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句哲理故事
(北暮讲佛教故事第53期)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佛教创立初期,释迦牟尼到处宣扬佛法,而刚开始跟着他一同修行的人不是很多。后来拜入释迦牟尼门下,加入佛教团的人越来越多,矛盾也因此诞生了。释迦牟尼为了平息弟子们的争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却恰恰符合了孔子的一句名言。
有一次,释迦牟尼在俱睒弥这个地方说法的时候,刚讲完经,下方的弟子便争执了起来。而这次争执不同以往,释迦牟尼劝说了半天,弟子们仍然愤愤不平。释迦牟尼为了劝说弟子,只好为他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憍赏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波罗奈国的大王名叫梵豫王。而这两个国家的国王也因为觊觎对方的地盘,心怀贪念。只不过,长寿王能够压制住自己的贪念,他知道发动战争将会陷人民于水火,而梵豫王却不管这么多。他很快就对长寿王的国家发起了战争。
长寿王没有办法,只能被动的接受战争,可是这次战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长寿王取得了胜利。梵豫王成了长寿王的俘虏,长寿王并没有把他杀掉,而是把它放回去。并且对他说:我这次放你回去,只是希望你不要再发动战争,伤害无辜的百姓。
梵豫王回去之后并没有改过自新,而是又派兵大举进犯长寿王的国家。长寿王觉得即使我再饶了他,他还会三番两次的进攻我的国家,于是他将国家让给了梵豫王,自己则和太子去了梵豫王的国家隐姓埋名,过去了隐居的生活。
就这样时间过了很久,一切都要趋于风平浪静时,梵豫王一次外出时却发现了长寿王。他下令让人把长寿王抓起来,处死他。长寿王的太子名叫长生童子,他精通音律,又善于乔装打扮,因此逃过一劫。长生童子化装成一个樵夫之后去看望将要被处死的父王,他的父王说了一句话,也在后来改变了梵豫王。
长寿王被处死后,长生童子改姓化名进入迦尸城,成为一位有名的伎乐圣手,贵族豪门都很宠爱他。有一天,长生童子被梵豫王看到,王也很欢喜他,就命他进宫侍奉左右,梵豫王很信任长生童子,护身的刀都交给他执拿。
有一次梵豫王外出打猎时,和大臣们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长生童子。又渴又累又饿的梵豫王竟然在长生童子的身边睡着了。长生童子看着这位杀父仇人,拿起匕首却久久下不了手。因为他想起了父亲给他说的那句话:孩子!唯有德行才能服人,含凶、怀毒、结恨、惹怨,是种下万载的祸根。
想到这里长生童子放下了匕首,等到梵豫王醒来之后,长生童子抱着必死的心态,将过去的所有事情都告诉梵豫王。梵豫王听到长生童子有杀自己的机会却不动手,反而牢记长寿王对他说的话,深受感动。
梵豫王回去后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大臣,并且将长寿王原来让给他的国家又还给了长生童子,还亲自去长寿王的坟前请罪,祈求他的原谅。而长生童子回到他原本的国家后继承了王位,将整个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百姓安乐。
释迦牟尼讲到这里对弟子说:难道大家还不明白吗?我讲这些就希望你们不要争,用争来止争是不能止的,唯有德行才能服人。
释迦牟尼所说的这个故事却正好符合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以德报怨。而孔子的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宪问》。原来释迦牟尼的有些思想和中国的圣贤孔子竟有相通之处。无论如何,这两位思想家都是在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对于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千古名词:人生诺只初相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上古诗歌,演说都有深远议意,楼上几位大神精通古诗,记述了上古爱情伤感诗歌!都经典。金庸景色,梁玉生的对联盛盛金典。
千古名词,诉了怎样的故事,就是记述那作者写出的感叹痛伤之曲,和情人离别滴沮如滴血之感!
