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母语日感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世界母语日感言

对普通话的认识、理解及感受?

普通话是每个人都应该的,是一种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一种通用的语言形式。

普通话是我们学习说话的第一步,也是做一个文明人的第一步,要是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普通话都不会说,他还怎么去和别人交流呢

普通话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我们在干什么,普通话都回荡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说普通话呢

”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根据著名的语言学家周光有先生讲,我国56个民族工有80多种彼此不同的语言和地区方言,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固步自封,不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吧,所以一旦我们身处异乡,便会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不能与人沟通、交流。

这时,如果我们都会说一种共同的语言——普通话,那么,就不用再为语言不通而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了。

说普通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

从大的方面而言,说普通话,可以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请我回答问题,我会努力让自己每说一句话,每回答一个问题,都清清楚楚。

在这期间,我时常对着镜子自言自语,说一大堆普通话,渐渐的,我把平时的烦恼,对着自己讲来讲去,说来说去,就因为这样,我觉得自己看事物比较看得开。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做得最好。

人人都来参与说普通话。

让普通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让普通话成为我们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说普通话,是你的需要、是我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

说好普通话,请从我做起

12个好处告诉你孩子为什么3岁开始学英语

【第1句】: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我尚在牙牙学语时,母亲向我稚嫩的心灵打开的一道神秘的大门——语文.十几个春秋过去,语文就像一泓永不枯竭的清泉,点点滴滴地滋润着我的心灵.如今,高考已经过去,就像是一种特殊的仪式的完成,为我的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首来时的路,过去的三年,尤其是高三的复习,一遍遍的背诵,一次次的默写,光是看那雪片般铺天盖地的试卷、复习资料,就有点“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然而纵然是苦是累,我却没有过多的怨言,因为我知道,我爱语文. 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也同时认为兴趣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培养的,也不是整日扎身于题海就能“产生”的.每个人有喜欢的科目,也有不喜欢的科目,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话说回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身体里流的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血液.语文,应该是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在背诵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喜文中之喜,悲文中之悲,把语文当作是最贴近的朋友,也许心中的某种意识就会被唤醒,令人自觉妙不可言.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了.所以我觉得,与其“培养”什么兴趣,不如激发自己对语文的感情. 当然学好语文是很辛苦的,必要的基础知识积累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要在读、写、背上下功夫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条艰辛的路程,亦无捷径可走.我的记忆力还不错,因此还算轻松,但也有无法胜任的时候,这时候的办法是——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宋代的罗大经说过:“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当然抄也有抄的学问.眼、耳、口、手、脑全到,才能抄出效果.为什么默写之后老师总爱让我们把写错的抄写N遍?就是这个原因.另外还要经常反复.记得以前看过关于“遗忘曲线”的知识,大致意思就是记住的东西遗忘速度是很快的.所以,经常反复才能记牢.不要总是抱怨“记住的东西又忘了”,这是正常的,而要做的工作是:把书翻开,再背一遍. 关于作文,老师一直称赞我的文笔.这里面有两个秘诀:一是观察和联想;二是阅读和记录.承蒙母亲大人的遗传,我的脑海里经常翻腾着各种有趣的怪念头.我从小就爱观察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然后为它们编故事.漆黑的夜空下一幢大楼上一个亮着的窗口——是有人在等待晚归的家人?或是在开一个其乐融融的生日庆典?还是夫妻俩一言不和正吵闹不休?……诸如此类,别以为我很无聊,其实这对我的写作很重要,因为想象力是我作文的一个强大支撑.不要太离奇,在文中只要有发散性的联想,就会发现可写的生活素材很多.另外还有阅读和记录.这里的阅读可不是那些傻乎乎的“好词、好句、好段”,也不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作文选.读诗词、散文、名著、名人传记会有用得多.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至少必须是能够引发你的思考与感慨的.收集之后必须记住,否则亦是无用.这样,写作时就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了. 最后说一句,其实整个高三阶段我的语文成绩从未考过120分,但高考我却能拔得头筹,是超常发挥吗?我想不是,因为我坚信我的语文功底扎实,必会得到高分的.看来,自信真是个好东西. 例

