】:形象恢诡的论辩。
(一)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其中的哲理,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二)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不严密。如《马蹄》。
【第4句】:诗意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方东树:“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的寓言
【第1句】:《荀子》
(一)概述:
【第1句】:荀子名况,字卿。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第2句】:与孟子思想的比较:
孟子:继承仁义学说 荀子:继承礼乐学说;
内在之仁,主张性善 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重义轻利 重义不轻利;
专法先王 兼法后王;
专尚王道 兼尚霸道。
【第3句】: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二)“君子必辩”(《非相》)。
【第1句】: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第2句】:思想:《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性”和“伪”。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第3句】: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第4句】:文辞也相互呼应,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第5句】:荀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一贯,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三)艺术性。
【第1句】: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
【第2句】: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2句】:《韩非子》
(一)概述。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思想和文风。《韩非子》多针对现实而发,主张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文风峻峭犀利,如《说难》。长篇大论的如《显学》、《五蠹》、《孤愤》等,波澜壮阔;短篇多就一个问题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28个短篇。以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第1句】: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偶用,在《庄子》中为阐明中心思想,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文学体裁;
【第2句】: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体现了其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第3句】:取材于历史,通过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映自己的观点。如《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第4句】: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四)题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第1句】:思想。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深厚,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审美风范。
【第2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
(一)后世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
(二)确立了说理文体制。拟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如《法言》。
(三)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五)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六)语言表现力。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