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执法风险调研感言和收获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税收执法风险调研感言和收获

如何进一步推进《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实施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是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

要发挥国家税收职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内部构件,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调控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和谐税收环境的灵魂。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公共行政事务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全社会对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而依法治税的关键所在则是税收执法责任制,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制订下发了《全国国、地税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范本(试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办法(试行)》,修订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基本建立了全国税收执法责任制制度体系,构筑了一套严密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使税收执法责任制从单一的结果控制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控制,税收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但目前执法责任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不足或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整体执法部门思想认识不足。

领导重视是确保执法责任制深入实施的关键。

当前仍有个别执法部门特别是这些部门的领导在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实行执法责任制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想起来重要,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甚至有的将实行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抓得不主动,搪塞应付,制度贯彻的运动化、口号化和功利色彩明显。

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盲目创新形式,好大喜功,不求实际。

  二是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搞好执法责任制的基础,少部分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由于业务不熟,“怕打官司”,不敢从严执法,由于对程序法的了解、掌握和运用水平不熟练,特别是《行政处罚法》实施后,对税务机关、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因怕纳税人提起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故在税收执法中心存顾虑、缩手缩脚,导致税收执法不到位;在法律的学习和宣传方面,有的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存在不深不实的问题;有的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满足于布置了,但对学习的成效如何,干部群众对所学法律法规是否真正做到了熟知和运用,却很少有人去管;在法律的宣传方面,不注意做深化的文章,缺乏针对性、经常性,收效甚微,导致普法工作出现了“中间热两头冷”的现象,影响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三是执法不严,随意性大。

执法必严,是落实执法责任制的中心环节。

有的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处理过宽,或者变通处理,或者执法不彻底。

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和服务观念淡薄,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有些部门不配合、不支持执法,甚至阻挠执法,有的对执法责任制愿意执行就执行,不愿意执行就不执行,想怎样执行就怎样执行,领导怎样说就怎样执行。

如应公示的不公示、应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不持证、不亮证、处罚决定前不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也不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等;执法责任制要求各级执法人员忠实于法律,严格执法,但往往因上级领导的干预,出现执人情法现象等;这些都导致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

  综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存在执法人员素质不一、执法环境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执法责任制是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重要保障措施,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将在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监督制约、保障权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将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对税收执法过错责任人能否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国家税务总局修订下发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主要是对因过失或者故意造成税收(包括社会保险费征缴)执法过错行为的责任人给予经济惩戒和行政处理;对过错责任人员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及规定执行。

对因过失或者故意造成税收执法过错行为的责任人给予经济惩戒和行政处理,是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的重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因为它是执法监督全过程中最为实际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每个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执法监督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从客观上讲,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落实不到位,就会导致执法责任制流于形式,甚至形同虚设。

  实行税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于明确税收人员执法责任,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推进依法治税进程,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到位,落而不实的现象依然存在。

笔者结合对县局及分局等单位的调研,探讨在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惩戒标准设定难。

由于税收执法人员岗位计酬存在差异,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界定经济惩戒,尤其是近年来,工资制度改革,用于执法考核的专项经费不足,正在运行的考核程序中,对过错的责任追究的经济处罚和对执法正确率高的执法人员的奖励不能完全落实,执法责任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成了摆设,这导致了税务干部只感受到了推行过程中的“雷声”而看不到落实制度的“雨点”,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只有压力而无动力,税收执法权难以真正得到有效规范。

  二、考核制度单向化。

目前实施的税收执法责任制虽对税收执法建立了评议考核制度,但与责任制管理考核、公务员年终考核等综合考核机制缺乏有机结合,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责任人感受不到其努力带来的回报与尊重,因此税收执法责任制很难达到权与责的统一、追究与激励的并重。

  “行万里路,进千家门,受百家气”等是税务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虽然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本着“收好税,带好队”的精神,对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不但不能松懈,而且还应当加强。

这也对税务机关规范执法、有效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体现和保证。

下面就如何进一步推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提出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一项制度的落实首先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态度,领导层有决心,基层才有信心。

领导重视,首先要率先垂范,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领导首先不做。

决不能搞特权,做到责任制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二、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

税收执法责任制包括执法责任、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方面,三方面相辅相成,配套实施,缺一不可。

首先,必须明确税收执法责任,就是对执法的岗位、权限、程序、要求及责任等进行严格界定和明确分解,做到分工到岗,责任到人。

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评议考核体系。

在省、市、县局内部成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考核评议委员会,由监查科设立政策法规组,在基层分局也配备法制员,充实一定的人力,负责评议考核的调查取证,并提出责任追究处理建议,提交该税务机关成立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考核评议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最后,对应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必须严格追究。

对考核评议委员会作出的责任追究决定由人事、监查科等机构负责执行。

对非执法岗也应建立严密的岗责评议考核体系,并对其过错行为严格责任追究。

  三、规范行政程序和证据采集行为。

建立完整的税收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基础,当前各级税务机关从上到下要借推广使用大集中征管软件为契机,全面规范各项征管执法行为,重点规范各项执法程序。

对证据的规范做到依法采集证据,任何行政行为必须有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事实要件为基础;每一个事实要件必须有相关的事实证据,各种证据材料内容应该一致,证言之间、证言与证物之间、证物与其他证物之间,应互相印证,符合逻辑关系;每一个证据材料来源及取得的方法和手段在合法性方面都无可非议。