【第2句】:人心若是一方小池\\\/必有一泓清泉\\\/缓缓而入\\\/呢喃起诗意的涟漪\\\/吟咏着岁月的旋律\\\/此际\\\/心清如许 ——题记 贾平凹曾写道:“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此言得之.如果语文是人心中的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你看那灼灼其华的背后,是语文把一段宋词的婉转情思幽幽吹起.“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在那千层碧山之中,千载白云之上,语文把盏而吟,吐纳着唐诗超然物外的开阔大气. “绣榻闲时吹红雨,雕栏曲处倚黄昏.”桨声灯影里,小桥流水边,可不是语文在漫步,为江南的烟雨平添了几许温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滚滚波涛中,浩浩大海上,可不是语文在倚天扬帆,于劈波斩浪间展露中华文明的浩瀚博大. 语文,是动人心魄的. 霓虹闪烁的上海滩上,语文带你探访一个又繁华又空洞的世界.那里有一个比烟花还寂寞的女子,扑闪扑闪着一双犀利敏锐的眼睛,跟你缓缓道出那动荡年代不凡的情愫.于是在张爱玲空灵的文字间,你看到了语文的长度,从很远的地方跨越时空而来,说一段令人涕下的故事,道一曲百转千回的歌. 塞草连天的大漠里,语文引你见一位唤作蔡文姬的女子.“泪水和墨续汉史,秋风兰蕙化为茅.”舍夫弃子只因心系汉文化的传承大业,只因铭记自己是汉家的好女儿,于是便在黄沙中走上了艰难的归路.于《胡笳十八拍》中,你听到了语文的密度,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语文,是催人奋进的. 我曾读余光中的文章,只看一句“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要一直萦绕着这大地,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便倏地落下泪来.祖国的伟大与崇高,在语文中体现;文人的爱国与执著,在语文中彰显. 我曾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在毛泽东的《沁园春》中获取少年的豪情,在汪国真的诗篇里徜徉,从而明了:不须在意身后的寒风冷雨,只要认真向前,朝着目标前驱. 语文就像是一首玲珑的五言诗,于平平仄仄之中给人以清新的意蕴;语文又像是一幅空灵的山水画,于点染勾勒中给人以深邃的感悟;语文更像是一泓清泉,在心灵的小池里注入源头活水,由此,天光云影共徘徊. 浮泛在诗与爱与梦的泉流上,我侧耳聆听语文清越的声音,汩汩,汩汩……

《像山那样思考》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加上文体)

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先导,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前提是“知”。

语文教师一定要守住母语教育的主阵地,成为母语文化的传播者,将母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当前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形成以汉语为荣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教师们更应该站在培养民族精神的高度来思考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有魂、有根、有脊梁的真正的“人”。

在传授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把学生的感情世界、精神世界融合进去。

教材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防止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开展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

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把课改的原则精神与调节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从战略上看,应视为一种教学思想,从战术上看,应视为一种教学方法,从微观上看,则可视为一种可触摸的教学实践,是推动课堂教学深入的内在动力。

【第1句】:要做到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具备时间在有首席引导下的阅读。

【第2句】: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能忽视。

学情分析: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文学作品教学把我国文化的瑰宝,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

学生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喜看表象,很难沉浸文本;他们对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阅读许多篇目,但阅读水平和品位不高。

一篇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就像一把把火,要让这经久不息的火种点燃学生的心,点燃他们的情,从而感悟充满感情的文字背后的深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意。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第1句】: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语言。

【第2句】: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教学方法: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

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

因此教学中我就准备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

同时,由于本文的语言充满着诗意美,因此可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

教学过程:导入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比如加拿大出于商业目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去肆意猎杀海豹,还是多去考虑一下在人类看来是弱者的感受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近代环保之父”,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他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

初读感知:

【第1句】: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第2句】: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3句】: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

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品读探究:

【第4句】: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第5句】: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第6句】: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

【第7句】: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 “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拓展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

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

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 梭罗《瓦尔登湖》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

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

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布置作业:“人与自然”我所想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