……相识好比初相逢,
……人生诺只初相见。我两句话混起来就变了些议意,初识、初见初学,不管是文化科学,高科技,恋爱爱情等等,让他去学习,磨练,深研,经久之练,人才乃矿石之金!。
……人生诺只如初见,天地乾坤分四季,春草夏花跃眼夺目,青春年华艳艳视仙,情感她芳眼说话,不言而合对爱佳。相知相爱金童玉女,但苍桑有格,南通北国。其其回故之乡,眮眮送目,它时芳草今陆䒵。敬请我师批评指正,草草跑题了。
……谢谢头条!谢吾空。
古代“尧舜禅让”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古代五帝之一帝喾两个儿子,大儿叫挚,小儿叫放勋。帝喾死后挚继位,治理国家没成绩,挚死后放勋继位。放勋为人仁慈,才华出众,从不骄奢。他派大臣到各地观测曰月星辰,制定历法,一年365天分春夏秋冬,要求人们按季节及时播种收获。人们称他为尧帝。一天尧帝问众臣谁能接替我的帝位?众臣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尧说他不行,众臣又推荐大臣共工,尧说也不行,他说话含有邪意;众臣又推荐鲧,尧说让鲧治水试试,治水九年无效,又是不行。尧帝说你们可推荐贵族在民间埋没的贤才吧!众臣又推荐民间没结婚的男子虞舜,他父糊涂,母愚顽不化,弟弟狂傲无理都被他感化成好人。尧帝要全面考察虞舜的品行,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虞舜娶娥皇和女英后把她们迁居到妫河(今北京市延庆县境內),按普通百姓家礼节拜见公婆,待奉公婆,做家务,尧帝认为舜做的很对。隨后尧让舜担任司徒一职,掌管礼教之事,在舜的努力下,社会风气大有好转。尧帝继续考察舜,让他协助管理百官。他办事公正,赢得百官钦佩,使百官水平提高,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尧帝又让他接待前来朝拜的部落首领和来自远方的客人,虞舜的礼节和稳重感化了他们,他们也变得谦让有礼可亲了。尧帝还让虞舜进入山林川泽,当遇到暴风雨舜还是往前走不迷失方向。虞舜的表现符合尧帝的要求,在正月初一文祖庙,尧帝召开部落首领大会,当众把帝位禅让给了虞舜。禅让是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尧帝退位二十八年才去世。舜帝效仿尧帝,没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更有才能美德的禹。帝位禅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有哪些与股市相关的哲理故事
白雪公主与六个小矮人!股民就是小矮人,永远要仰视白雪公主。把精力和金钱都投给了白雪公主结果被人家当凯子玩。连个毛都没捞着,还差点排队跳楼。被社会鄙视被家人鄙视,最后自己都鄙视自己。于是怒转矮人火枪手二本tr。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
百善孝为先,人的善良以孝为考量,一个孝敬老人的,忠于国家的人,肯定是一个我们所讲的:好人
你喜欢历史、寓言等哲理故事还是一般的笑话故事?可以分享一些吗
我喜欢金典的文章。看着之后学到很多东西。在分享一下
古代哪两位女诗人的故事被《三字经》所提及
仔细想想,能比上《三字经》的启蒙教科书还真的不多。《三字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恐怕除了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外,还有它对历史文化、人文道德、天文地理、哲学伦理等百科全书式的集成。
在《三字经》中,有这么二十四个字:“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其中提到了两个很有才情的女诗人。一个是蔡文姬,一个是谢道韫。
蔡文姬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她通晓音律,能够分辩琴声好坏。蔡文姬留下的《悲愤诗》二首,其中的五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叙事诗。在清代诗人张玉谷看来,蔡文姬的才华不但甩开了汉代才女卓文君,还影响了曹植和杜甫的五言诗。
