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安慰激励人的名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论语中安慰激励人的名句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思想巨著,也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前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相传他座下弟子三千而贤者七十二。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们亦师亦友,一起谈论人生、理想,一起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以及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精神,无不让人深深地折服。而他们探讨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智慧,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关于这些言论,逍遥子为大家整理了几句,我们不妨一起学习一下。

【第1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第2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艰苦的环境,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才可能有所成就。

【第3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第4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最终登临绝顶的人,体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绝对是最有信念的。不自我设限,勇于进取,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第5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第6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可以相互提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反之,择友不善终究会累及自身。

【第7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第8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过于质朴直率,就会显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缛节、文辞修饰,又显得华而不实。文与质相得益彰方显君子本色。

【第9句】: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书读而读书,读得越多越容易变成书呆子。

【第10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把是否对社会有用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而不是钱多钱少,虽然这样有时候难免陷入困顿,但只要不断提升自己,自我价值总有一天会得以实现。所以具有君子品性的人,只忧心自己的修为问题,而不在意是否贫穷。

在失独家庭聚会中,可以说哪些安慰人的句子呢

语出心炫,无固定模式,不影响气分佼。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怎么样养成的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等古籍已经开始使用“君子”一词,“君子”原是指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人。在孔子那里,君子与贤者、圣人、士人等有相同之处,都是指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论语▪述而》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还常把君子与小人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对比的存在。比如“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人格”是《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来的:“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睿智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至少应该具备仁、智、勇三种品格。

结合《论语》与儒家其他典籍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我认为一个君子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孔子主张要“仁者爱人”,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具有君子人格。国君要爱民,实施仁政;普通人要爱人,有爱他人之心。“让世界充满爱”就是真正的仁德之心。

君子要有智者之脑。孔子认为君子要“知者不惑”,就是指人要有睿智才能不迷惑,才能够在大千世界中辨明是非。一个没有辨别之力的人不是睿智之人,没有睿智难免在生活社会中糊里糊涂,糊涂则难以修炼成君子。

君子要有勇者之品。一个君子要有勇毅刚强的品格,勇敢的人能够不怕挫折与困难;人生不易,面对未来不可知的艰难时世,懦弱之人难成大事,只有坚毅勇敢的人才能成功渡过难关。

君子要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君子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敢同霸王争高下,不向邪恶让寸分”。

君子要富贵不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就是君子,人得志时,大家一起努力实现理想;不得志时,则独善其身。贫穷不会改变其心志,高压不会使其屈服,顶天立地,方为君子。

君子要“慎独”。“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无人伴守的时候,也能够独善其身,“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真正的君子,有人无人的时候,对人对事都一如既往,不欺骗不轻狂,一如既往的本真。

君子要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发奋图强;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象,厚植德行,承载万物。君子要自强自立,力求向前,刚强坚毅,有所作为。

君子要恪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君子的为人处事要守正持中,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处事留有余地。中庸之道不是做人做事无原则,而是关键在于不偏不倚,公正待人处事。

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那些要想弘扬自己好的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总之,君子人格的培养主要还是要在仁心、智慧、勇敢、自强、中庸、慎独、正直与立业上下功夫,这些方面做好了,就是一名谦谦君子。

《论语》教育对象是什么?《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指的是什么

论语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交得起干牛肉的人。现在几块钱一本的论语,任何人都可进行自我教育。

《论语》中你信手拈来的是哪一句

简单的一句话,做到却很难,

吾日三省吾身!

人能正视自己不易,人能把自我约束变成一种习惯更不易,当然若把不易做到任意,人必获益。

醉了,少说两句。

《论语》中有哪些被人误读误解的地方

谢邀!《论语》有那些误读误解的地方?首先要知道《论语》是什么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在春秋时期整理完善的语录体散文汇集。弟子们根据平时学习记忆把孔子思想汇集成册,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全书有20篇,492章,在中国历史上首创语录体。后来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论语。后来学术研究《论语》时有不同解读,有不同的学派,误解误读在于儒家思想是否是孔子的真正思想,理学家朱熹的学说在历史上有过于辉煌的时期,似有取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势。但是朱熹还肯定了《论语》的历史地位。他说《论语》为圣人之人,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勿庸质疑和误解,任何误读误解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否定。

你们一般都是怎样安慰人的

没事,我也经历过。

《论语》中的“杀身以成仁”的意思是什么

杀身成仁——仁道第十二则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原《論語•衛靈公》)

杨伯峻: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钱穆:先生說:“一個志士仁人,沒有為求生命安全而寧願妨害仁道的,只有寧願殺身來完成那仁道。”