  四、形成“责任连带、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

责任连带。

“个人承担制” 变为“连带责任制”,对于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奖惩的分值,不应由具体岗位人员一人承担,而应按照“局长10%、分管局长30%、责任人60%”的比例进行分配,实行管理责任连带;摒弃过去那种“责任对下不对上,责任对民不对官”的做法。

对同一项工作,工作质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既要追究基层责任,也要追究机关相关责任。

奖优罚劣。

制定适当的、人性化经济奖惩标准,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奖惩机制。

实施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保证税收执法责任制顺利推行的重要手段。

我们认为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要以“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应当最大限度地体现“过罚相当”和人性化。

首先,根据税收执法过错责任的大小,情节轻重等因素,在设立经济惩戒标准时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要做到经济惩戒与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取消税收执法资格等行政处理相配合,以达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其次,在执法等级设定上要体现“有奖有罚”的原则。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在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中采取是只罚不奖,这样不利于调动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积极性,不利于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工作的开展。

可以建立“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对税收执法质量较高的税收执法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对那些一年中多次因执法过错行为的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同时予以经济惩戒,充分调动基层税务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积极性。

  五、提高税务队伍的执法水平。

各执法机关要在实行执法责任制过程中,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好执法队伍建设,下大气力提高本机关整体执法水平。

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执法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要对税务队伍进行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深入搞好业务培训,使执法人员精通业务,适应执法的需要;要教育和督促执法人员端正执法思想,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公正执法。

通过学习、培训和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总之,税收执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共事务执法中比较敏感的热点,推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已经势在必行。

但落实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够合理正确地结合当前国家税收政策,运用到税收人员的工作当中,科学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工作,为国家的税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廉洁风险管控有哪些思考和措施

一、对廉政风险防控重大意义的认识 (一)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是加强基层局的客观需要。

实行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在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水平。

(二)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有利于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通过排查廉政风险点,让干部从思想上确立“从政有风险,防范除隐患”的意识,变上级要求防范风险为自身需要而自觉防范风险。

(三)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的有效手段。

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预防,超前防范,可以有效实现监督关口的前移。

二、基层局潜在的廉政风险点分析 自古以来,权力与腐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难舍难分,税务行政执法活动历来就是防腐拒变的薄弱防线,基层税务机关作为税收征管的机构,具体工作中有一定的管理权、审批权和处罚权,和其它行政部门一样具备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廉政风险。

主要表现在: (一)税收执法权 一是税款核定征收风险:利用执法权力,任意扩大企业核定征收范围,有可能存在关系税。

对个体评定税实际应纳税额与核定的应纳税额差额较大,造成有税不征或少征税款、收人情税、关系税等违纪问题产生。

二是税款解缴及票证管理风险:征收税款未按正确级次入库。

逾期税款不按规定加收滞纳金、不处罚,擅自变更、变相或变通执行税法税率,违规提退税款,违规开设税款过渡账户。

易发生票证缴销不及时、不按规定代开发票征税、混淆入库级次,造成税款逾期压库或延压税款、截留、转移,挪用、贪污税款等问题。

三是减免税审批风险:税务干部不按规定受理、调查、审核、审批纳税人有关减免税事项。

在减免税审核审批后的跟踪管理阶段,随意变通或变相执行税收政策。

帮助相关企业利用税收政策的缺陷钻税收政策的漏洞,以谋取利益。

四是延期缴纳税款的审批风险:税务干部未按规定受理、调查、审核、审批延期缴纳税款事项。

延期缴纳税款审核审批后的跟踪管理阶段,随意变相或变通延长税款缴款时限。

对超过缴款时限的税款违规免课滞纳金。

五是税务登记风险:由于人为因素,可能会出现违规办理税务登记或刁难纳税人的不廉洁行为。

应办证而不予以办证所造成的漏征漏管,致使国家税款流失。

六是停歇业、非正常户认定风险:税务人员利用职权为纳税人办理假停歇业、假非正常户认定,造成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七是税务登记注销风险:税务人员对注销企业提供的资料审查不严,应纳税款不追缴,注销企业的正(副)本和发票领购簿不收回。

八是发票管理风险:发票发售岗人员不按规定核发,不按规定发售发票。

发票审核岗人员对纳税人缴销的发票不认真查验,对违规使用发票的纳税人不进行简易处罚。

对发票超定额部分不及时补税,造成税款流失。

开具发票时,不按规定征税或挪用、贪污税款。

(二)权 一是干部任用廉政风险:培养考察干部存在片面性,只重视培养考察对象的税收业务能力,而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考察培养。

考察干部不按规定程序而自行简化程序。

在干部管理中,应上会集体研究决定的问题而不上会集体研究决定。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出的考察意见存在片面性。

对有问题的干部不能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从而造成“带病提拔”问题的发生。

二是经费支出廉政风险:不按政策规定随意支出经费。

日常开支不严格按程序、权限办事。

对票据合法性、有效性审核不严格。

三是基建工程廉政风险:在基建的立项审批、资金来源及基建项目款项支出使用、招投标、基建财务管理等岗位,易发生吃回扣、行贿、受贿等问题。

三、基层局应采取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廉政风险防控主要突出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责任追究五个方面。