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关于谢道韫的才情天赋,《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看着雪花飞了下来,谢安问侄子们怎样比喻才好呢?一个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安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点头称赞。《三字经》说的谢道韫“能咏吟”,就是源于这个事情。
我们说,作为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对女性才情的褒扬值得点赞。在那样一个以男人为核心的社会,女子大多摆脱不了相夫教子的命运,蔡文姬和谢道韫能够脱颖而出实在不容易。
《三字经》告诉人们,天资聪慧的蔡文姬和谢道韫才情如此突显,这让男人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好好学习不行。
我们撇开古代男尊女卑的那一套,作为一个人,不学习万万不能。
有哪些稀奇的古代故事值得分享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特务机构,有东厂、西厂,其实还有一个内行厂。
那为什么有了东厂,还要搞西厂呢,搞了西厂还要内行厂呢?其实,这跟一个妖狐事件有关。
【第1句】:妖狐夜出
在明朝成化年间,大学士万安给明朝宪宗上书,要求革除特务机构西厂。一般的告状书,肯定要罗列罪状,这一上书却不走寻常路,万安没有搞列举这种老套路,而是提到了西厂的建立原因。
万安说:当年太宗皇帝(朱棣)在北京定都,命令老牌特务机构锦衣卫四处查访,因为担心外官会徇私枉法,所以设立东厂,用太监们去打探情报。这个制度已经运行五十六年了,各级运行指标正常。可是,数年前,京城妖狐夜出,搞得人心惊惶,为了怕皇帝你老人家担惊受怕,所以才加设了西厂,特别任命汪直管理。这也是临时抱阉腿。现在事情过去这么久,妖狐消失了,这个西厂也该撤了。
这是怎么回事?明朝特务排行榜名列第一,左撕锦衣卫,右打东厂督的史上最牛工厂西厂竟然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而且它的创立跟一起明建国后动物成精事件有关!是个灵异事件调查局?
在明朝的史书,确实记载了一些诡异的事件。
明史的《五行志》记载了一个在京城暴走的奇怪生物。
成化十二年,京城冒出一个小型哥斯拉,这种怪兽有金色眼睛,尾巴很长,像狗又像黄鼠狼,更奇怪的是,它的身边笼罩着一团黑气,谁要接近,马上就会被那团黑气熏倒。
古时候,将这种东西称为黑眚,是一种妖物,据说专门入室吃小孩。
黑眚一出现,全城惊扰,纷纷点起灯,敲起锣打起鼓,抄起菜刀去打。可是,怎么抓都抓不到。
这只黑眚最后竟然冲撞起紫禁城来。
那一天,皇帝朱见深正在早朝,突然奉天门外一阵喧哗,一只黑眚正在大闹宫门。
当时上朝时间又早,天蒙蒙亮,看得清又看不清,正是吓人的时候。
黑眚一来闹,皇帝朱见深吓了一跳,喊一声让领导先走就要起身跑路,可能有的亲说,这皇帝胆太小了吧。妖怪还在门口呢,怕什么?
各位这是冤枉朱见深了。
要知道,奉天门已经是皇城内门。皇城外面是午门,午门进来就是奉天门,现在故宫叫太和门。太和门后就是太和殿。
大家去故宫,看到太和殿富丽堂皇,里面的龙椅相当气派。可是,皇帝并不经常在这里办公,只有举行大朝会的时候才用这里一下。老在这办,礼仪复杂,没两天,满京城的官都得累趴下,皇帝也得累成马。
那么,不在这办公,在哪办公呢?
就是奉天门的偏殿。皇帝在这里坐着,外面大臣有事情的,进来汇报一下,汇报完了就退出去,这个叫“御门听政”。
现在这个妖怪竟然打到了奉天门外,等于杀到了皇帝办公室的门前,皇帝能不惊慌失措逃跑吗?
不过,皇帝要一跑,那问题就大了,手下肯定跟着瞎跑啊。这一乱,局势就不可收拾。
关键时刻,旁边一只苍白却有力的手拉住了朱见深的袖子。
这个人是大太监怀恩。
说起太监,那都是祸国殃民的角色,秦朝赵高,汉朝的张让,唐朝的仇士良,明朝的魏忠贤,大抵都是此类。可是,这个怀恩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因为他虽然握有权力,却不滥用权力。尤其是跟文官的关系很好,保护了不少大臣。
怀恩一看皇帝没主意了,马上拉住皇帝的衣袖,示意他别慌,不就是一个黑眚,这么多侍卫还怕拿不下它?