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推广普通话的演讲稿,300字左右

年轻的我们带着一份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求知的渴望,对来生活的追求,进入了大的校园,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方语本文来自文秘写作网言势必会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普通话的运用就自然显露出来了,但如果没有标准普通话的基础,就势必又带来很多麻烦:朋友的烦恼不能分担,快乐不能分享,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普通话便会是我们敞开心扉,打开的叩门砖,然而现实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带着很浓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在校园里频频出现,卷舌、翘舌、平舌等掌握不正确的错误更是层出不穷,这不仅会闹出很多笑话,而且也有损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生,几年后面临的将是工作的选择或是进一步的深造,但无论如何,普通话都将会是你和别人沟通的一把,你的道德、修养、文化都将在普通话中得以充分展现。

试想你会操着一口乡音和别人交流吗

这就要体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所需的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向我们走来,而一些打字时为省事冒出来的同音字、错别字却开始扑面而来,不规范的使用祖国语言,给普通话的正确推广起了很大的反作用。

所以,要想规范使用祖国语言,就要求我们从生活点滴注意起,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祖国的文字才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大学是人生的小舞台,让我们的普通话在这个小舞台中成为我们将来发展的基础;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让我们的普通话在这个大舞台中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

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普通话,让规范的语言之花处处盛开

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好是坏

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  木圣居士  日前,在网上看了一篇《十位名校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文后,再次令人深省、发人深思,深感当代中国人弘扬我中华文化之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之前在2003年,我在网上也发过一篇《中国人,何时才能觉醒》的帖子,现在我博客[社会观察]栏裏收藏着,与此殊途同归,再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言

  首先说明我不过圣诞节

  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什麽糟粕精华都要学,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人家先进文化、科技、社会文明,以及科学的民主政治和先进的国家管理经验。

而“圣诞节”是西方的宗教节日,却在中国悄然兴起,刮起了中国人过“圣诞节”之风。

有学习的必要吗

看看各大商场、超市、酒店、宾馆的装扮结彩: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快乐……,这是商家强制于顾客的视觉感观,即使你是不信“耶稣”不过圣诞节的人,你也得接受这种视觉感观与氛围。

请问那些商家们:这是在“教堂”裏

还是在购物公共场所

说白了,这是一种强制“视觉污染”。

再更深层讲,公民有不信宗教的自由,而商家的这种商业操作——强制于顾客视觉感观与接受“圣诞节”氛围,纯属于违法行为,这是在公共场所不是在“教堂”裏,不是商家们想怎麽搞就怎麽搞,那样社会法理何在

只可叹目前我国法制不健全,还没有这种法律规定

并且商家们也不是慈善的“牧师”,有哪个商家大发慈悲借此“节日”,广开超市,物施天下

  当然,这是商家们利益驱动的商业操作,但是这种强制顾客视觉的手段,丧失了伦理,丧失了民族精神,为宣传“崇洋媚外”的“精神”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然而,“圣诞节”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也绝非偶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宗教、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令中国人震惊的“西方文化侵略”,已上升到了一个政治问题,并且是波击到了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将在后文讲述。

  我们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大势渲染的来过洋人的节日。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眼下国人也快全不过了,现在也只剩“中秋”与“春节”了,中国人有那麽多民族传统节日不过怎有兴趣过洋人的“圣诞节”

难道“圣诞节”就那麽好

我们中国也有孔圣人,为什麽不过中国式的“圣诞节”

并且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本土国教——道教与儒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几千年来蕴含着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三大宗教”,哪个不是劝人向善

尤其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国现在还有吗

中华文化之根呢

中国思想之根呢

为何不去发扬国教

弘扬国学

弘扬民族易学文化

  对于宗教信仰,这是人们的自由,我们干涉不了

但是,对于一个西方宗教以及西方文化来严重的冲击着中国文化,我们绝不能麻木不仁、执迷不悟,更不能熟视无睹、冷眼旁观。

此时,有觉醒的中国人就感到中国文化已危在旦夕,这些有良知的中国人就不得不站出来呐喊——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