针对税收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基层局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堵塞漏洞,促进税收工作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一)以加强为根本 增强廉政意识 干部队伍的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廉政工作是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

基层局应从和反腐倡廉教育着手,引导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积极开展“警示教育”、“评学典型”等活动,潜移默化的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通过对先进典型的深入学习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总结教训,举一反三,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在税务系统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依法行政、廉洁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抓好制度落实,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核心内容,既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又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按照“抓落实、具体化、责任化”的要求,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

根据地税行业特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税收执法责任制、行政效能、效能投诉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把管理职能、工作责任、工作标准、任务要求分解落实到岗到人,做到清楚、任务标准具体。

在此基础上,推行岗位目标责任过错追究办法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制定细化“两错”追究考核办法,按部门、按岗位细化、量化责任和处罚标准,对出现过错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促使行政行为和税收执法行为受到制约和监督。

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服务对象评议制”。

完善内外监督制度,将服务承若、执法依据、办事程序、赔偿标准、监督电话、执法证号等上墙公示,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营造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以执法监督为重点,严格过错责任追究 一是建立廉政投诉机制,增强地税机关公信力。

设立地税机关廉政投诉热线和投诉箱,制定投诉处理办法,理顺投诉处理程序,规范投诉处理工作,力争形成“投诉有门、办理有效、结果透明、督查到位”为主要内容的投诉工作机制。

坚持对办理投诉情况定期公布,努力增加工作透明度。

对群众举报和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对违规违纪行为,区分情况严肃处理,确保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是实行风险告诫。

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影响发展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的问责和告诫。

对暗访和日常检查中发现违反有关法律政策和工作制度,不履行、不及时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尚未达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及时实施风险告诫,责令限期整改。

上级地税机关既要对下级机关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问责和告诫,也要对违法违纪,为政不廉的问题进行问责和告诫。

通过推行廉政问责和风险告诫,可以促使下级机关真正把廉政建设摆上重要日程,促使税务人员增强廉政意识和风险意识,更好地履行职责,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

要结合基层局潜在的廉政风险点,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

明确具体行政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范围、承担责任的具体单位、责任追究的具体种类、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机构、责任追究的具体程序,将责任追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

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对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要实行部门首长问责制,机关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首先要追究该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四)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宗旨 巩固廉政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是加强党风廉正建设的具体体现。

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在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的同时,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理念,积极打造情民、便民、执法为民的税收队伍,不断巩固廉政建设成果。

一是转换角色定位。

由“执法、管理”的强势角色向“平等、服务”的平等角色转变。

始终把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把纳税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纳税人的需求作为第一追求,在思想理念上彻底转变“三个观念”。

第一,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做到执法为民。

要强化民本观念,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来展开,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和赞成,作为检验工作效率、管理效果和社会效益的根本标准;第二,变“管制型”为“服务型”,真正转变作风,优化服务。

要建立以服务经济、服务群众为主要职能的新型行政体制,防止行为错位、缺位和越位。

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把调控、管理、监督等职能寓于服务之中,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第三,变“允许型”为“禁止型”,做到依法行政。

要强化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直接管理的做法,更多地用法律手段去引导,做到法无明文允许不得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

二是优化服务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税法宣传、纳税咨询辅导,开展纳税服务援助,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

畅通诉求渠道,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作业,着力解决纳税人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纠正办事拖拉、作风漂浮、执法不严以及损害纳税人利益等不正之风。

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完善局、所长“接待日”制度,通过发放“协税护税协议书”、“廉政监督卡”,“征求纳税人意见表”等形式,营造和谐税收环境,推进税收诚信体系建设。

总之,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需要我们加强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边推进、边总结。

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提出对策,加强指导,把这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税务部门如何服务发展大局

随着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理念在税收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法治意识在税务系统逐步确立。

但受传统人治思维影响,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仍有发生,纳税人合法权益还不能完全保障,税收执法风险依然存在,法治思维尚未普遍形成,税收工作法治化进程缓慢。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从法律的立场出发思考认识社会现象的方式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表现为重证据、讲事实、守程序。

用法治思维指导税收工作是推进税收工作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抓手。

用法治思维指导税收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

要完善领导班子学法用法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遵法、用法,在运用法治思维指导税收工作上发挥表率作用。

要认真落实党组议事规则和各类会议制度,重大决策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经党组集体讨论确定;要明确重大决策范围,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重大税务案件处理等与纳税人利益相关的事项,应纳入重大决策范畴,重要工作安排应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决定;一些重要决策事项要进行合法性论证,主要评价决策是否超过法定权限、是否与法律法规抵触,是否存在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风险,并拟定风险应对策略。

要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决策实施情况,综合判断决策执行效果,及时研究应对措施,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效能。

用法治思维指导税收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管理。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并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依法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第一职责,必须遵循“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不动摇,坚决防止“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

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及税源变化情况,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了解真实情况,深化税源管理,加强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努力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要强化经济税收分析,建立分析常态机制,针对性开展分析,提高分析质量和预测水平,促进依法征税。

征收管理是法律赋予税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要健全规范征管流程,深入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提升税收管理和执法效率。