朱见深坐定下来,果然,外面报告,黑眚在侍卫的攻击下跑掉了。
虽然跑掉了,但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京城的守卫出现了大问题。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黑眚只是冲到了前殿,而一个妖道竟然跑到了皇帝的后花园。
一天晚上,一个道士在数名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皇宫的后花园,爬到了景山上张望。
这个道士叫李子龙,擅长旁门左道,在京城就已经混出了名头。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竟然要搞免费故宫游。现在解放了,进故宫还要买票呢,何况大明朝。
据说,这个李子龙在会法术可以帮助宫女怀孕,依我看,这不是什么法术好,主要还是腰好。而成化年间,因为皇帝朱见深宠信比他大十多岁的万贵妃,迟迟没有生下儿子。如果有宫女生下儿子,当然是麻雀变凤凰。
可以说,李子龙就是一个宫女之友。
这对皇权来说,当然是大逆不道,而且半夜三更跑到景山上,探头探脑,怎么看都不像好人。
李子龙在山上看风景,风景也在山下看他,风景就是穿飞鱼服,拿绣春刀的锦衣卫。
锦衣卫杀上来,直接将李子龙拿下。
落到锦衣卫的手里,别说李子龙,就是赵子龙也不管用。审了二回,定个图谋行刺的罪名给杀了。
这个案子虽然破了,但暴露了明朝的管理出现了大问题。一个妖怪可以直接杀到奉天门,这是天灾。李子龙直接跑到了皇宫内院,还有太监当带路党,这是人祸。
这说明,原有的锦衣卫,甚至东厂已经没有以往掌控京城的能力。
【第2句】:失控的特务机构
朱元璋时候,锦衣卫帮助皇帝扳倒了宰相胡惟庸,朱棣时候,东厂又帮助皇帝扳倒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接下来的太监王振,锦衣卫骨干逯杲等等,同样起到了他们该起的作用。
在每个时刻,都有这两大特务机构在提供助力,它们的能力应该是很突出的,怎么这一年之内,发生了这么多奇怪的事情,两大机构毫无作为,毫无办法呢?竟然让一个道士送绿帽送到了宫里面 !
那么,这时的东厂跟锦衣卫在干什么呢?
锦衣卫就不用提了,自从东厂开设以来,锦衣卫就沦为打酱油的角色,抓个犯人,跟个腿还有戏份,要说掌控京城,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东厂呢?隆重介绍一下,现在的东厂厂督是一个叫尚铭的太监。这位仁兄就有点不务正业了,还想着陷害忠良,打探消息,而是开辟新市场,发掘新业务,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富人身上,创立了罗织罪名,给钱就放人的商业模式。
既然不用得罪大官就能发财,为什么要去陷害忠良呢?这就是尚铭的真实想法。
碰到这种不务正业的主,朱见深也是毫无办法,他只有引入一些竞争机制,调一些新人上来,改变一下工作作风,提高一下工作效率。
朱见深看上的人叫汪直。
【第3句】:青云直上的汪直
十年前,广西大藤峡的一些百姓起来反抗明朝政府。明朝派军队平定之后,抓了一些俘虏带到京城,这里有一个小孩叫汪直。像这样的小孩, 一般只有一个就业出路:当太监。
汪直被阉之后,安排到了昭德宫上班。我们知道,干什么有时候不重要,在哪里干特别重要。比如太监这个工种,都是一样的洗马桶,但在哪里洗,差别就大了。
昭德宫是万贵妃的地盘。
万贵妃是皇帝朱见深最宠信的妃子(没有之一),朱见深小的时候比较坎坷,他的父亲就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抓去当人质的朱祁镇。朱祁镇被抓后,明朝就另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