  先从改革开放说起,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学习西洋文化“全民运动”中,尤其是“英语热”,严重地冲击着“母语”与“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热衷”过洋人的这些“节日”……,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侵略扩张”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

目前,中国社会已在被西方文化“同化”中,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无可争议的

  从近年来,国人的“崇洋媚外”思想,商家的“弃我扬外”操作,“英语热”对“国语”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兴起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种种迹象说明,如今中华文化已走在失落的边缘了,中国已危在旦夕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每个上过初、高中的人,都知道政治课本裏常提到的两个词:“颠覆”与“渗透”。

早年毛泽东就提醒中国人民,我们要警惕帝国主义列强,警惕帝国主义的颠覆与渗透。

当年中国人紧绷的那根神经,早已被西方国家用西方文化这一“软刀子”割断了。

目前,商家们“弃我扬外”的商业操作,以及部分中国人“崇洋媚外”的“精神”,和中国当前的“英语热”……,全完吻合了西方国家要颠覆与渗透中国的政治企图——“全盘西化中国”

此时,美国人高兴了,西方人笑了……,“颠覆”与“渗透”中国已成功一半了

  再进一步说明,近年来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的疯狂扩张,明显是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一种“黑客”政治手段。

他们多年来用西方文化这一“软刀子”痛割中国,疯狂的“文化侵略”中国,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政治目得——“全盘西化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接受西方世界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西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蓄谋已久的“颠覆”与“渗透”的政治阴谋。

  一种民族文化就代表着一个民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失落,标志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丧失。

那麽,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灵魂的民族,又何谈复兴

  要知道,一种民族和国家被他国掠夺与侵略,不外乎就用他国语言或文化来渗透与颠覆是最好的手段了,一个民族和国家被他国语言、文化掠夺与侵略了,那麽这个民族、国家也就快不复存在了

(《中国人,何时才能觉醒》)  此时,中华文化在被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下,以及中华文化在近代史上的两次浩劫已是遍体鳞伤,尤其是“文革”的沉重打击更是伤痕累累,中华民族的灵魂受伤了

中国与中华文化已危在旦夕了

  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失落的中华文明,才能复兴中华民族

  所以,当前中国不是要安装“防火墙”来防御西方政治“黑客”的渗透颠覆和“文化侵略”,而是要彻底“杀毒”抵制政治“黑客”攻击。

否则,晚了也就完了

  让我们觉醒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彻底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渗透”与“颠覆”的政治阴谋

大力向世界弘扬我中华文化,复兴我中华文明,复兴我中华民族

  此时,  中国也该觉醒了

  中华民族也该觉醒了

  中国政府也该觉醒了

  中国人民也该觉醒了

教师,可以在阅读中生存论点

,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

由中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202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评选活动,从教师的需要出发,通过教师、专家和编辑的参与,认真遴选近两年出版的新书,评选出202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其中的“TOP10”也于近日新鲜出炉。

  我们期待,广大教师能够在阅读本次所评选出的优秀图书中,追寻教育的核心价值,发现教育的真谛,持续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陆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榜理由:  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同步发布2024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结果,上海蝉联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冠军。

这一结果引发了国内外教育界与媒体的热议,而类似的事件3年前也发生过。

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评,在65个国家(地区)中取得了三项第一。

  PISA是什么,测评结果怎样得出

为何能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对我国基础教育又有何启示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由PISA上海项目组秘书长陆璟撰写,介绍了PISA的研究目的,问卷设计框架,测试工具的开发和翻译,抽样、现场实施和评卷,以及上海PISA2009的主要结果对我国教育质量监测、课程和评价改革的启示等内容。

  由于教育质量评价是专业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PISA测评的思想和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表述PISA的技术要求,并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介绍上海的实施方法和结果,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了解PISA从设计到实施到结果报告的全过程。

所以,本书不仅适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领导,也适合普通校长和教师阅读。

淮南书店  上榜感言:  上海在PISA2009和PISA2024测评中,两度夺得全球第一,在国内外引发了各方人士的肯定与赞扬、批评与质疑。

我将其分为6种观点:一是为上海学生的成绩和上海的教育感到骄傲。

二是质疑样本的可靠性。

三是认为考试主要反映了知识教育的结果,上海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应试能力强。

四是觉得上海学生课业负担重,成绩好的背后代价很大。

五是认为这是精英教育的结果。

六是认为PISA测评本身有其局限性,不必过度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客观、理性地看待PISA测评及其结果,比夺得全球第一会更有意义。

