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佳句佳段赏析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穆斯林的葬礼佳句佳段赏析

【第1句】: 穆斯林的葬礼好句加赏析10句

第一组 吴桐

【第1句】:那托在荷叶上的樱桃,像是盛在翠盘里的玛瑙。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樱桃像玛瑙一样圆润,晶莹剔透。

【第2句】:西南天际,一道弯弯的新月,浮在远处的树梢上空,浮在黑黝黝的房舍上空,它是那么细小、玲珑,相称在黑丝绒上的一枚象牙,像沉落水中仅仅露出边缘的一只白璧,,像漂在水面上的一条小船,这小船驶向何方?

赏析:这句话用了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新月找不到方向,高考目标悬而未决。

【第3句】:蒲绶昌那一双锐利的眼睛顿时像被雷电击中,迸射出一片爆裂般的光芒,随即,黯淡了,熄灭了!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蒲绶昌被韩子奇的话击中,生气而无可奈何。

【第4句】:她披着长长的秀发,拂动着白色的衣裙,赤着脚向前走去,脚步声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摇落在湖面上,就像天鹅的脚掌轻轻地划动平静的湖水。(新月死前的幻想)

赏析:这句话突出了新月向往过平静,幸福,美好的日子。

【第5句】:他根本无法入睡,心飞出了病房,去寻找女儿。

赏析:这句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肋骨断裂的父亲韩子奇不顾自己,只想着女儿,急切地希望女儿快点康复。

希望能帮到您,望采纳

【第2句】: 《穆斯林的葬礼》好句赏析

【第1句】:那托在荷叶上的樱桃,像是盛在翠盘里的玛瑙。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樱桃像玛瑙一样圆润,晶莹剔透。

【第2句】:西南天际,一道弯弯的新月,浮在远处的树梢上空,浮在黑黝黝的房舍上空,它是那么细小、玲珑,相称在黑丝绒上的一枚象牙,像沉落水中仅仅露出边缘的一只白璧,,像漂在水面上的一条小船,这小船驶向何方?

赏析:这句话用了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新月找不到方向,高考目标悬而未决。

【第3句】:蒲绶昌那一双锐利的眼睛顿时像被雷电击中,迸射出一片爆裂般的光芒,随即,黯淡了,熄灭了!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蒲绶昌被韩子奇的话击中,生气而无可奈何。

【第4句】:她披着长长的秀发,拂动着白色的衣裙,赤着脚向前走去,脚步声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摇落在湖面上,就像天鹅的脚掌轻轻地划动平静的湖水。(新月死前的幻想)

赏析:这句话突出了新月向往过平静,幸福,美好的日子。

【第5句】:他根本无法入睡,心飞出了病房,去寻找女儿。

赏析:这句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肋骨断裂的父亲韩子奇不顾自己,只想着女儿,急切地希望女儿快点康复。

寥寥几笔,几个简简单单的镜头 。主人公对母爱依恋和渴望跃然纸上,细微的描写更让读者不由自主的就浮想到了作者描绘的情景。 一个洒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掉,滴 落呢? 因为那些都不足以表现主人公内中发自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一个洒字。更加形象,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主人公那一刻的悲拗。但随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平平淡淡 并没有很华丽的词汇,却很贴切的体现了主人公马上又恢复了冷静。轻轻,珍惜,等词 让读者能感受到主人恬静的性情。简单的一个对字,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它要表达的是主人公长期的孤独 受到冷落 而与孤灯 对应 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人公是那样的孤独。

紧接着 一连段的回忆 一段细微的描写 更是深刻的体现着主人公 即时受到冷落 感到孤独, 却从未放弃对母爱的回忆 和 对母亲的眷恋。 即便如此 她也仅仅有些困惑 不理解, 可见 母亲 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是那么的重要 和 无法替代 最后一组反问句 直接将她的茫然 不解 和悲伤 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段入木三分的场景描写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和 丰富细腻的情感。也为后面的剧情做了 铺垫

-------------------------

爱,那幼稚的爱、蒙昧的爱、错误的爱、毁灭了自己的爱……痛苦和悔恨在撕咬着她,她不知道自己在伦敦还是在北平?是活着还是死了?她的手下意识地抓住奥立佛的腕子,抓得紧紧的,仿佛是一个跌入深渊的人死命抓住一根树枝……