要创新专业化管理方式,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将职责调整、业务重组加以制度化,做到流程顺畅、程序正当、防控有力。

要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严厉查处各类涉税违法行为,维护税收秩序,营造公平环境。

用法治思维指导税收工作必须认真落实税收政策,切实规范执法行为。

要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助推企业发展,同时发挥税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要定期对现行税收政策和管理规定进行清理,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调研和效应评估,及时反馈政策落实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要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出台文件要经过合法性审查,坚持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建立日常清理和定期清理相结合的常态化文件清理机制,经常对规范性文件收集、分类、分析、评估,提出补充、修改或废止意见。

要深刻认识税收行政裁量权既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灵活处理问题,又可能因滥用而滋生腐败或造成不公,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切实规范行使,加强对税务处罚、核定征收、税务审批等过程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指导约束,尊重法律精神、法律原则,做到既合法又合理。

要加强法律知识培训,使干部职工熟练掌握税法规定的实体内容和执法程序,以及相关行政法律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程序意识、风险意识。

用法治思维指导税收工作必须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监督制约。

要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依职权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要认真梳理各类办税事项,制定本单位信息公开计划,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稳私以外,所有办税依据、流程、结果等各类信息,依法在办税场所或公共媒体进行公告,便于纳税人知情、办事、监督。

要加强税收执法风险防控,以防范税收失渎职风险为切入点,将风险管理引入执法管理中,开展税收执法风险规律性研究,建立税收执法风险自我管理机制;要认真排查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执法风险,提出风险预警,积极开展税收执法主题风险应对活动,进一步完善制度。

要畅通税收法律救济渠道,建立健全信访、举报、投诉、行政复议联动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理顺内部衔接,畅通纳税人投诉渠道。

要充分发挥税收行政复议化解征纳矛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复议案件质量,做到案结事了,要统筹考虑依法行政评价与其他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质量考核的关系,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依法行政绩效评价机制。

要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强化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税收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受追究。

法治思维既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世界观,也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工作的方法论。

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坚持用法治思维指导税收工作,在税收工作法治化进程中迈开坚实步伐。

浅谈如何促进第三产业地方税收的发展

1.提高认识,统一规划,宏观管理,政策扶持。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据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对重点行业制定较为详尽的发展规划,包括短、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各行业规划,使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

同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第三产业按行业经济活动规律进行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服务,有效地实行行业管理。

制定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适当扶持和增加投入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

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个有地方特色、能够适应多层次需要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第2句】:加快发展三产经济,壮大税源基础。

  税收来源于经济,离开了经济的发展,税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要立足桥东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经济。

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金融保险、公用服务、教育科技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信息等新型行业,带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的增长提供坚实的税源基础。

  

【第3句】:切实加强税收征管,提高收入质量。

  (1)严格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

各级地税机关要进一步强化税收法制观念,加强组织收入纪律,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切实维护税收秩序。

加大税收稽查力度。

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业的征收管理,  (2)加强税源管理。

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是税源管理。

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树立“税源有限、管理无限”的理念,实行分类税源管理,积极开展纳税评估,认真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强化分行业税收管理,加大了对小水电行业、陶瓷行业、鞭炮烟花行业税收管理,出台了《陶瓷行业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小水电行业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和《鞭炮烟花行业税收征收管理办法》,有效促进三行业税收持续增长。

对我市第三产业的规范与税收征管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3)强化经济税收分析。

要加强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研究建立相关经济模型,科学预测收入;善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税收收入情况,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效能。

  (4)推行社会综合治税。

针对地方税收税种多、税额小、税源分散、难于控管的特点,构建“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逐步形成严密健全的协税、护税网络。

  (5)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

要以优化纳税环境和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在强化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优化服务中加强税收管理。

  (6)以08版征管软件上线为契机,全面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着力完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规范征管执法程序,强化征管质量考核,优化征管手段,征管质量、征管效率和征管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效促进了税收的增长。

  

【第4句】: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培植涵养税源。

  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是税收的两大职能。

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税收政策,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做到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

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下岗再就业、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这些政策对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税务部门,要及时将优惠政策宣传到位、执行到位,切实加强减免的管理与服务,进一步规范程序、减化手续,确保广大纳税人能够及时足额享受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达到涵养税源、服务社会经济的目的。

  

【第5句】:规范第三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提高三产的技术和科技含量。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领域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充分利用农村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经过优胜劣汰,实现产业规模的不断集中、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服务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

加快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充分发展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只有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后劲,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的领导信息

清洁生产合理化建议书:一、清洁生产概述(一)清洁生产的定义(二)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三)清洁生产的益处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的应用于生产过程,通过不断的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1句】:清洁生产有利于克服企业生产管理与环保分离的问题。

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虽然环境管理思想已多多少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

例如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关心其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问题,但是企业领导人和从事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是产品质量、产量和销路,更关心的是将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而企业中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员则热忠于污染物的治理效果,如何达标排放,企业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形成“两股跑道上跑车”始终跑不到一起,企业把环境保护的责任越来越看成是一种负担,而不是需要。

清洁生产完全是一种新思维,它结合两者关心的焦点,通过对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环境管理思想;改变企业的环境管理和职能,既注重源头消减,又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不用或少用有毒的原材料;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做到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各类废物的生产和降低其毒性,达到既降低物耗,又减少废物的排放两和毒性的目的。