一个哲人说:“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公平的话,那就是:做真学问的人也许凄凉度日抱恨而终,但名利双收的御用学者,其下场却可能更可悲,因为历史会证明说:那些御用学者做的学问是假的。仅仅这一句话,就足以安慰不畏强权追求真知的人。”

如果详细了解孔子,你会发现,孔子就是一个做真学问凄凉度日抱恨而终的人。现代小人总在攻击孔子,说他一心想做官——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教育学生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但是他们除了污蔑栽赃外,却没有一点事实证据。

其实,以孔子的学识和德才,他只要稍微放弃仁道原则,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就是认死理,太较真;官方语言是原则性太强,缺乏灵活性;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早期,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自从了解到圣人之道,我就决定终生固守之,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环境顺逆,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他教导学生“当仁不让,於师。(你们遇到符合仁道的事,要敢于担当,见义勇为,以此成为民众表率,引导大家共同奋斗。)”

上面说到,小人污蔑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向统治者乞求做官,根据历史记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一直住在老虎频繁出没的地方。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因此孔子对统治者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对于贫穷的人,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对于为富不仁的权贵阶层,消除残暴,制止杀戮,做到这些,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话才是真实无谬的啊……那种不行“善人”之道,即对民众不自由,不民主,不宪政,而用“残、杀”的暴政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来治理国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也将被民众所遗弃。)”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坚决反对暴政坚持主张仁政的政治家。这么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能够得到顽固实行暴政的统治者们任用做官吗?

孔子为了固守仁道,宁愿杀身成仁。他这样做,能够说他一心只想做官吗?他教育学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无论是在居住的地方与人相处,还是在外面办理事务,抑或在社会上结交朋友,都要做到谦虚有礼,端肃认真,诚恳厚道。仁者纵然到了外族外邦夷狄之地,依然坚守仁道;惟仁德威武,无远弗届)。”(原《论语•子路》)难道是要学生放弃仁道去做官吗?

孔子决不是口头革命派。孔子晚年为了普及仁道而周游列国,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几乎死于非命。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被困五天。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孔子以仁德化解了危机得以安全离开。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由于遭人诬谄而被迫离开。

孔子到了宋国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毁掉。弟子见状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为了宣示仁道,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国有人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的野外,孔子等人走动不得,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才得解困。孔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临危不惧,轻视钱财,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使学生们由衷地记录下孔子的言行,因此得成《论语》而传世。

志士仁人,——立志于终身践行仁道的人;無求生以害仁,——不会为了求得保存生命而损害仁道;有殺身以成仁——但为了维护仁道,却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

还记得爱情公寓中每个人的经典名句吗

这个问题必须回答。

曾小贤: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

胡一菲:原谅他是上帝的事情,我的任务是送他去见上帝。“弹一闪”。

美嘉: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

子乔:“吕氏春秋,我写的春秋我做主”;我们的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关谷:我分分钟切腹自尽。

唐悠悠:唐氏表演法则一:不要把话语权让给你的对手。你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台词,戏是抢来的。唐氏表演法则二:永远不要让观众猜到剧情的发展。唐氏表演法则三:给故事营造一个丰满的背景,最好涉及两代人的恩怨。

张伟:张益达、律政先锋、张伟是混蛋、snake等。

大家还记得哪些经典语录,一起回忆回忆呗。

《论语》中是怎样训练百姓打仗的

孔子没有说怎么打仗,这可能不是夫子的专长,但这绝不意味着夫子不知道战争的重要性,特别是春秋时期,战争几乎是家常便饭,所以夫子在《论语 子路》还是有关于对国民进行训练的。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夫子说:要精通军事的教官,教老百姓七年,老百姓就可以上战场打仗了。

本人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所以就有些搞不懂,为什么孔子强调要训练七年,好像现在当兵是要三年吧。总之,孔子认为,不管打不打仗,都要训练自己的老百姓七年,才可以自保。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如果不训练自己的国民呢,孔夫子认为,如果不训练自己的国民,基本上就是放弃他们,任他们自生自灭了。

孔子都这样说了,可见春秋时期形势的严峻性。就是说如果没有两下子根本不能自保。不像现在我们有强大的军队做靠山,不用自己再去少林寺练几年。

不过,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最好还是去学一下武术,因为现在的人运动越来越少,高血压,心脏病越来越多,去医院做个心脏支架要好几万。练练武术,一个可以增加运动量,使身体健康。另外,遇到昆山龙哥这样的混混,不至于被砍,说不定还能反杀,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