读懂了PISA,至少我们可以理解,上海的胜利不是错位竞争的结果,抽样和样本代表性能够经得起考验;可以明白,PISA测评并不等同于知识性的考试,上海的学生并不是书呆子,而上海的胜利也是政府多年来大力推动教育均衡的良性回报。

  书中,我跨出PISA测评本身,解释了PISA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课程和评价改革的启示等。

相信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阅读本书后都会大有收获。

(作者陆璟)  《一盏一盏的灯》,吴非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  教师会有什么样的幸福与趣味

他们是怎样获得勇气和智慧的

特级教师吴非对教师同行说:“我们也许不重要,但我们的工作关涉人未来的幸福,所以特别重要。

”而本书正是描述几十位教师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故事以叙述为主,注重还原现场和情境。

虽然不是吴非自己的故事,但故事里的点滴真情和教育理念都是他想要传达的。

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出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上榜感言:  酝酿这本书的时间很长,但不是因为作者难觅,作者都是自然出现的——一想到应当出版这样一本书,那些和我一样的教师便像路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在脑海。

  我们有共同的梦想,因为我们都看到了教育的艰难和美丽。

曾几何时,老师们信任我,告诉我他们的故事,让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倾听者。

  多年后,我找到曾讲故事给我的教师,请他们把当年感动了我的故事写出来,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让我感到愉快的是,很多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表示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于是,我面前又多了无数盏亮着的灯。

同行的相同经历和感受让老师们肯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今日所做的一切会让未来变得更美好。

  我总觉得,中国教育需要一次文化启蒙,否则教师将长久地陷在希望渺茫的重复劳动中。

谁来启蒙

当然是教师自己。

只有自我启蒙,才能斫出生路,才会在行走中坚忍、勇敢。

但是,有人认为,这需要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测评和检查。

事实上,没有一位优秀教师是培训出来的。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靠自觉学习和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阅读是教师自觉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些有阅读习惯的教师,知道寻找什么样的书,知道如何在苦痛中思考。

他们不需要别人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只要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看他们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就会知道真正有用的教育学理念始终形成于课堂。

  教师有勇气改变自己、自我启蒙,才不会因为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而放弃努力,教育的含义也会因此而丰富。

远离名利场,不等、不靠,自己创造,静悄悄地去做,像一盏灯,虽然无声无息,却能发光发热。

一旦教师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和写作者,他必然会成为能够发出光芒的思想者。

这很可能就是中国教育的曙光。

我常常想,如果教师心中充满光明,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一盏灯呢

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会不会也拥有这样的光明

  我想告诉老师们:你很重要,你做的事情很重要,你能照亮自己面前的路,你同样就能照亮课堂……(编者吴非)  《构建教育新模式》,张卓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  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这样,基础教育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当教育已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当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当校长、局长都开始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上榜感言:  这本书能受到教师的认可,让我深感欣慰。

但是,我最想得到的是校长的认可。

因为在这场教育变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一个人——校长。

  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同行们都在做一件事:为21世纪或者更远的未来,构筑新的教育范式、教育框架、教育秩序。

我认为,每位校长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因为校长在尽享荣誉和地位的同时,还应该静听天职和良知呼唤。

  好在我们有一大批的校长,他们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和时代赋予的职责。

过去30多年里,在重建教育模式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一批有信念、有责任、有胆识、有智慧的校长。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得益于两种力量,即政府引导和草根改革。

他断言:“如果看不到中国改革的二元结构,我们就很难理解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故事。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

  社会进步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所谓顶层设计。

二是自下而上,所谓基层创新。

邓小平说得更形象——摸着石头过河。

毫无疑问,教育模式的重建属于第二类。

所以,校长不要依靠顶层设计,不要只相信权威,也不要再找高考不改的借口。

且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中的一次次改革,哪一次不是源于一所所学校、一个个校长。

