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
司徒姓的来源
【第1句】:来源有五。
【第1句】:源于姬姓,出自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徙”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等事情。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就是尧帝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而又名“土司”。舜为帝之后,大禹为司空,契为司徒。契为商族始祖,其后有司徒姓。司徒一职在历朝历代的名称和职能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徙。据史籍《史记》和《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在虞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者”,称司徙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司徒氏族人大多尊奉虞舜为得姓始祖。
【第2句】: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第3句】:官名。
西周始置。西周前期金文都作“司土”,后期“司土”与“司徒”并用,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鼎》:“令女(汝)作司土,官司籍田”。《曶壶》:“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堆”。《免簋》:‘作司土,司奠还(苑)、林□吴(虞)、牧。“三有司”在西周王朝为朝廷大臣,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有设置。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第4句】: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大夫墨狄,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墨狄,即历史商十分著名的申徒狄,因其官为殷商末期的司徒,故而又称司徒翟。相传,申徒狄不忍见纣王淫乱暴虐,便自己抱石投渊而死。后人们遂用其举止行为为历史典故,以“负石赴渊”来表示嫉浊避世,遂成千古成语。
【第5句】:源于任姓,出自唐朝时期著名将领薛刚,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传说,唐朝时期大将军薛仁贵的孙子薛刚反叛唐朝,要被漫株九族。因此薛刚举家迁逃。在逃命前,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抱只小公鸡向南跑,它在何处啼叫,你就在何处落户。如此能保后世无忧。”于是,薛刚就向南方逃跑,一路上那只小公鸡就是不叫,他便一直越过岭南,当走到今广东省开平市的赤坎镇,那只小公鸡大声啼叫起来,于是薛刚就在赤坎镇落户安家了。由于“司徒”与“私逃”同音,于是薛刚就改姓为司徒氏,其子孙后代沿袭司徒氏至今。
【第2句】:迁徙分布,聚集地
司徒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八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复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九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氏起源于先秦历代都设有的“司徒”这一官职,掌管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官员的后代就把其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司徒姓同司空、司马等姓,司徒起初特指官名。
早在商周时,就设有司徒一职,主管民众、土地、教化、行政事务。周朝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春秋各国多有沿袭。相传舜作过尧的司徒,其后代就以官名司徒为姓。卫国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后来也有子孙称司徒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第3句】:郡望堂号
郡望
赵郡:汉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堂号
赵郡堂:以望立堂,以称邯郸堂。
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名堂”。
《司徒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阅读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