赏析:

这样那样的爱毁灭了自己的爱。动词的使用“撕咬”淋漓尽致的写出她比痛苦还要痛苦比悔恨还要悔恨的痛不欲生的感觉,一句“不知道自己活这还是死了”更进一步描绘出她的痛,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这句话中使用了比喻句,再加上其中“紧紧”一词生动形象的突出了她想要得到依靠,想要甩掉这种痛苦,想要挣扎出这个充满痛的世界的冲动和欲望,其中“一根树枝”与“人的重量”作比较,强调突出她想要摆脱这种困境是如此之难!

【第3句】: 穆斯林的葬礼语段加赏析 20段

一如从前般,还是历经了数月终于看完了这本在案头堆放了很久的《穆斯林的葬礼》,说它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作品确不为过。

掩卷,久久沉思,虽然穆斯林文化是我从未涉足过的陌生领域,可文中那些人物的形象却那般丰满的跃立心中,那个将玉视为一生的执着的梁亦清,是不是也是穆斯林文化中的一份象征?师傅梁亦清在毕生钟爱的事业里倒下了,那么韩子奇呢?他只能忍辱负重的去挑起那一切,还有师母,还有师妹梁君壁和梁冰玉等着他去保护。特定的条件下韩子奇与君壁相濡以沫一起挑起了梁家”玉“的事业。

而至最后繁衍出来的纠纠葛葛却又不知在穆斯林的文化中代表着什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韩子奇因为战乱而带着他视若生命的那些”玉“逃到英国,和冰玉似是有意又似是无意的结合在了一起,而又因为终是思乡心切,在动荡平息过后而带着两岁的女儿新月回到北京的老宅“博雅居”的时候的那些情景。韩子奇向妻子坦白着他和冰玉的一切,坦白在英国的战乱中以为再见不到亲人下的那种相惜,坦白着他和冰玉间产生的爱情,而这个普通的穆斯林女人向所有脆弱的女性一样,当她十年间坚守着自己的情感和领域,守着家等着一个人的归来时,看到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打击,而这伤害却是她在这世上最爱的两个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妹妹,她的心痛可想而知。

较之于君壁,梁冰玉却是一个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一直追寻着自己个性的爱情,她敢于挣脱亲情与世俗的牵绊,爱着自己想爱的人,可为她为之付出一切的男人呢?在现实与道德的挤压下,韩子奇无所抉择,而恰恰冰玉却怎么也忍受不了这带着瑕疵的爱情,她选择了毅然的离去,过着对爱情与故土的炽热而归,她以为可以和韩子奇一起到老,却终是迈不过梁君壁的坎,而又裹着一身的寒冷而去。我倒是佩服梁冰玉的这份绝决,正如那句“不能完美一生,何不壮烈来去”,也佩服她的纯粹。

终究,韩子奇的一生在缺憾与愧疚和无尽的思念里穿梭着,终究,他用悲剧的方式将自己与冰玉的女儿送进了穆斯林的葬礼中。所谓的母亲,其实是她的大姨的梁君壁的刻薄,冷漠无情让美丽纯洁的新月总是在笼罩在阴郁与害怕之中。

她常常看着两岁前的那张照片一个人发呆,彷徨,为什么相片中的母亲与生活里的母亲判若两人?一个慈祥,一个冷峻,然而她哪里知道那本是两个同时深深爱着她父亲的亲生姐妹!尽管韩子奇爱女如命,可月儿心中对母亲的那份陌生与敬畏总是想着她能早日长出坚实的翅膀,早早飞出那个外合内乱的家中,她很顺利的考进了理想的北大英语系,她想着从此以后就可以自由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下了,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啊!带着哥哥和同学的羡慕还有父亲的殷殷期盼,带着母亲梁君壁的极不情愿,她还是踏上了光彩夺目的人生列车。梦,在飞,心中有万千的憧憬在涌动,一切才刚刚开始,可是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不全像一支无情的大手般生生扼住房了她的喉咙,任她哭喊任她撕扯,终于,这美丽的生命没有完成她梦想的学业,也没有走上她理想的事业,她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永远的沉睡了。