父亲当了俘虏,朱见深也就被剥夺了太子之后,渡过了十多年担惊受怕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他的身边有一个大十多岁的宫女在照顾他。这个宫女就是后来的万贵妃。
后来,朱祁镇回了国,又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朱见深重新成为太子,最终当上了皇帝。因为早年一起患过难,所以年龄不是问题,审丑不会疲劳,万贵妃依然深受朱见深宠爱。
只要跟万贵妃搭上线,自然升职要快上那么一点点。
前面要求取消西厂的万安,就是因为娶的老婆恰好是万贵妃弟弟的老婆的妹妹。这才成为了内阁首辅。
汪直被分配到万贵妃的昭德宫,也是抱上了大粗腿。
在成化十二年,就是妖怪、妖道出没的那一年,汪直已经成为了御马监的大太监。
说起御马监,大家可能有个误解,以为是放马的,跟天上的弼马温差不多。是个小差事。
其实不然,御马监确实管马,但又不仅仅管马,它在太监各部门当中,地位相当高。
我们前面介绍过,明朝的太监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帮助皇帝打理着他的帝国。最牛的是司礼监,司礼监的一把手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宰相,二把手秉笔太监常常客串西厂的厂督。
而排名第二的部门就是御马监,原因只有一个,御马监还管着一批禁卫军。这支军队叫:“羽林三千户所”下辖四卫,又称四卫军。最多的时候有四万人,少也有五六千。所以,御马监的掌印太监也常被称为太监中的兵部尚书。
汪直当时做到这个位置,不过十五岁,可见,他的眼力劲应该是很强的。这一次,京城异动,朱见深没有用东厂的人,也没有用锦衣卫的人,而是指派汪直去查这个案子。
汪直查得怎么样呢?
出乎意料的好。
【第4句】:西厂的崛起
汪直乔装打扮,带两个小跟班,骑着小毛驴四处查访。这一行,竟然瞒过了东厂跟锦衣卫。汪直查到了很多情报,反馈了很多朱见深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他出去一查后,黑眚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朱见深大喜过望,最终决定让汪直自立门户,在灵济宫前的旧灰厂办起了新的特务机关,因为在西边,所以称为西厂。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二起灵异事件,它们真的是突发事件吗?像李子龙这个妖道,以前在宫里默默耕耘,做了那么多好事没留名,帮助了那么多的宫女都没出事。可冷不丁,他就被发现了。
再说说黑眚,那更简单了,古代人口稀少,华南虎都有可能下山,像狗一样的野生动物,比如黑狼狐狸之类的,完全有可能不买票就进故宫玩一圈嘛。
那这些事情之间有联系吗?有的,他们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帮助汪直成立了西厂。
做为御马监的太监,汪直一直想插手东厂的业务。可是东厂的业务一直是司礼监的工作范围。东厂也已经有厂督了:尚铭。
尚铭是太监中的老前辈了,工作很有特色。
所以,汪直想要动尚铭的蛋糕,似乎不太容易。
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一切其实都是汪直安排的,或者至少有一件是汪直在推动。
而且,成化年间的京城气氛是很诡异的。
朱见深的宫里曾经有一个妖僧叫继晓,被封为国师,经常在宫里表演点石成金之类的法术,又在西市建了一座大永昌寺。除此之外,朱见深的宫中还有道士,喇嘛,全部封为国师。这些人出入宫廷,有高档马车,有禁兵开道,甚至有的国师手中的佛珠是用荒郊野外的弃骸头骨做成,法碗则用整个骷髅做成。活脱脱就是沙僧再现。
这些人在京城里招摇而过,无疑会使成化年间的京城笼罩着一股神秘的气息。稍有事变,百姓就惊慌不定,妄加猜测。