我深知教师的重要性。

但是,涉及到教育结构、秩序、模式的变革,如果校长没想法、没行动,教师又能做些什么

改革文件在不断地下发,教育经费在不断地增加,办学条件在不断地改善,教师学历在不断地提高。

然而,如果发生在教室里的行为百年不变,其他一切的努力又有何意义

  所以,作为教育史的谱写者,校长们一定要行动起来,用勇气与智慧写下最闪亮的教育改革诗篇。

(作者张卓玉)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美)山姆?史沃普著,廖建荣译,五洲传播出版社  上榜理由: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是美国纽约皇后区教师山姆?史沃普带领来自21个国家、说11种语言的孩子们开展创意写作的真实记录。

在中国出版后,书中的案例在无数课堂和家庭生活中被重新演绎。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种子,可以开花、结果。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以及作为个体所做的努力。

这为正在思考如何让孩子真实地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中国教育,提供了一条可实现的实践路径。

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意写作的队伍。

  山姆?史沃普说:“即使在管理最为苛刻的学校,教师也可以每天挤出10分钟,传授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于学生而言,也许就是这10分钟,他们就体验到了比长时间的练习和记忆更强烈的教育感受。

对教师而言,这10分钟也将使教师变得更加幸福。

”  我们推荐教师阅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想借此向所有相信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现实的实践者致敬,向因为学生寻找到真实表达而幸福的教师致敬。

  上榜感言:  一本关于发生在纽约的教学经验的书可以获得中国教师的青睐,让我很惊讶,同时也感觉非常荣幸——我的创意写作课程可以激发地球另一边的学生的想象力。

想到这些,我心潮澎湃。

  我知道,以应试教育而著称的中国,已经认识到高风险考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然而,一向倡导革新与创造的美国,却正在强加给学生越来越多的考试,这令深知创意教学宝贵的美国教师无比沮丧。

某天,我收到了一封温暖人心的邮件。

发信人是我过去的一名学生,她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也是《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书中的人物之一。

她在信中告诉我,她现在才意识到我当年开设创意写作课是多么不容易。

当时还是孩子的她,并没有觉得写作课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她现在想让我知道“它起作用了”,因为当年的创意写作课让她开始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对此,她心怀感激。

这不仅对我意义重大,同时也证明老师们不是在孤军奋战。

  教育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在传递前辈点燃的火炬,假如没有教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假如我没有阅读其他教育书籍,也就不会今天的这本书。

(作者山姆?史沃普)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著,王臻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榜理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将东方正念思想与西方心理学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创性地提出了“父母与孩子相爱互助、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这本书给出了清晰、丰富的阐释。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深刻探讨了父母自身问题与孩子成长的关系,指出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作者用智慧、平和、真诚的态度,科学、专业的知识,引领父母回归内心,摆脱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创伤,发现被遮蔽与压抑的真实自我。

  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萨巴瑞为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带领读者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

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作者认为,如果父母勇于摆脱过往的精神创伤,就能发现被遮蔽与压抑的真实自我,并与孩子形成深层次的情感纽带;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如果父母勇于将自己投入一种完整的、充满觉醒意识的亲子关系中,就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正给予他们帮助,避免“爱孩子却常常伤害他们”的情况发生。

  我们相信,由这样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并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面对挑战。

甚至当他们成为父母,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得快乐与满足。

  本书不仅为父母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养策略,更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意义深远的人生哲学:父母唯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淮南书店  上榜感言:  能与这本书相遇是我们的幸运,而策划、编辑这本书的过程无异于一场充满启迪与感动的发现之旅。

书中,莎芭瑞以对生命和爱的深刻理解与温暖信念,探索出一条美好的路径,让父母与孩子共同获得滋养与成长。

  在我们并不习惯深度探究心灵成长与自身种种关系的文化中,在教育问题深深困扰众多家庭的今天,这样的他山之石或许可以让我们收获颇丰。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富有理智与自省精神的人,都难免会有焦虑无奈的时刻。