【第2句】:清洁生产丰富和完善了企业生产管理。

清洁生产通过一套严格的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对生产流程中的单元操作实测投入与产出数据,分析物料流失的主要环节和原因。

确定废物的来源、数量、类型和毒性,判定企业生产的“瓶颈”部位和管理不善之处,从而提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无\\\/低费方案,采取边审计边消减物耗和污染物生产量做法。

例如:山东牟平造锁总厂电镀分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采用40个无\\\/底废方案(几乎没有花任何费用)便消减了全分厂废水量的

【第38句】:8%,消减铜排放量的

【第53句】:1%,镍排放量的

【第49句】:7%,铬排放量的

【第53句】:3%,节省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达到年节约经费

【第12句】:7万元。

究其原因,就是通过清洁生产,提高了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降低了污染物的产生量,提高了职工的管理素质,从而也丰富和完善了企业的管理。

这些方案的实施是通过广大生产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工人去实现的,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加关心管理,提高其参与管理的意识。

【第3句】:开展清洁生产可大大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

末端治理作为目前国内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为保护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末端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转移等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

据美国环保局统计,1990年美国用于三废处理的费用高达1200亿美元,占GDP的

【第2句】:8%,成为国家的一个严重负担。

我国近几年用于三废处理的费用一直仅占GDP的0.6%-0.7%左右,但已使大部分城市和企业不堪重负。

清洁从根本上抛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其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工业企业的负担。

【第4句】:开展清洁生产,提高企业市场力竞争力。

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它提倡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废物回收利用的途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提高包括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所有员工在经济观,环境意识,参与管理意识,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同时,清洁生产可以有效的改善操作工人的劳动环境和操作条件,减轻生产过程对员工健康的影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使公众对其产品的支持,提高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第5句】:开展清洁生产可以让管理者更加掌握企业成本消耗。

清洁生产是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体系。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能使企业的环境管理发生质的改变。

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包含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原辅材料的准备,物料的闭路循环利用,产品制造、销售以及辅助生产过程(水、电、气的运行管理和过程控制)等全过程控制,使环境管理贯穿到企业的每个环节。

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的工作中,就必然要对本企业的能源消耗和主要材料消耗进行分析,从而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原材料的转化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保障资源的永久持续利用。

实践证明,实施清洁生产在大幅减少污染产生量的同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6句】:清洁生产为企业树立了形象和品牌90年代以来,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浪潮声势日高,环境因素已成为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良好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的、无公害或低害的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无害或低公害的产品,实现少废或无废排放,甚至零排放,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里,而且在社会中可以树立起良好的环保形象,赢得公众对其产品的认可和支持。

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全球化使得环境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强,推行清洁生产可以增强国际市场准入的可能性,减少贸易壁垒。

(四)清洁生产的含义在清洁生产概念中包含了四层涵义:一、生产的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二、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及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中去:三、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排污审核,即通过审核发现排污部位、排污原因,并筛选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及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四、清洁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与环境,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五)国家政策支持

【第1句】:国家财政政策

【第2句】: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我国为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在推行清洁生产过程中,企业可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主要有:(1)所得税优惠: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2)增值税优惠: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

如对以煤研石、粉煤灰和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及利用废液、废渣提炼黄金、白金等免征增值税;(3)建筑税优惠:建设污染治理项目,在可以申请优惠贷款的同时,该项目免交建筑税;(4)关税优惠:对城市污水和造纸废水部分处理设备等实行进口商品暂定税率,享受关税优惠;(5)消费税优惠: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限值标准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

【第3句】:江苏省政策及措施(1)对清洁生产项目给予资金和信贷支持对节能、降耗、减污、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清洁生产师范项目,重点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开发、省科技厅每年投入1000万员,支持技术攻关和示范建设。

对列入国家发改委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的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环保部门在审批环保补助资金时,优先安排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

经审批的清洁生产项目,凡企业自筹资金落实且条件符合的,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支持,优先发放贷款,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清洁生产中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环保设备(产品)以及节水设备(产品),按照国家有关鼓励政策,对符合国家税收优惠规定条件的,经省经贸委、省财政、省国税、省地税联合认定后,予以所得税、增值税减免;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所得收入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对技改项目中国内不能生产而直接用于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和技术资料,可以享受国家进口税减免优惠政策。

(3)将清洁生产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在项目建议书阶段,要对工艺和产品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提出初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要重点针对原材料选用、生产工艺、产品等方面的方案进行详细评价,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和产品的环境风险。

(4)清洁生产审核与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相结合在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对提交清洁生产审计报告和实施清洁生产进展报告的企业,优先核发排污许可证。

对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企业,应用清洁生产工艺而削减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可以转用于企业的其他扩大再生产项目。

(5)实施清洁生产标志认定由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省环保局等部门,在对企业进行全面考评基础上,对清洁生产企业和清洁生产产品进行认定,颁发清洁生产标志证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清洁生产名单。

各级人民政府在政府采购中应有限采购并提倡社会有限采购符合清洁生产标准的产品。

(6)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境外资金、政府间合作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和示范,多渠道加大对清洁生产方面投入与交流合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鼓励进行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7)实行清洁生产奖励制度对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成绩突出单位和企业,其主管部门应优先推荐参加先进企业、文明单位等评选,对在清洁生产研究、开发、推广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由省清洁生产协调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前提条件《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污染物牌坊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