极有可能,汪直从中发现了恐慌是树立权威的好机会。于是,他搞了一只野生动物进宫,进一步强化这种恐慌。而李子龙这种事情,可能早就看在汪直的眼里,他只是知而不宣,然后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再将李子龙暴露出来。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汪直成功创办了西厂,从而拥有了自己的特务机构。
当然,相对东厂的深厚历史,西厂起步晚,基础薄,要奋起直追,就需要不走寻常路。
于是,为了打探情报,汪直是大案不嫌大,再大的官也敢直接抓,小案不嫌小,谁家有个狗打架之类的事情,也被汪直整成了邻里不和谐的案便。
而为了树立西厂的品牌,当然需要抓一些典型的案例。
好在,大明朝别的不缺,案件总是层出不穷的。
汪直收到了一个消息。
京城来了一个流窜犯,此人叫杨勰,他本人倒是知名度不大,但有一个很牛的太爷爷,英宗朝的三杨之一的杨荣,以前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第一个霸主级太监王振就曾经斗争过杨荣。最终以杨荣气死告终。
杨勰为什么跑到京城呢?说起来,老杨家毕竟也是名门大族,虽然杨荣老爷子去了,但家底很厚,难免有点仗势欺人,鱼肉一下百姓,横行一下乡里。这不,在老家背上了杀人罪名,朝廷正派人捉拿他。他一看不对劲,就跑到京城他姐夫礼部主事董序家避一避。
董序一看,小舅子犯了这么大的事,不找人打点是不行了。于是,找到了宫中的太监韦瑛。
事实告诉我们,走后门不一定正确。韦瑛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了汪直,表示是不是出手帮帮忙。
汪直大喜,公司刚开张,正愁没有大单,大单竟然自己送上了门。
既然是杀人犯逃到了京城,那还等什么?立马抓人。
西厂的人冲到了董序家,起用西厂特制的刑具:弹琵琶。千成不要以为这是一种类似六指琴魔一样的声波武器。这其实是一种弦状刑具,用牛筋弹人的筋骨,一弹魂散,二弹骨散,三弹就是石头都会开口说话。
果然,董序马上交待,家里确实有巨额财产说不清来源。
那么,这笔钱在哪呢?西厂已经把他家翻了三尺都没有找到。
董序想了一下,应该在我的叔父杨仕伟家吧。
杨仕伟是兵部主事。西厂的人冲到了杨仕伟家,因为执法相当粗暴,杨家乱成一团。正当西厂的人寻找巨额财产时,旁边的墙上突然冒出了一个人头。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什么人,难道就不怕国法吗?”
这里介绍一下,明朝抓人的手续,如果是六扇门这样的三法司机构,如果要抓人,则必须要正式的公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逮捕证。到了锦衣卫时代,开始流行一种驾帖。
所谓驾帖就是由皇帝发出的直接逮捕证,这个证一般由司礼监写好盖上章子,然后锦衣卫拿着这个文件到刑部“佥签”,也就是复检一下,检查什么呢?就是要把驾帖跟原弹劾文件对比一下,要抓什么人,必须有人弹劾。如果对应不上,刑部就不会认可,这样这个驾帖虽然出自皇帝,也是不具备法律效率。这当然是给锦衣卫上了一约束。锦衣卫很不爽,老子都有皇帝的批条了,还用得着刑部批不批?
于是,到了后面,锦衣卫直接拿着皇帝的驾帖拉人。如果有人不满?没问题,打到午门外打一百下屁股,着实打,打到服气为止。
而到了西厂,西厂连这个驾帖也省了。上门就喘门,见人就拉人,要逮捕证?要驾帖?先进西厂聊聊音乐再说,比如弹琵琶。
冲到杨仕伟的家里,马上将老杨绑了起来,连老杨的老婆都羞辱起来。这就太过分了。
这样一搞,围观群众相当不满。于是,这个人大着胆子在墙外喊了一嗓子。
结果西厂的人毫不含糊,立马顶了回去:“你又是什么人?难道不怕西厂吗?”
此人胆子也确实大,回了一句:我是翰林陈音!