我衷心地希望,《父母的觉醒》一书中文版的出版,能够为父母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带去一些启发,帮助父母与孩子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策划编辑苏元) 《阅读的力量》,(美)斯蒂芬?克拉生著,李玉梅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上榜理由:  《阅读的力量》是美国语言学家、阅读教育理论研究者、阅读推广人斯蒂芬?克拉生教授关于阅读教育的专著。

斯蒂芬?克拉生多年来对各个国家教育情况进行研究,为他所提出的“自由自主阅读方式”提供了大量翔实而有力的证据。

他认为,不论阅读的是通俗小说、青少年浪漫文学,还是经典文学著作,阅读行为本身都会在提高人们语言能力中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阅读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和成果,包括他本人的“阅读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成果”、“奖励性阅读作用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今最流行的电子阅读效果的研究成果”。

  现在,“自由自主阅读方式”已在学术界、教育界及阅读推广人中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誉,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和父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指明了方向。

  作者想告诉读者,自由广泛的、无压力的阅读、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也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更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而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并内化到心灵深处的阅读。

自由阅读不仅仅对学习母语有帮助,也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的方法”。

让孩子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

  这是一本优秀的、不艰涩的理论书,书中处处传递着阅读的喜悦,并告诉那些希望孩子阅读的大人们:自由阅读有力量

  上榜感言:  这本书是著名阅读推广人王林和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阿甲、探长推荐给我的一本书,《阅读的力量》是他们的案头书。

王林说,作者所写的每一句话都能“击中”我,而作者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与我对阅读的思考不谋而合。

作为这本书中文版的策划编辑,出版它的过程也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一份份实践得来的数据,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自由快乐的阅读走进每个教室、每个家庭。

(策划编辑许国萍)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傅国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淮南书店  上榜理由: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图书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着手,让读者看到了上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实践,进而真正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

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1948)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给教育燃灯》介绍了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

本书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好,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读者思考当下教育的症结。

  《让性回归常识》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了性教育。

良好的性教育强调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

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系统的,正如陈兆蘅所说:“性欲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  公民教育一般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育正常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如何培养好公民》一书包括了国民教育、民族教育、平民教育、全人教育等概念,并围绕公民教育的理论、问题、实践及国外的公民教育等方面,梳理了公民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

这对更新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改进民众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上榜感言:  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

  生活在当今时代,每个人在精神上需要两个证件,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证”,即人们身上的中国文化元素。

另一个就是国际通行的“文化护照”,即自希腊文明以来整个文明的脉络。

有了这两个“证件”,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是一个现代人,才可以与这个时代构成对应的关系。

否则,虽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我们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依旧很遥远。

  民国是中国的乱世,但当时的教育人却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教育之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

希望“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图书可以帮助读者真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享受前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也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资源。

这也是民国的教育家们曾经做的。

(策划编辑张立红)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美)罗恩?克拉克著,李文英等译,中信出版社  上榜理由:  本书作者罗恩?克拉克28岁就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的殊荣,并3次受邀做客美国白宫。

就是这样一位“最了不起的人”,以一个客观的姿态,为读者呈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疲软无力,为中国千千万万无条件膜拜美式教育的家长敲响了一记警钟。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对美国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解答,而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国的教育人。

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创造性地为这些问题寻找到了另一种答案: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在很多中国家长的意识里,美国教育是完美无缺的。

可是,美国真的是教育的一方乐土吗

或许我们无从亲历考证,但罗恩——这样一位普通而卓越的美国教师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美国教育。

应试教育不仅仅是中国制造,在美国也屡见不鲜。

  罗恩认为,应试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尴尬。

对于有资质、有能力的教师来说,应试而教、被统一教案束缚手脚是一种悲哀。

教师要为学生的成绩负责。

但罗恩更鼓励教师寻找创造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本书所提倡的全新的、世界性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它将东西方两种文化里最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相结合,让孩子既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又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并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主动追求卓越。

  上榜感言:  这本书是闪烁于浩瀚星空的启明星,我们就在寻寻觅觅中捕捉到了她的光芒。

罗恩用颠覆性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一场全球教育革命。

他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没有国界,好的教育是要从心出发,关怀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习的激情