我感叹着她的悲苦,才十八岁的生命,花一样的年龄,然而当脑中出现了那个较之于她大了六七岁的男人的时候,那个给了她短暂生命至极美丽的男人,又感觉她这一生也算值了,真的值了,虽然她没有得到的太多太多,可是她却拥有了最世间最永恒的爱情。楚雁潮是她的老师,更是一个痴爱她的男人,要不是因为她的生命垂危,要不是因为她的颓废,他怎么舍得过早的去表白?他是希望她顺利完成她的学业,希望她走上她辉煌的事业的,在他的眼里她是那么的优秀,他相信着她的人生一定会繁花锦簇。

然而一切来得太太突然,他有什么理由去顾忌那些道德与世俗,他心中唯一想着的便是挽救她,不惜一切代价。“我扶着你,背着你,拖着你也要朝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们有会有美好的明天“,是他燃起了新月生命的火苗,她勇敢的与她一起与病魔抗争着,因为他,她对未来依然充满了憧憬。

要不是因为梁君壁用穆斯林的教条去打击她,告诉她回回不能与身为外族“卡斐尔”的梦雁潮结合,她也许不会那么快倒下,她那比玻璃还脆弱的心怎么经得起那般的打击?楚雁潮是她活在这个世界的生命之源,有时爱情就是奇迹。她倒下了,他疯狂了,看着死去的新月,“他不可遏制地扑上去,吻着她的脸,她的眼睛,她的嘴唇,这和着泪水的吻,是他们的第一次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以至所有在场的人也会在这震憾人心的痛苦中僵死。

新月死去了,所有的穆斯林都来参加她的葬礼,她头朝正北,脸朝着西方,那是世代穆斯林崇奉的地方阿拉伯的的圣地麦加,朝着有穆罕默德的方向,愿死去的灵魂再没了苦难。而最为揪心的最数楚雁潮亲手安放新月遗体的时候,穆斯林有亲人为死者试墓的规矩,那时,楚雁潮跳下了墓穴,“泪水洒在黄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来躺在新月将长眠的地方,没有力气再起来了,不愿意再离开这里了”,“楚雁潮僵立墓穴当中,默默地痴痴的脸上毫无表情,仿佛他的生命已经结束,他的灵魂和肉体都留在新月身边了,人们。

【第4句】: 穆斯林的葬礼好句好段

序曲 月梦 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出租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

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

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她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却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前面。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也是灰色的。

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白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内容的标语,又终于被覆盖;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楞中芳草青青。

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惟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是清真寺的“邦克”楼,每日五次,那里传出警钟似的召唤:“真主至大!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礼拜啊!”这儿是“达尔•伊斯兰”——穆斯林居住区,聚集着一群安拉的信徒,芸芸众生中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很大。在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来的一千三百年间,他把仁慈、公正、诚实和自我克制的精神洒向人间,全世界有八亿人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个世界很小。在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数目只有十八万,他们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这座清真古寺的周围。

据说,这一带曾经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园……大约远在公元7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他们习惯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这里娶妻生子,留下来了。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贵族陆续占领,征服者强迫被征服者大批迁徙到东方。

他们之中,有被俘虏的工匠,有被签发的百姓,有携家带眷的阿拉伯上层人物。当然,也有乘东西方的交通大开而自发前来的商人。

这些“外来户”,大部分在中国做军士、农夫和工匠,少数人经商、传教,也有极少数做官。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这块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

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当中也糅进了一些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和犹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汉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他们始终是少数,这少数的人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

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没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聪目明、全知全能的,他无时无处不在,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参与者,凡有四个人密谈,他就是第五个参与者……主永远与穆斯林同在。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谕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俭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

他们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她从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当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之时,她老了,这里也已经变得陌生。当然,岁月也一定把别人都拖老了。

她不知道该报偿的是否已经得到了报偿?该惩罚的是否已经受到了惩罚?不,她不需要知道。她从来也没有打算对过去的恩怨进行什么报偿或是惩罚,只想把该记住的都记住,该忘却的都忘却!又拐过一个弯儿,就进了梦中的那条胡同。