污染物浓度超标的企业应当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这是因为,污染物浓度达标是长期的哈执法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污染物浓度插屏表意味着环境质量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使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受到影响。

因此,污染物浓度超标的企业应当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的企业,也应当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这是因为,长期的实践表明,只要求浓度达标是不够的。

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了,由于污染物数量巨大,仍可能造成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

因此,近年来我国又提出了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的要求。

达不到此要求的企业,有必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清洁生产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满足总量控制目标。

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也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这是因为,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都有可能使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到环境中,从而严重影响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或对周围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成分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二、清洁生产审核方法(一) 清洁生产审核原理清洁生产审核思路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判明废物生产的部位,分析生产的原理,提出方案以减少或消除废物。

【第1句】:废弃物在哪里产生

通过现场调查和物料平衡找出废弃物的产生部位并确定产生量。

【第2句】:为什么会产生废弃物

这要求分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

【第3句】:如何消除这些废弃物

针对每一个废弃物产生原因,设计响应的清洁生产方案,包括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方案可以是一个、几个或更多,通过实施这些方案来消除废弃物的产生,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产生的目的。

开展清洁生产需要针对每个企业产品以及其生产过程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实施。

对于一个生产过程系统,实施清洁生产的基本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一般的工艺产品中,原料费用占成本的70%。

通过原料的综合利用可直接减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首先,要针对原料进行正确的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原料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应建立物料平衡,列出目前和将来有用的组分,制定将其转变成产品的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

(2) 改变工艺和设备。

简化流程中的工序和设备;实现过程连续操作,减少因开车、停车造成的不稳定状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适当该百年工艺条件,如温度、流量、压力、停滞时间、搅拌温度、必要的预处理等;配备自动控制装置,实现过程的优化控制;改变原料配方,采用精料、替代原料、原料的预处理等。

(3) 组织厂内物料循环。

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流程中;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的代替物返回生产流程中。

(4) 改进产品体系。

产品的全新设计;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去除多余的功能;简化包装,鼓励采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和便于多次使用的包装材料。

产品报废后易于回收、再生和重复利用。

(5) 加强管理。

安装必要的检测仪表,加强计量监督;消除跑、冒、滴、漏;有效的指挥调度,合理安排批量生产的日程;组织安全文明生产等。

(6) 必要的末端治理。

在全过程控制中的末端处理只是一种采取其他措施以后的最后把关措施。

其要求达到:清污分流,减少处理量,有利于组织物料再循环;减量化处理,如脱水、压缩、包装、焚烧等;按集中处理的收缩要求进行厂内预处理。

(二) 清洁生产审核七步骤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清洁生产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发现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评估这些问题,并提出污染防治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系统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可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方法:

【第1句】:开列企业的污染源清单,即找出废弃物是从哪里产生的;

【第2句】:进行废弃物的原因分析,即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废弃物;

【第3句】:产生清洁生产方案,即考虑如何消除废弃物产生原因,找出消除或削减废弃物的根本解决方案。

【第4句】:边审核边实施,即对于可行的无\\\/低费方案立即着手实施;

【第5句】:物料实测及结果评估,从而为废弃物产生原因的分析提供依据;

【第6句】:评价清洁生产方案,即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最佳可行方案;

【第7句】:开发综合的技术革新计划,即优化整个生产线,而不是针对某个局部。

三、清洁生产审核程序:(一)、筹划和组织筹划和组织是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第一个阶段。

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领导和职工对清洁生产有一个初步的、比较正确的认识,消除思想撒谎能够和观念上的障碍;了解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工作内容、要求及其工作程序。

本阶段工作重点是取得企业两到的支持和参与,组建清洁生产审计小组,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和宣传清洁生产思想。

【第1句】:取得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清洁生产审计是一件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而且随着审计工作阶段的变化、参与审计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可能也会变化。

因此,在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中,企业高层领导要把它也安排到主要工作的日程,积极支持和参与,由高层领导动员并协调企业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审计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和内部的影响力,及时向企业高层领导宣传和汇报,宣传清洁生产审核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提高无形资产和推动技术进步等诸方面的好处,以取得领导的支持。

【第2句】:宣传、动员和培训。

清洁生产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

可通过企业例会、电视,以及下达文件、组织学习等形式进行全体教育,开展各种培训。

在宣传、动员、培训中讲明清洁生产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清洁生产意识,制定企业内部清洁生产鼓励政策,积极发动企业员工群策群力。

在这一阶段要弄清清洁生产的由来以及什么是清洁生产;为什么要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内容及其利与弊;企业该如何进行清洁生产;什么是清洁生产审计;清洁生产的审计思路、程序、特点、操作要点等内容。

【第3句】:建立审计小组。

计划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首先要在企业内组建一个有权威的审计小组,这是顺利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组织保证,通常审计小组由4-8名成员组成,审计成员应正式任命和指派,以保证审计工作中现状调研、物料实测、方案实施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组长最好由企业高层领导兼任,或由企业高层领导任命一位具备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与新技术的知识和经验;掌握污染防治的原则和技术,并熟悉有关环保法规;了解审计工作程序,熟悉审计小组成员情况,具备领导和组织工作才能并善于和其他部门合作等条件的人员担任,并授予必要权限。