看到激起民愤,西厂的人拉起杨仕伟就跑。没过多久,杨勰在狱中病死,杨仕伟、董序被抄家。
一个案子,汪直就把礼部、兵部的两个人给搞下了台。但整整官员这种事,锦衣卫可以干,东厂也能干。西厂不过是复制前辈的成功。这样的程度是无法超越前辈。
要超越前辈,必须做一些特别的事,具体来说,东厂不敢抓的人,西厂来抓,东厂不敢管的事,西厂来管。
只要有胆子,这种机会到外都是。汪直又收到了一个消息。
【第5句】:新厂开张三把火
有一回,南京镇监覃力朋上京办完差,回南京公车私用,用一百艘船只载了私盐,准备捞一票。这一路上,无人敢问,毕竟太监势力熏天。到了武城县,一位典吏可能新上任,不知内情,或者他特别勇敢,敢跟邪恶势力做斗争,就查问一番,结果被覃力朋打断牙齿。覃力朋还射杀了一人。
这种事常见,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眼就过去了。可是正赶上汪直要树立威信,也只好委屈一下同行了。
汪直把覃力朋抓了起来,判了一个死刑。本是同阉生,相煎何太急。朱见深出来打圆场,够了,够了,适可而止。打发去扫地,劳动改造吧。
西厂的品牌顺利打响, 而就在这时,一封弹劾书摆到了朱见深的面前,表示再不把汪直搞下去,天下就要大乱了。
这是一封集体署名弹劾书,列了汪直的十一条罪状,由内阁首辅商辂牵头,所有阁臣署名。商辂是明朝历史上第二个三元及第的人,历任数朝,人称本朝第一贤臣。阁臣集体署名告一个太监,这也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里面还有一位叫万安的阁臣。这位万安我们说过,他是万贵妃这条线上的,同时,汪直的背后靠山,也是万贵妃,可以说,原本是一个山头的,可竟然也署名要告汪直。
这不能怪队友出卖,实在是汪直搞得太过分了。官员抓了,太监也对付,还守边关的武将也被汪直搞下数位。甚至西厂连民间鸡狗配种这种事也要管。
可以说,除了皇帝等少数人,汪直把天下人得罪光了。
朱见深很不理解,自己派一个人出去打探一下消息,怎么就将天下搅成大乱了。当年,妖狐冲到了我的前面,你们怎么不说大乱了。
愤怒之下,朱见深叫来司礼监掌印司恩,让他跑去内阁问一下,他们是什么意思。
如果派别的人还算了,派上了怀恩,那汪直就倒霉了,我们介绍过,这个怀恩还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怀恩跑到内阁一问,回来报告,内阁这些大臣是齐了心要告汪直了,汪直确实搞得太过份,再不治他,只怕事情要闹大了。话音刚落,九卿的集体告状书也上来了。实在是没办法,汪直的牢里还关着这些部门的人呢,再审一审,说不定九卿要集体一锅端了。
众望所归,汪直只好光荣下岗,西厂开张不到半年,就倒闭了。
但必须要说,汪直办的这些案件确实有些程序上的不合法,比如没有驾帖就抓人,执法也很简单粗暴。但是他办的这些事情,又确实没有冤枉多少好人。
比如覃力朋这样的,抓了也是为太监清理门户,为社会除害。还有杨家一案,说实在,就是动作太粗暴了,真说冤枉杨家,那可能还不至于。而商辂这些大臣联名上告,也未必没有私心,毕竟杨家的案子,汪直要再查下去,可能真的整个官场都要翻过来。
了解了这一切,我们才知道朱见深为什么愤怒,这绝不是简单的正义与邪恶力量的对抗。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的事情你就不会奇怪了。汪直下岗后,很快有官员上书,热烈要求重开西厂,并高度评价了汪直的工作,不但是时下腐朽政坛的一股清风,还可以流传百世,成为万世之楷模,这不是就是东厂那块牌坊上写的,流芳百世吗?东厂没做到了,做到的西厂却关张了。
朱见深大喜,终于有人跟我的世界观,用人观一致了。
于是,西厂重新开张,汪直满血复活。
商辂彻底晕了,自己混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斗不过一个小孩?最后,他祭出了绝招:辞职。
不干了,我回老家。潜台词是有我没他,有他没我,皇帝你看着办吧。
皇帝很快做出了答复:商大人,慢走,不送。
商辂走了,尚书、御史等等纷纷提出辞呈。朱见深没有任何犹豫,来一个批一个,批到最后,朝中再没有反对汪直的人。
难道没有任何人可以挑战汪直的权威?