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了,历尽劫磨,阅尽沧桑,它还活着,老干龙钟,枝叶葱茏。过去,每当春天来临,它就绽开串串白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

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它白白地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着她呢,而她却没有来。

她终于来了。她从树下走过,站在那座门楼前。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

【第5句】: 穆斯林的葬礼摘抄加赏析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

——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6句】: 穆斯林的葬礼佳句好段

《古兰经》中曾用那么优美的语言百描述令人神往的后世天园!那是人间没有的乐园,那里浓阴蔽日,芳草铺地,鲜花盛开,硕果满园。

进入天园的穆斯林们在绿阴的庇护下,不觉得炎热,也不觉得严寒。他们随意采度摘园中的果实,用银盘和晶莹如玻璃的知银杯饮用园中的醴泉。

有许多俊秀童男和黑眸童女服侍他们,在那里听不到恶言和谎话,他们永远不再遭受痛苦和灾难……她看到离她不远的地方,有一道个身材高高的中年男子久久地伫立在一棵树旁,脸色沉郁,神情凄楚。他久久地伫立内着,凝视着面前的土地,一动也不动。

他的手里提着一把小提琴。他的年纪,看起来不过四十多岁,头发却已经花白。

他一定也是来为亲人“游坟”的,但是坟已经找不到了。也许容他伫立的地方正是他的亲人的栖身之所。

【第7句】: 穆斯林的葬礼好句好段

序曲 月梦 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出租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

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

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她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却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前面。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也是灰色的。

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白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内容的标语,又终于被覆盖;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楞中芳草青青。

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惟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是清真寺的“邦克”楼,每日五次,那里传出警钟似的召唤:“真主至大!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礼拜啊!”这儿是“达尔•伊斯兰”——穆斯林居住区,聚集着一群安拉的信徒,芸芸众生中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很大。在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来的一千三百年间,他把仁慈、公正、诚实和自我克制的精神洒向人间,全世界有八亿人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个世界很小。在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数目只有十八万,他们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这座清真古寺的周围。

据说,这一带曾经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园……大约远在公元7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他们习惯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这里娶妻生子,留下来了。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贵族陆续占领,征服者强迫被征服者大批迁徙到东方。

他们之中,有被俘虏的工匠,有被签发的百姓,有携家带眷的阿拉伯上层人物。当然,也有乘东西方的交通大开而自发前来的商人。

这些“外来户”,大部分在中国做军士、农夫和工匠,少数人经商、传教,也有极少数做官。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这块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

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当中也糅进了一些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和犹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汉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他们始终是少数,这少数的人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

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没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聪目明、全知全能的,他无时无处不在,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参与者,凡有四个人密谈,他就是第五个参与者……主永远与穆斯林同在。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谕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俭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

他们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她从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当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之时,她老了,这里也已经变得陌生。当然,岁月也一定把别人都拖老了。

她不知道该报偿的是否已经得到了报偿?该惩罚的是否已经受到了惩罚?不,她不需要知道。她从来也没有打算对过去的恩怨进行什么报偿或是惩罚,只想把该记住的都记住,该忘却的都忘却!又拐过一个弯儿,就进了梦中的那条胡同。

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了,历尽劫磨,阅尽沧桑,它还活着,老干龙钟,枝叶葱茏。过去,每当春天来临,它就绽开串串白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

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它白白地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着她呢,而她却没有来。

她终于来了。她从树下走过,站在那座门楼前。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

【第8句】: 穆斯林的葬礼佳句好段

古兰经》中曾用那么优美的语言描述令人神往的后世天园,鲜花盛开,硕果满园!那是人间没有的乐园。

他们随意采摘园中的果实,头发却已经花白,脸色沉郁,神情凄楚。进入天园的穆斯林们在绿阴的庇护下,不觉得炎热,也不觉得严寒。

有许多俊秀童男和黑眸童女服侍他们,在那里听不到恶言和谎话,他们永远不再遭受痛苦和灾难…… 她看到离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身材高高的中年男子久久地伫立在一棵树旁。他久久地伫立着,那里浓阴蔽日,芳草铺地,凝视着面前的土地,一动也不动。

他的手里提着一把小提琴。他的年纪,看起来不过四十多岁,用银盘和晶莹如玻璃的银杯饮用园中的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