”  我们常常讨论中美教育孰优孰劣,埋怨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却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或许,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无力改变教育制度,何不自己创造奇迹。

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写给教师,也写给父母,让每个人都从罗恩的教育之法中获得启发,帮助孩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奇迹。

(策划编辑马英、张云)  《麦田里的老师》,李崇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淮南书店  上榜理由:  《麦田里的老师》是一本结合了心理咨商与教养的书。

作者李崇建把美国心理与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尔的理论,活学活用于对行为有偏差、情绪有困扰、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的辅导工作上。

书中记录的具有不同特质的个案,所呈现出的都是常见且非常令教养者头痛的问题。

作者明确地指出了孩子行为或学习上的问题、引导方法,并且配合理论做批注。

同时,透过书中的故事、模拟呈现的教育现场,让读者对“萨提尔沟通模式”有了更为直观、细腻的理解和感受。

  “萨提尔沟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沟通辅导模式,原创者萨提尔视个案问题行为为冰山外显的一角,隐藏在冰山下面的还有许多内在的经验层次。

李崇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萨提尔沟通模式”做了阐述,并依照文化、规则与应对姿态三大前提,建构此书的思考脉络,进而指出,在人际沟通中,除了我们从小到大习得的“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等应对姿态外,还应该拥有的第五种应对姿态——一致性。

这是一种在应对上能同时关注自己、他人与情境,在言行上呈现出有活力、有创造力、有生命力、能接纳的、富有爱心、说话带有感受、聆听他人、开放且愿意分享的姿态。

  教师在班级管理、父母在和孩子互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非一夕造成,隐藏在冰山下的往往是那颗受伤、受挫的心。

作者针对案例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富于实践性,定能激发读者去面对和处理自身所面对的教养问题。

  上榜感言:  这是尊师园书坊跟李崇建老师的第五次合作,由此也可见李崇建长久以来在杏坛的奉献和笔耕不辍、乐于分享的精神。

作者用温暖的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师生一同见证成长的情谊。

《麦田里的老师》与前4本著作(《没有围墙的学校》、《移动的学校》、《给长耳兔的36封信》和《作文,就是写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以理论展开叙述并串联全书,以实践印证、落实理论。

  教师与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因为只有了解才能接纳,有接纳才能有陪伴,有陪伴才能协助,有协助才能引导,有引导才能有教育发生。

所以,教育就是真诚地认识自我。

就如作者李崇建说的:“一致性的沟通姿态,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当教育者懂得更真诚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

”  谨以此书与希望认识真实的自己,希望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师长共勉之。

(策划编辑 侯亮)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马志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榜理由:  教师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年轻漂亮、工作出色的教师小田险些走上不归路

为什么年富力强的教师突然病倒

为什么越是关键时刻越是把课讲砸了

为什么成绩显著反而在评比中落选……这些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

在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普遍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但是为了工作,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怎么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为了生活,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怎么找到人生的幸福。

  也许每个人期望的幸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经受住生活的风风雨雨,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幸福的人。

那么,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幸福教师

您可以与本书为伴,踏上探寻之路。

  作为一名应用心理学者,作者长期工作在心理健康的第一线,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教师朋友的心理咨询。

本书汇集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书中的内容深深根植于教师最真实的生活。

书中有故事、案例和具体问题,可读性强;书中有解析、诊断和探究,讲究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方法和对策,突出实用性。

书中的48个案例涉及教师自我心理、教师职场心理、教师亲子心理和教师异常心理等多个方面,而作者给出的48剂心理处方,也能帮助一线教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幸福教师。

  上榜感言:  那些真正找到人生幸福的人,不是因为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有了大学问,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然而,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由谁来关注

家人、心理专家、学校领导

最应该关注的还是教师自己。

但愿这本书,能让教师多给自己一份心灵的关注,能帮教师多给自己一个心灵的福音。

(作者马志国)淮南

《意林》,《格言》稿件投出以后一般多久有回复呢

如果被选上的话是出版以后有回复或是两个月后会回复详细信息意林的官网因该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