事实上还是有的,要对付太监,还得是太监。
【第6句】:东厂的反击
太监尚铭出手了。我们说过尚铭是东厂厂督,原本比汪直辈份高、资历老,但无奈汪直半路杀出,另开了一个西厂,生生抢走他的市场份额。
尚铭当然很不爽,但汪直有皇帝罩着,他也只有忍了。可是,这一次,尚铭决定反击。为什么呢?
因为他跟汪直的感情破裂了。
有一天,一个盗贼潜进皇城,被尚铭东厂的校尉抓住了。平时,尚铭都要跟汪直打声招呼,有功算大家的。可是,这两天汪直生病没来上班。尚铭一看,好不容易有个独占功劳的机会,就不打招呼自个上报皇帝了。
朱见深很高兴,发了一大批赏金。
汪直听到后,大怒,老子只是病了,你就当我不存在?行,你等着,放学后别走!
尚铭听到后,十分恐慌,从此开始搜集汪直的一些把柄,做了一个汪直事迹汇编,告了汪直一笔。
这个时候,汪直恰好不在京城了。
汪直干嘛去了?
他跑到外面打仗去了。
汪直是一个很有理想的太监。除了抓捕官员,刺探情报之外,汪直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带兵去打仗。在京城干了没多久,汪直就提出来,自己要去边关负责跟蒙古女真打交道。
于是,在朱见深特批下,汪直跑到边关,指挥边关的将领打了两个胜仗。本来仗也打完了,汪直打报告要求回来。朱见深一看,嗯,打得不错,你继续去下一个地方,接着干。
这就倒霉了,做一位特务头目,留在京城,呆在皇帝身边才是正经事。太监说白了,干的是狐假虎威的事,不在老虎后面,狐狸还有什么威风。
被尚铭一告,汪直就是想反驳,打报告都要迟一步。
不久后,朱见深罢免西厂,将汪直调到南京当御马监。也就是提前退休了。
不过,汪直本人却软着陆了,拥有权势的太监在失势之后,下场一般很惨,比如魏忠贤最后是自谥而死。
汪直在朱见深去世后又活了很久,甚至又调回了京城,只是再也没有担任过重要职位。
汪直能够善终,跟朱见深的保护有很大作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汪直其实并不是一个太坏的太监。
比如有一回,兵部给事中孙博上疏告了西厂一状。要求东西两厂一起关掉算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给事中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罪状,只说像东厂的工作人员,品阶又低,凭什么用一些小事就中伤大臣。
事实上,纪检部门最重要的用人法则,就是用品阶低的管品阶高的啊。
汪直知道后,把孙博叫了过来。本以为孙博要进诏狱搞搞弹琵琶了。结果汪直说道,你是兵部的,那就跟着我到边关去,当个书记官,把我干的工作记下来。
一趟跑下来,孙博竟然服了汪直,上奏给汪直请功。
可以说,汪直就是大明朝的韦小宝,看上去坏,骨子里却可能比一些文臣武官还要好。所以,当他被贬后,意外的,痛打落水狗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真正专注陷害忠良不动摇的其实是尚铭。将汪直拉下马,尚铭得意过一阵。一年后,尚铭被弹劾,调到明孝陵扫地去了。
此后,东厂归太监陈准管理。这位陈准是司礼监掌印怀恩的亲信。陈淮重新调整东厂业务结构,突出主营业务。下令:有逆反的事情,再来找我,其它小事,不要再折腾了。
这一下,京城真的安宁了。
那么,随着尚铭的失势,东厂真的就老实了吗?而西厂这个明朝历史上最具权势的特务机关真的就此消失了吗?
不是的,二十多年后,西厂死灰复燃,这一次领导西厂的是明武宗的八虎之一谷大用。而更为厉害的太监是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刘瑾。刘瑾在重开西厂之后,又开了一个内行厂。形成了明朝四大特务机构并行的局面。
你最喜欢的一个有哲理得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 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 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那就是爱情 "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 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 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 " 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那就是婚姻 "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 " 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 柏拉图回答老师: "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那就是外遇 "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 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 " 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 " 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 " 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 柏拉图回答老师: "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