审计小组成员要由具备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知识或工作经验;掌握企业的生产运营、工艺、管理和设备维修等情况;熟悉企业的废弃物产生、治理和管理情况以及国家和地方环保法规和政策;具有宣传、组织工作的能力和经验等条件的相关人员组成。

【第4句】:制定审核工作计划。

制定一个详细的清洁生产审计工作计划,有助于审计工作按一定程序和步骤顺利进行,组织好人力和物力,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审计工作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企业的清洁生产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编制的审计工作计划表应包括审计过程的所有主要工作,包括这些工作的饿序号、内容、进度、负责人姓名、参与部门名称以及各项工作的产出等。

(二)、预评估预评估,是从生产全过程出发,对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和考察,摸清污染现状和产污重点并通过定性比较或定量分析,确定出审计重点。

通过预评估调查分析,发现企业生产现状及潜力,对公司环境保护、资源消耗提出评价意见,明确清洁生产目标。

【第1句】:现状调查与分析。

主要包括企业概况,企业的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状况和企业管理状况。

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个产污排污的环节、水耗和能耗大的环节,设备事故多发的环节或部位以及实际生产管理状况等。

考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查分析有关设计资料和图纸,工艺流程图及其说明,物料衡算、能(热)量衡算情况,设备与管线的选型与布置,企业的各项生产记录、报表等以及与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座谈。

【第2句】:确定审计重点。

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列出企业主要问题,从中选出若干问题环节作为审计重点。

根据简单比较以及清洁生产小组成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公司生产工序权重因素打分确定审计重点。

确定重点的原则是:污染严重的环节、消耗大的环节、环境及公众压力大的环节、有明显的清洁生产机会。

【第3句】: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针对审核重点设置清洁生产目标,目标是针对审计重点的,应定量化、可操作,并具有激励作用。

同时具有时限性,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

【第4句】:提出和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这样可以贯彻清洁生产边审计边实施的原则,及时取得成效,滚动式地推进审计工作。

根据现状分析,对容易在短期内无需投资或投资很少的方案,要边提出、边实施、边总结。

(三)、评估进行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审计重点的物料平衡,发现物料流失的环节,找出废弃物产生的原因,查找物料储运、生产运行、管理以及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清洁生产方案的昌盛提供依据。

【第1句】:编制审核重点的工艺流程图。

收集汇总审核重点的有关资料,编制审核中的工艺流程图,明确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和流失情况。

制定实测计划。

【第2句】:确定物料输入、输出以及排污状况。

【第3句】:建立物料平衡图和主要污染因子平衡图。

【第4句】:废物产生原因分析。

从多个方面分析污染产生和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5句】:提出和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与筛选本阶段的目的是通过方案的产生、筛选、研制,为下一阶段的可行性分析提供足够的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根据评估阶段的结果,制定审计重点的清洁生产方案;在分类汇总基础上(包括已产生的非审计重点的清洁生产方案,主要是无\\\/低费方案),经过筛选确定出一个以上中\\\/高费方案供下一阶段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对于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进行实施效果核定与汇总;最后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第1句】:备选方案的产生。

在全厂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鼓励全体员工提出清洁生产方案或合理化建议;广泛收集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技术咨询。

【第2句】:方案分类。

从技术、环境、经济和实施难易等角度将所有方案分为可行的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

【第3句】:方案筛选。

运用权重法和计分排序法,对初步可行方案进行筛选和排序。

【第4句】:方案研制。

经筛选得出的可行的中\\\/高费方案,因投资较大,且一般对生产工艺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进一步研制,进行工程化分析,从而提供2个以上方案供下一阶段做可行性分析。

一般说来,研制要考虑系统性、闭合性、无害性、合理性几个原则。

【第5句】:继续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第6句】:核定并汇总无费\\\/低费方案

【第7句】:编写清洁生产中期报告。

早方案产生和筛选工作完成后进行,对前面所有工作进行总结。

(五)、方案可行性分析中、高费方案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还须具备相应的资金支持,因此在事实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减少投资风险。

【第1句】:进行市场调研。

调查、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方案的技术途径。

【第2句】:技术可行性分析。

工艺路线、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与国家、行业有关政策的相关性。

【第3句】:环境可行性分析。

能源使用的变化;废弃物的产生量,污染物的转移、操作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4句】:经济可行性分析。

采用现金流量分析和财务动态分析进行评估。

【第5句】:方案推荐。

推荐可实施的方案。

【第6句】: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六)、方案实施本阶段的目的是通过推荐方案(经分析可行的中\\\/高费最佳可行方案)的实施,使企业实现技术进步,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通过评估已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成果,激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第1句】:组织方案实施。

包括统筹规划、筹措资金、实施方案等内容。

【第2句】:汇总已实施的无费\\\/低费方案的成果。

【第3句】:评价已实施的中\\\/高费方案的成果。

包括技术评价、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综合评价几个方面。

【第4句】:分析总结已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影响。

包括汇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比各项单位产品指标、宣传清洁生产成果等工作。

总之,此阶段工作主要是制定方案实施计划,筹集方案实施资金,汇总方案实施前后的经济、环境效益;对比审核前后生产绩效指标的变化情况;宣传清洁生产审核成果。

(七)、持续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而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机构、稳定的工作人员来组织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以巩固取得的清洁生产成果,并使清洁生产工作持续地开展下去。

企业需设立专门的持续清洁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持续清洁生产工作审计小组,以避免清洁生产机构流于形式。

【第1句】: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组织。

进一步明确个人在清洁生产工作中的职责。

【第2句】: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

把审核成果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保证稳定的清洁生产资金来源。

【第3句】:制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企业清洁生产长期战略和策略;下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清洁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和开发计划;职工的清洁生产培训计划。

【第4句】:编写清洁生产审计报告。

关于提高税收遵从度的几点思考

(一)推行业务流程改造,提升征管质效坚持以面向纳税人的流程为导向,以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为核心原则,建立符合税收信息管理规律的涉税事项处理主流程。

重点解决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集中办理“咨询、受理、审批、回复”基本活动,真正实现办税服务厅“一窗式”、“一站式”服务。

增加授权办税大厅前台人员,进一步推进涉税事项流程改革,实现提速增效,全新打造“窗口受理、内部流转、即时(或限时)办结、后续监管”的一站式涉税事项办事工作模式,减轻纳税人的税收成本。

将业务流程改造与税收综合征管软件的深化应用工作相结合。

在“业务服从流程”,统一推行省级流程模板的前提下,求同存异,不断探索与工作实际相符合的业务流程模式,进一步完善征管软件的各项业务规程。

(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税务机关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价,及时发现纳税人的错误,或对于因纳税人疏忽造成的无意过错,进行善意的提醒,使其尽早纠正;对于故意的税收违法,则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给予打击,以提高税收管理的威慑力。

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识别、风险量化排序、风险原因剖析、风险应对。

通过全面的分析,把影响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风险因素识别出来。

对识别并认定的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测算和判定,用具体的数值加以量化,对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恰当地用于相应的风险上。

其实质是差异化管理,具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面向所有纳税人的应对策略,即为所有纳税人提供内容全面、标准统一、操作规范的纳税服务;二是根据风险程度不同,将纳税人分成不同的纳税人群体,对不同群体采取便捷遵从、帮助遵从、提醒遵从和强制遵从等多元化、系统性、递进式的风险策略;三是对具体纳税人根据其风险程度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具体的、差异化的应对方式。

税务机关以有限的管理资源,应对最大的风险,从而获得最高的纳税遵从度。

依托省级数据“大集中”工程,完善综合征管软件的“税源风险管理”菜单,随着征管软件后台管理功能不断深化应用,风险特征库不断充实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在预防大企业税源流失风险,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依法开展纳税评估,建立行业评估模型一是评估人员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

在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问题时,应对纳税人说明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告知其应适用的税收政策,并严格按照税收程序法的要求,对纳税人的涉税疑点进行处理,谨慎使用税收裁量权,做到“少一分不漏,多一分不征”。

让纳税人体会到税收执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其权利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长此以往,才能使纳税人自觉对纳税产生遵从性。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数理统计、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手段运用到税务征管中,分行业建立预警模型,对异常数据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

开展纳税评估,税务征管部门在纳税期之前明确评估出纳税人存在的纳税风险是防止偷税的一种有效办法。

要针对具体行业、重点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提高评估准确性,建立纳税评估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将评估结果通知纳税人,做好风险预防。

(四)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在对纳税不遵从制裁的同时,应加强对诚信纳税人的正面激励,如对当年度信用等级评定较高的纳税人,除给予荣誉性奖励外,实施免除税务检查、税收年检即时办理、普通发票实行按需供应等各项激励措施,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以“借服务行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为理念,以“税收零距离服务”为服务质量方针,以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净化税收管理环境为目标,实施纳税人和征税人的互动式管理,提高服务层次,改变原来单纯执法促管理的形式创新服务形式。

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税收征管软件为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和征管质效,为纳税人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落实提速增效,简化办税流程,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同时也降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

当然,优化纳税服务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依法治税,没有了这一点,任何的尊重和保护都只能是奢谈。

税收筹划风险的类型有哪些

【第1句】:政策风险。

主人在筹划时因选择税收政策或因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导致纳税人选择的时机不当所带来的筹划风险。

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24]48号。

“对化妆品制造与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

并明确其有效期限是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执行。

”针对上述规定,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如果在有效期范围外按30%扣除广告费,便会导致少缴企业所得税,最终带来涉税风险。

【第2句】: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的风险。

主要是税法不完善或税务人员执行税法不当而带来的风险。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曾在执行中引发过争议。

第三十八条内容是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以扣除。

内容中的非金融企业引发了争议,其可能被读成两种意思:一种是“非”金融企业,即不是金融企业以外的任何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

一种是“非金融”企业,即不是金融企业以外的企业,不包括个人。

根据上面的解读,企业如果从个人手中贷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是否可以扣除

这便成为了实务中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

【第3句】:税收筹划基础不稳、筹划方案不严谨带来的风险。

主要是纳税人在筹划时因对自身情况调研不充分,对税法等法律、法规理解不够,致使纳税筹划失败而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